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堵门的家仆纷纷被杀死,夫妻两人皆被上了枷锁,被官吏带出了门外。
马周大步走入这处宅院,道:“经乡民上呈冤情,各地县吏指证,崔元综强买田地三千余顷,收买博陵郡,上曲阳两县,蠡州官吏六十余名,强买田地,逼迫乡民为奴九百余人,二十年间所害死之人近千,查封宅院,钱财一律收缴。”
“捉拿入洛阳查问,太子有令上查十年。”
韦氏怒道:“你们就不怕各地反了吗!”
马周双手背负,站得笔直,道:“是我们来晚了,唉……你们害死了多少人。”
言罢,马周不再理会这对夫妇,与跟随而来的官吏开始商讨起来。
一队队官兵开始了拆家般的搜查,一件件财物与家具,包括积存的粮草皆被收缴。
当官兵将这处宅院查封之后,走在街道上。
马周看到街巷内,有穿着简陋的居民面有惧色地躲避,此刻他心里满是愧疚,他们的眼中竟然没有神采。
当一个个为祸博陵郡的恶人被官兵揪出来,当有朝中来的官吏站在街道各处大声念诵着朝中的文书,宣读着这一次的来意。
才有人从街巷走出来,他们的目光好奇地看着官兵。
也见到了平日里不可一世的崔元综被关进了囚车中。
有一个孩子拿起石头砸向崔元综,他指着囚车内的崔元综大声道:“他害死我姐姐!”
这个孩子只有五岁大,他立刻就被父母护在怀中,生怕官兵靠近。
马周眼中终于有了希望,看来这里的孩子还是很清醒的,至少还有救,还能救得回来,这里不会更坏了。
官兵拉着一架架的囚车出了城,城中的乡民也跟着出了城门,他们没又讲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只是安静地目送。
第三百五十章 少了
贞观十八年的九月,有史官记录道:奉太子令,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各路官吏进入河北,查问各州府,捉拿河北士族八百余人,捉拿地方恶徒五千余人,悉数押送洛阳。
归还乡民田亩五万顷,归还房屋,释放家仆还以户籍不计其数。
河北各州府有归还户籍者,增十五万六千户,分得田亩者三十余万口。
当年太宗皇帝有旨:敕天下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末附华。
当年旨意下达,各地响应寥寥,今太子践行之,河北道增人口四十余万。
各地州府兵马未动,各地守备将军宁自缚,不敢轻动兵马。
太子言:有为恶一方者必查,必究。
洛阳城前,一个个的人被押送到了城前,李承乾看着马周的奏报。
“太子殿下,罪状皆已坐实,若要追查随时翻阅卷宗,可查到每一人证,物证。”
“忙碌了大半年,辛苦你了。”
这半年,马周也好,御史台其他人也罢,他们翻阅了海量的卷宗与契约,账目,查问了数不清的人。
所以呀,为恶不过是一时的事,但要行正义之事,却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还需要更强的意志。
张行成道:“太子殿下韦挺此人是否要斩了。”
李承乾道:“送去西域种树,至于京兆韦氏,有账慢慢算。”
“喏。”
“其余……你们依律执行。”
“喏!”
狄知逊大声念诵着要犯名字,这些人的名字都是要被斩首的。
百余人的名字念完,大刀挥下一颗颗人头落地。
就这么一拨拨地砍头,足足砍到了夜里,洛阳城内一片寂静没人敢大声说话。
有人说:“洛阳城前的血水洗都洗不干净。”
翌日,有四千多罪犯被押送去西域种树。
河北还是有士族的,但余下的士族皆老实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有人为恶。
或许在多年后,李义府再一次巡查中原各地,他来到河北会想起当年说过的话,对付他们不能用礼义廉耻,要用刀,要用火。
半月后,有传言出了洛阳,东宫太子主持国事,开展清查,历时之久,律法之森严,杀人之多,史书难写。
“这当然也是谣言了。”谷那律坐在崇文馆内对张大安道。
“是吗?”张大安有些恍惚。
谷那律抚须道:“太子既没有屠灭世家,亦没有杀光天下士族,所杀的都是作恶之人,作恶之首,况且只是在洛阳城前砍了一千余人。”
张大安点头道:“一千余人。”
“是啊,只有一千余人,这难道很多吗?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帝王哪怕是灭族死者何止上万人,太子还是很贤明的,杀的都是该杀的,流放的也都是该流放的。”
