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77章

作者:张九文

  张大安吩咐道:“将传谣者拿入京兆府,关押几天令其悔改,若不悔改送去西域种树。”

  “喏。”

  从下游转移出来的乡民都被安置到了一处处巨大的库房中,这里有专人做饭食,烧水。

  张大安走到仓库门前,看着一个个乡民席地而坐,一户户人家围坐在一起,正在吃着刚烤出来的饼与粥果腹。

  “书令都记录好了。”

  张大安接过记录,打开检查了一遍,此番转移的乡民有三千六百余人。

  “我去禀报太子,你们照看好这里,切莫让人生乱。”

  “喏!”

  大雨还在下着,令人忧心。

  此刻的乾元殿内,早朝还在继续。

  张大安急匆匆来到宫门前,大声道:“臣京兆府书令,前来面见太子殿下。”

  侍卫道:“殿下说了,张书令来了便可以径直入殿。”

  “喏!”张大安又是大声回应,在雨中不得不大声讲话,顾不上身上湿漉漉,他快步走到了乾元殿前。

  早朝还在进行,满朝文武皆在大殿之内,岑文本正在禀奏。

  李承乾注意到站在殿外的张大安,道:“入殿说话。”

  “喏!”张大安顾不上身上湿漉漉,走入大殿,在身后留下湿脚印。

第三百五十二章 漫长的辩证

  大殿内很安静,比外面还暖和几分。

  张大安道:“京兆府迁移三千六百余人,如今皆已安置,大水淹没田地五百余顷,冲毁村落十余处,三个县遭灾。”

  李承乾道:“人都没事吗?”

  “回殿下,人都安好。”

  能够做到这个结果,京兆府已尽力了。

  在这个治理能力有限的当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已尽力了,有些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

  谁也不能阻挡关西的秋雨到来。

  洛水河道的承受能力在这个时代只能用这种捉襟见肘的办法来处理。

  “即便是关中上游的淤地坝,也不能在这短短几年间发挥出奇迹一般的作用。”李承乾站在大殿内无奈感慨道。

  殿内群臣皆是低着头,听着太子殿下的叹息声。

  李承乾又道:“我们无法改变天时地利,但人嘛,总是能够一次次地治水,治水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哪怕人力有限,也不能放弃,持之以恒。”

  张大安行礼道:“喏。”

  “好了,你回去换一身衣裳,暖一暖身体,好好休息,之后洛阳各县的事,还要你去办。”

  “臣领命。”

  李承乾又看向一旁的岑文本道:“接着说吧。”

  “喏。”

  岑文本道:“河北拥有人口两百六十余万,其中壮劳力七十余万,若来年能够耕种,各户耕种之后收缴田赋,朝中就能收获百万石的粮赋。”

  长孙无忌道:“臣等以为,河北各地需要好好耕种,不能大兴作坊。”

  朝堂上开始了商讨如何振兴河北,让河北重新恢复生机。

  并且如今父皇出征在外,现在还不见撤军的消息,猜测父皇今年是打算在辽东过冬了。

  现在还没有军报送来,是不是父皇打算暂时休战,还是另有打算也不得而知。

  洛阳距离辽东太远,消息一来一回两月就过去了。

  很多事,也只能任由父皇安排。

  李承乾听着朝堂中群臣的议论,河北地处幽州的后方,是最接近辽东的后方。

  若是河北安定,就能给父皇的东征带来极大的助力。

  其实驰援东征若能调度有方,仅仅河北一地的粮草与人力也就够了,可以节省庞大的人力成本。

  众人从今年的冬季规划,一直聊到了来年的春耕。

  河北不是关中,也没有关中发展作坊业那般的好环境,李承乾任由群臣诉说着对河北的安排。

  河北各地收缴来的粮食可以重新用之于民,收缴出来的钱财可以给国事所用,各地的人口可以重新规划。

  抓了这么多人,大乱之后,势必要大治,即便是人口重新规整了,增加了数十万人口,河北各地的人口加起来直逼三百万。

  但就算是如此,在扫清博陵崔氏有勾连的地方恶人与官吏之后。

  随之而来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若换作后来的语言来看,那就是河北大萧条。

  早朝结束之后,河北的事就交给舅舅去安排。

  李承乾离开乾元殿的时候,大雨还在下着,也不知道这场大雨要下到什么时候。

  有内侍的太监将锅放好之后,开始煮茶叶蛋。

  李承乾看着手中的书卷,又道:“记得打扫干净。”

