作者:张九文
如今高句丽的十五万大军被灭,除了高句丽的王都,各地已没有这般规模的大军了。
此战,唐军用三万兵力剿灭高句丽十五万兵马,杀敌十万有余,俘虏三万余人。
只不过这一仗俘虏的人很少。
在过乌骨城需要过沼泽地,过鸭绿江都需要庞大的人力。
契苾何力带着五千兵马,正在收拾这些降军。
夜里子时,寒风呼啸,战场上已没了活人,唐军撤回了安市城,躲避着夜里的寒风。
众将领坐在城中的一处大宅邸内,商议着接下来的对策。
而就在隔壁,此时传来了一声声的惨叫,这种惨叫声十分悦耳,正是王玄度在审问高延寿。
薛仁贵站在门外听着此起彼伏的惨叫,面色这才好看一些。
刘仁愿道:“若是杀了,确实是便宜他了。”
薛仁贵又向屋内看了看,高延寿的惨叫声停下了,不是王玄度放过了他,而是王玄度打累了,正在休息。
说是审问,王玄度这厮根本没打算好好审,只是在单方面地殴打。
也就他力气多,刚打完了一战,现在又能殴打俘虏,这人的力气是用不完吗?
刘仁愿靠着门而坐,闭着眼养神,他是累坏了。
薛仁贵站得笔直,听着隔壁的议论声,是陛下与几位大将军正在商议该如何继续进攻。
一夜过去,等诸多大将军都退了出来,得知陛下也休息了。
薛仁贵拉着王玄度道:“别打了,再打就打死了。”
高延寿倒在地上,口鼻出血,脸已肿得不成人样。
王玄度道:“等杀入高句丽的王城,某家要将渊盖苏文的皮扒了。”
李恪手里拿着鸡蛋,见到薛仁贵上前道:“猛士!”
“吴王殿下。”薛仁贵与王玄度一起行礼。
“昨日大战,父皇特意问起了你。”
“末将不敢让陛下挂念。”
王玄度垮着脸,他很羡慕。
等东征结束,薛仁贵定会声名鹊起,从此成为大唐的一员大将。
李恪又道:“忙碌了一天一夜,众将士辛苦。”
第三百五十七章 军心
今天的安市城格外的安静,大战了一天一夜的唐军正在休息,城头上稀疏的守卫正在巡查。
李恪走到一间小屋前,这间屋子很小,自从大军拿下安市城之后,多数唐军都在屋子里躲避严寒,至于俘虏或是睡在马厩里,或者是地牢中,还有不少安置在城外的村子里。
绝大多数都被安排在了外面的营帐中,到时候用来给唐军的进军铺路。
李恪推门而入,一阵风雪飘入这间安静的屋内,他走入屋内,见到了正在吃着饼的刘仁轨。
刘仁轨的饼上放着一些梅干菜,现在这种梅干菜成了军中的主要粮食,梅干菜很咸,是将士们用来补充体力的重要军粮。
而且这种梅干菜运送起来轻便,而且还有一些肉干。
刘仁轨道:“换作以往,这样的军粮真的是太好了。”
李恪在一旁的木板上躺下来,闭上眼恢复着体力,又道:“来辽东这么久了,你杀敌多少了。”
刘仁轨看向一旁带着血的甲胄,那是他刚脱下来的,仔细想了想道:“有二十余人,五十人?记不清了。”
李恪躺下来便感到沉重的疲惫,出征以来最疲惫的就是行军,其实打仗杀人也还好,疲惫的行军才是最折磨人的意志的。
刘仁轨吃完了饼,便将甲胄拿起来擦洗。
唐军休整的第三天,辽东又下起了大雪,薛万彻带着一车车的粮草与棉衣来到了安市城下。
这里是萧条的,若在城外根本察觉不到这里皇帝的大军所在。
薛万彻领着兵马到了城前,带着一万甲士两千骑兵以及一车车望不到头的车队,运送着满满当当的粮草。
城门打开了一道缝,一个士兵快步跑出来,他踩着厚厚的积雪,脚步有些踉跄,上前道:“薛大将军,陛下已等候多时,带着众将士入城避雪。”
“喏。”薛万彻骑在马上,朗声回音,而后翻身下马。
城门完全打开,入眼的是一缕缕的炊烟,还有不少的吆喝声,看到已恢复精力的唐军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笑着,或者是吵闹着。
还有人快步跑过,踢翻了一壶热水,惹得一声声叫骂。
看到热闹非凡的城中情况,薛万彻安心地一笑,领着队伍进入了城中。
又有一批唐军进入了城中,让安市城显得更拥挤了。
薛万彻被径直带入了城中的一处大宅院中,在这里见到了诸位军中兄弟。
苏定方大笑道:“万彻!”
“定方!”
走到近前,苏定方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听说你带了十万石粮草来?”