张大安再一次改变他对这个大儒的认知,这位大儒该不会是个假的吧。
张大安道:“是啊,朝堂从未说过要屠灭世家,只是在行正义之举,在彰显律法。”
谷那律满意点头道:“自魏武以来,世人的礼制教化几度崩坏,世人需重新教化,所谓教化可用烈火来烹油,亦可用典籍徐徐教化,这就是吾等此生需践行事。”
杀人是需要理由的,需要罪证,并且这个罪证是需要坐实的,好让后来人追查,即便是要翻案,也翻不得。
不论为恶的是李唐宗室,还是世家,士族哪怕对方有着百年名望,也一视同仁。
这个晚上很多人没有睡好。
当天光再一次大亮之时,洛阳城前有人在用铲子挖土,地已洗不干净了,血水渗透土壤,渗土有一尺深。
只能将这些黑红色的土全部挖走,换上新的土填上。
有内侍吩咐道:“都要填平压实了,不要留下一星半点,若是被太子看出来,指不定要有多少人被喂鱼。”
一群工匠闻言,更卖力地用铲子掘土。
当这里的土换填之后,城前终于干净了,洛阳城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人们开始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
得知太子杀了这么多人之后,苏亶从关中来到了洛阳,前来看望太子。
只是进了洛阳城,被侍卫领到了一处宅院前。
侍卫道:“末将这就去告知太子。”
苏亶连忙拦道:“在这里等着就好,不用通禀太子。”
这个侍卫点头又离开了。
苏亶又擦了擦汗水,往这处看守森严的宅院中望了望,不安地站在原地。
宅院内,李承乾坐在舅爷与爷爷面前,道:“孙儿好杀人的名声,恐怕会流传很久。”
李渊道:“你杀的都是该杀的人。”
高士廉道:“杀得还是少了,历朝历代的皇帝哪有像你这样,就杀这些人?”
李承乾给他老人家倒上茶水道:“舅爷说的是,孙儿惭愧。”
高士廉拿过茶碗,一脸严肃地道:“你看看隋文帝登基之后杀了多少人,杨广登基之后又杀多少人,你爷爷,你父皇呢?”
李渊咳了咳嗓子,示意自己的存在感。
高士廉吹拂着茶水,悠哉地道:“要当皇帝就要多杀人,历朝皇帝但凡建设,动辄增发百万徭役,你就让这些人去西北种树?真是毫无大志。”
李承乾又是惭愧一笑。
高士廉接着道:“当皇帝呀,太过仁慈了就会被仁慈束缚,太过暴虐了就会被人指责,你既要有雷霆之举,也有怀柔之策,其实你父皇还是很好的。”
“还有啊,你又让朝臣在大殿举手了?这不好,以后不要这么做了,就让几个朝臣代你说话,让朝臣代你去做。”
“孙儿铭记教诲。”
“再者,为君为帝要有城府,不要总是笑,要有威严,嗯……”高士廉道:“你看,你又笑了,你一笑群臣就会害怕,他们往后还如何尽心为社稷办事?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生怕犯错。”
李渊神色不悦地摇着手中的蒲扇,身边这个老家伙教导孙儿怎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平日里也不见这个老家伙说这么多话,从来到洛阳到现在,今天说的话,比这半年都要多。
内侍来禀报道:“太子殿下,苏监丞来了。”
李承乾又给舅爷的茶碗倒上茶水,道:“孙儿去见见岳丈。”
高士廉点头道:“去忙国事吧,别来了,老朽看到你就烦。”
李渊很是不乐意,老东西说话要赶孙儿走,高士廉脸上还一脸骄傲,笑都藏不住了。
苏亶见到太子当即行礼道:“殿下。”
近一年不见,苏亶再看太子,觉得太子殿下又高大了不少。
李承乾还礼道:“岳丈。”
苏亶将姿势放得更低了,忙道:“太子殿下近来可好?”
李承乾一路往皇宫走去,回道:“挺好的。”
“是吗?”
“岳丈近来不好吗?”
“嗷……”苏亶连忙又道:“臣很好,吃得好,睡得好。”
“刚去见了舅爷,舅爷又在教导孤。”
“高士廉如此教导太子,实乃社稷之福。”
就快要走到宫门,苏亶停不下脚步,他拿出一张纸递上,“太子殿下,这是关中各地望族联名写的书信,武功苏氏,京兆杜氏,华阴杨氏,京兆……”
“行了,孤自己看。”李承乾打断他的话。
“是……”苏亶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这是关中士族们的联名书信,信中之意皆是往后如何善待乡民,绝不为恶的承诺。
李承乾看完了书信,道:“岳丈有劳了。”
苏亶忙行礼道:“此事本不是武功苏氏主张,乃关中各地士族,他们知晓小女嫁入东宫,便推举武功苏氏为首,让臣将此信交给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