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42章

作者:张九文

  “只不过,他老人家过世了,如今的颜主事教导小子,偶尔许少尹也会来指教。”

  苏亶带着试探的心思,问道:“若要治理好武功县的士族,不知崇文馆可有卷宗交予老夫。”

  狄仁杰抬头稍稍一思量,忙站起身走向书架边,他翻看着一个个挂在书卷上的标签,从中拿下五卷捧在怀中,放在了对方的桌上。

  而后他自己又坐了下来,继续看着卷宗。

  苏亶将信将疑地拿起其中一卷,仔细看着,卷上阐述了关于士族发展以及普及基础的重要。

  这大概就是太子殿下希望武功县的士族能够有所改观的要点所在。

  不知不觉临近傍晚,苏亶也没见到还有人来崇文馆,他起身道:“这些书卷……”

  “可以带走的。”

  “这……”

  狄仁杰解释道:“崇文馆都有抄录的,这些也都是平日里走动各县的夫子心得。”

  “也好,老朽带回去之后,让人抄录再交还。”

  狄仁杰笑着点头。

  东宫门下的崇文馆从名满关中,如今早已扩张到了西域与松州,朝中皆知崇文馆与京兆府是一体的,崇文馆走到哪儿,京兆府的人走到哪里,甚至人手都是共用的。

  为此朝中曾经向陛下进谏,但在京兆府巨大的成果与崇文官从不向朝中讨要。

  渐渐地朝中就没有人再说关于崇文馆的事。

  苏亶带着五卷书坐上了马车之后,就离开了长安城。

  夜里,李承乾单独见了于志宁与上官仪。

  上官仪与于志宁是最早跟随东宫,于志宁一直都是东宫詹事,这个位置多年没有动过,先前的徐孝德如今在工部任职侍郎。

  上官仪是从一个小小的泾阳县主簿爬到了弘文馆主事,再进入了门下省,又在御史台任职,他的升官速度十分迅速。

  东宫门下众多官吏中,唯独上官仪被提拔得最快。

  而朝中最在意的许敬宗,传闻是太子的左膀右臂,此人任职少尹在京兆府一留就是数年。

  至于颜勤礼他们也都在原来的位置上没有动静。

  李承乾面前是一张山东地界的地图,道:“东出洛阳,先去山东。”

  上官仪回道:“殿下是要暗中调查吗?”

  李承乾颔首道:“嗯,其实东宫右率的人一直都在山东。”

  见两人不言,李承乾笑道:“怎么?难道你们觉得右率这六个人是去暗中攻打辽东了?”

  上官仪低头一笑,众人不是没有过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于志宁回道:“殿下是想要在朝臣都在关注东征时,在这个时机派人去查问山东?”

  李承乾颔首道:“其实他们劝谏也不错,一句话不能办所有事,也不能一口气查清楚整个天下,河间皇叔时常教导过,路要一步步走,要脚踏实地。”

  上官仪疑惑道:“河间郡王?”

  李承乾一脸真诚地道:“是呀,河间皇叔时常教导,他对孤的人生启迪意义重大,是孤的叔叔,又是老师,他的铮铮教诲不敢辜负。”

  于志宁道:“没想到河间郡王其人看起来不着调,又有些荒谬,臣等不知情,他竟对太子有如此多教导。”

  李承乾怅然若失,道:“只是皇叔的教导向来都是严厉的……我们还是接着讨论讨论暗中清查山东士族的事宜吧。”

  两人齐声道:“喏。”

  近来这几天,朝中发生了不少事,满朝文武的心也是跟着起伏不定,虽说不至于人头落地,但往后可不敢随意劝谏这位太子殿下了。

  今天的太极殿内,群臣站在大殿内等候着陛下前来早朝,在群臣的议论中,一个秘书监监丞离开了朝中,说是回去养病,苏亶是东宫的外戚,朝中人便在思忖其中是不是另有缘由。

第三百二十六章 第二次发展

  临近早朝的时辰,李承乾坐在东宫门口翻看卷宗。

  宁儿让小福安排着宫女打扫东宫,清晨天刚亮堂的时候,就很忙碌了。

  现在小福除了做饭,已很少做其他的事了,而且也仅仅限于殿下一家,至于厨艺也交给了宫里的其他妇人。

  现在的东宫也没有以往这么忙,殿下们都已经长大了。

  小福反倒是轻松了许多。

  有宫女走来,神色焦急地道:“殿下该到早朝的时辰了。”

  见太子还在翻看着卷宗,这些卷宗是从中书省带来的,太子殿下这些天时常翻看。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卷宗道:“将这些送去兴庆殿。”

  “喏。”

  言罢,这位太子才去早朝。

  从东宫走出来,天光已大亮了,朝臣们都已在太极殿等着了,这一路走去,大殿外很空旷。

  当太子来到太极殿内,众人对武功苏氏的议论当即停下。

  直到太子站定之后,陛下也正巧而来。

  李泰蹙眉站在边上,皇兄来得比平常晚了一些,父皇来得更晚。

  如今朝局稳定,朝堂上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边关也无战事了,似乎是在最近,父皇与皇兄都有些松懈。

  心中如此想着,李泰继续站着还是沉默。

  今天的早朝如往常进行,朝堂上第一件事说的便是西域的治理状况,并且还说及了一个叫安元寿的粟特人。

  岑文本拿着奏章,道:“安西都护府裴都护上奏,这些白衣胡商愿投效都护府,因其人不属西域诸国,请朝中批复。”