薛万彻道:“十五万石。”
苏定方笑道:“当真了不得,可军中不缺粮草。”
“太子殿下说了,不管前军是否缺粮,能够多给就一定要多给,给前军的粮草一定要饱和,哪怕是吃不下了。”
苏定方领着他道:“走!去见陛下。”
“好。”
正堂内,李世民正在看着地图,自前隋朝以来高句丽一直在筑城修建关隘,为了抵御中原的进攻。
为此,高句丽征调壮劳力,修筑城池连成一片,导致民生凋敝。
一路东征而来,荒地成片,便可知其缘由。
“陛下,万彻到了。”
听到苏定方在外禀报,李世民道:“嗯,进来。”
薛万彻快步走入正堂内,行礼道:“陛下。”
“你来的正好,朕想问问中原的形势。”
“喏。”薛万彻朗声道:“末将从莱州渡海而来,现在莱州不再铸船了,太子殿下免除了莱州一年的赋税,安抚莱州乡民,又让萧锐去了莱州,安抚民生。”
李世民颔首道:“当初杨广东征才过去三十年,若中原无力维继,朕宁可现在就撤军。”
李恪站在门外,道:“父皇万不可这般想,若大军要后撤,还请父皇给恪一千兵马,恪去荡平高句丽王都。”
恪儿有这样的豪气是好的。
但也不会让李恪这么做,现在大雪封山封路,安市城外的一些道路雪深有一尺。
安市城与东面的乌骨城也因大雪而出现了隔绝。
刘仁愿送来了卷宗道:“陛下,高延寿供状。”
李世民拿过纸张,看着上面的内容。
刘仁愿禀报道:“陛下,高延寿说他的十五万大军是因抽调了辽东各地的男子,乌骨城以东各地所剩余的兵马最多五万,若高句丽王再抽调各地的兵马汇集入王城,如此渊盖苏文手中的兵马最多二十余万,不会再多了。”
正说着话,又有侍卫快步而来,道:“陛下,洛阳派人来了。”
李世民还在看着高延寿的供述,坐在一把凳子上,一手放在膝盖上,一手拿着纸张。
安静了片刻道:“让人进来。”
来人正是现在朝中的兵部侍郎崔敦礼,自从他向太子表达忠心与博陵崔氏划清了界限之后,崔敦礼得到了太子的重用,前来辽东,协助皇帝处理后勤。
以往大军攻打吐谷浑与高昌之时,他也是在大军后方处理后勤与人力。
“臣,崔敦礼奉太子之命,前来为陛下输送辎重。”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纸张,神色稍有思量,现在的中原临近年关了,贞观十八年就要过去了。
“怎么?朝中有人劝朕撤军吗?”
崔敦礼回道:“劝陛下撤军的人不少,但都被太子殿下驳回,此番东征是大唐向世人明志,中原男儿向来是有仇必报,失去的不管是土地还是尊严,都要夺回来。”
“哪怕是陛下现在要撤军,太子殿下也会配合,陛下出征在外,军中万事全由陛下决断。”
李世民低着头,他明白了承乾的意思。
现在辽东天寒地冻,可以撤军,但如今撤军了,后世的子孙一定会再一次出兵征讨高句丽。
李恪一直站在门外,他心里想着出征之前,皇兄交代的话语,此战绝不能再让父皇留有遗憾。
崔敦礼又道:“陛下,臣不仅仅带来了粮草,还带来了三万余家书,还有药材二十余车,医者六百人,支教夫子五百人。”
苏定方神色惊疑,道:“太子殿下还准备了这些?”
还未等陛下开口,崔敦礼道:“陛下,太子殿下命各地的支教夫子帮出征将士的家眷书写家书,殿下深知大军出征在外,思念家乡,又遇寒冬,恐军心不稳,才会如此做。”
李世民忽然一笑,笑得很是释然,道:“朕的这个儿子要说行军打仗,的确不是他所长,论治人治民,朕十分赏识他,朕老了,竟然都要依仗儿子了。”
换言之,如此父子,大唐何愁不强大。
苏定方道:“陛下,大唐有如此储君,就算陛下出兵在外,中原可定,中原可安。”
正堂门外,李恪从一个皮革中打开了纸张,一个内侍太监低声道:“吴王殿下,这是杨妃送来的书信,还有太子殿下亲自所书写的书信。”
李恪看到母妃的书信眼眶泛红,如今的母妃还居住在长安,照顾着愔弟,还有自己的孩子李仁,母妃在信中说李仁现在已会讲话了。
崔敦礼走出正堂,开始安排事宜。
当一份份家书送入安市城,整座城安静了下来,有支教的夫子帮忙给不识字的军士念诵家书,城中隐约可以听见哭声。
家书是报平安的,夫子们到了这里还要帮将士们写回信的家书。
医者陆陆续续走入城中,给这里的士卒看病,午时过后,安市城内飘来了药汤的味道。
崔敦礼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内的情况,如此军心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