  “喏。”三个内侍点头称是。

  安静地坐了片刻,李承乾看着谷那律老先生送来的书卷,书卷上说着的都是儒学上诸多想法。

  看多了,便觉得儒学的庞杂。

  “太子殿下,于侍郎来了。”

  听到话语声,李承乾微微颔首。

  于志宁走入殿内,行礼道:“殿下。”

  “这才刚下朝,就让你来一趟,孤还担心耽误你的事。”

  “殿下万万不要这么说。”于志宁行礼道:“臣是东宫詹事,自然奉殿下所命办事。”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书卷,道:“你觉得谷那律老先生如何?”

  思量了片刻,于志宁回道:“传闻中这位老先生通晓周礼,仪礼,对公羊,左传,谷梁传皆是通晓,学识渊源,当世居首位。”

  李承乾剥着一颗茶叶蛋的蛋壳,又道:“若让这位老先生编写一卷书,用来支教如何?”

  于志宁问道:“殿下是要创立新的经学,来教化世人吗?”

  李承乾摇头道:“说笑了,只是一些支教相关的书籍,但孤很奇怪,为何这位老先生对弘文馆的学识从来不评说。”

  于志宁沉默了片刻,没有言语。

  要做一个贤君嘛,贤君的手中除了要有能够治世的臣子,还需要学识渊博的人,有一定权威的人来编写书籍。

  于志宁道:“殿下,臣去见一趟谷那老先生。”

  “好。”

  李承乾以及剥着茶叶蛋的蛋壳点头。

  等人离开之后,李承乾独自一人坐在殿内,吃着茶叶蛋,看着书卷。

  苏婉带着食盒而来,坐在一旁,将饭菜端在桌上,道:“殿下该用饭了。”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书卷。

  苏婉道:“妾身听闻谷那律老先生见了殿下之后,很是高兴。”

  “嗯,他老人家自然是高兴的,想要人们重新奉行礼法,崇文馆与老先生的志向殊途同归。”

  苏婉坐在一边点头,又给殿下布菜。

  李承乾道:“舅爷向孤说起了这位老先生,若只是与他老人家谈这么一场,之后什么都不做,算是辜负了舅爷的好意了吧,现在想来……孤要好好利用这位当世大儒。”

  苏婉默不作声地坐在一旁,倒上一碗茶水。

  以往的崇文馆看起来就像是个临时的官邸,崇文馆建立有七年,这七年就一直是这个样子。

  虽说人手很多,但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

  很多时候都是一边主持支教,一边协助京兆府,长久这么下去,很浪费崇文馆的资源。

  河北对崇文馆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崇文馆就可以成为大唐的书籍印发地,并且还有权威大儒主持,借此培养出一批人,能够专心经营崇文馆特有的学识。

  至少这对帝国来说,需要这么一个人。

  朝中不缺纸张了,缺少对未来有用的书籍。

  洛阳的大雨又持续了三天才停歇,当大水退去之后,洛阳京兆府开始了与乡民共同整理房屋,以及清理路面,做好防疫与水灾之后的治理。

  主持之后河北诸事的舅舅安排了两百个官吏,前往河北进行治理。

  洛阳晴朗了几天,大水也终于平稳了,李承乾走在洛阳城外,看着褚遂良送来的书卷。

  “殿下,这是谷那律老先生整理出来的第一卷书。”

  李承乾道:“支教的事可都安排下去了?”

  “回殿下,河北各州府都安排了崇文馆的支教夫子。”

  李承乾感慨道:“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褚遂良不置可否地叹息。

  以往不觉得支教的支出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是因为当时的支教规模并不大。

  但现在崇文馆的支教范围扩展到了河北各地,负担顿时大了许多。

  关中地处华西,河北地处华北,东临渤海,南接山东与河南,十一个州府,以前的河北又叫冀州,放在以后就是京,津,冀要地。

  河北,既是父皇东征的后方,也是稳定中原形势的要地。

  这个时代还是缺少人才的,现在李承乾有点理解了,父皇的那句天下英才,尽入吾彀。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