  说起西域都护府,当初让裴行俭任职都护是当今太子一力举荐,并且让梁建方辅之,朝中有不少人看向太子。

  于志宁站在朝班道:“陛下,臣在史籍看过,所谓白衣胡商,乃是久远前的昭武九姓后代。”

  听他这么一说,李承乾倒也有印象了,在唐人的历史中,传闻安禄山与史思明似乎也是粟特人。

  如今被提拔到民部侍郎的许圉师,他站出朝班,道:“陛下,自两晋以来粟特人就以经商为生,此类人最为反复,就算是如今投效了都护府,未来也会反叛。”

  这位新任的民部侍郎是当年科举的进士榜首,在一场刺杀中活下来并且继续在朝中任职。

  许圉师这位博学的进士,开始向朝堂的群臣展现他的学识。

  粟特人一直以白衣胡商被人们称呼,而他们也是行走在丝绸之路的商人,并且是一批十分富有的人。

  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够得到足够的财富,他们可以是回鹘人,可以是吐蕃人,或者是西域某一国的人。

  当初唐军在征讨天山之时,安元寿确实出动了一批兵马前来驰援唐军。

  现在安元寿之所以会驰援的原因可以暂时归结为,他觉得唐人很强大,并且天山一战欲谷设必败无疑?

  如此来看,他们的眼光也不错。

  于志宁又道:“裴都护在奏章所写,安元寿的大军乃是由波斯人,吐火罗或是更偏远以西的一些部族汇集而成,只是安元寿花钱雇来的一支队伍,并不是他的大军。”

  李世民道:“如此说来,他们不能被都护府接纳?”

  岑文本道:“臣以为可以利用之,但暂且不收纳。”

  李世民微微颔首,同意了这个想法。

  早朝结束之后,李世民便打算去看看工部新制的拼图,走过太极殿时候,就看到承乾身后跟着一群文臣。

  “他这是去做什么?”

  一旁的太监回道:“早朝结束的时候,殿下就留下了房相与众人,说是有要事要商议。”

  李世民只是多看一眼,便去甘露殿看看新制的拼图。

  宫里最早的一幅拼图是一幅全家的画像,那时候承乾还年少,丽质她们也还年幼,这幅拼图就挂在了甘露殿的墙上。

  本来墙上所挂的都是名家的字画,只不过长乐公主这么要求,这幅全家画就一直挂到了现在,陛下也时常会注目看着这画,看许久。

  兴庆殿内,李承乾面前坐着老师,舅舅,于志宁,褚遂良,还有青雀与李恪等一众人。

  除却两个弟弟,如张行成与岑文本都是中书省的重要人物。

  正要开口说话,李承乾又道:“将殿门关上吧,以免有人来打扰。”

  直到厚重殿门被关上,殿内昏暗了一些,一旁的烛台也被点亮。

  李承乾坐下来让人将一堆卷宗分发下去,一边道:“这是山东各地收缴而来的三百五十一卷县志,六十七卷州府卷宗,这些天孤都在看这些。”

  长孙无忌伸手接过太监递来的卷宗,打开卷宗看着,发现在其上做了不少的批注,心说太子一个人将数量如此庞大的卷宗都看完了。

  李承乾道:“孤平日里闲着无事,钓鱼时或者是睡前都会看这些卷宗。”

  岑文本记得这些卷宗都是今年夏天送来的,因滕王的事而收缴而来,那时候以为是为了寻找罪证。

  几乎都快忘了太子殿下要这些卷宗是为了什么。

  李承乾道:“今年父皇的旨意也说了,让中原各地的隐户回归户籍,旨意下达有三个月了,近日来看了各地的呈报,发现各地的响应并不多。”

  长孙无忌道:“可让京兆府派人查问,只是各地依旧会应付,只是查问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房玄龄低垂着眼神,低声道:“隐户越多,收缴的赋税就越少,历朝历代兼并土地也罢,隐户逃户也好,中枢与地方在这两件事上一直都是此消彼长,朝中不过问便会兼并严重,朝中过问了地方就会收敛。”

  长孙无忌十分赞同地点头道:“在门阀与勋贵之间,在灾年时为了躲避苛税便会投身隐户,当然也有门阀世家用各个卑劣的手段将一些乡民打为隐户,让乡民在失去田地时,在卖身还是饿死之间选,往往他们都没得选……”

  在赵国公的话语中,众人听到了很多手段以及各种下套的方式,以及各种卑劣的行为。

  而一旦他们成了隐户,想要再恢复户籍,就太难了。

  有道是多钱善贾,一无所有的人面对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往往看得不长远。

  于志宁想到了一些话语,当初殿下说过,一个从未读过书的农户与一个善于辩论博学多识的人辩论是非黑白,农户有几分胜算。

  寻常农户的简陋言语敌不过巧言善辩,又博学的人,甚至可以将黑的说成白的。

  最后农户的无助与求生的本能,又会促使他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们根本还不知何谓对错,却已被人扭曲了。

  其中的种种事,多数都是从卷宗与奏章上所见,或者是一些听闻。

  恐怕在清查滕王家产时,封查滕王阁之时,还有很多令人愤恨的事发生,只是这些事只不过被简单的几句话提及。

  而在隋末大乱失去的人口,至今李唐立国这短短二十余年间,还未得到恢复。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