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34章

作者:张九文

  午时之后,今年的科举就要开始了。

  李承乾与老师,舅舅三人在东宫用了饭食。

  期间小於菟时而出现,时而又离开,这孩子最近很活泼,两岁大的他长得很快,他也就吃饭的时候能够安静一些。

  饭后,李承乾与老师,还有舅舅站在承天门的城墙上,看着远处朱雀门下,正在考试的一众学子。

  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报名的有上万人,正式参加科举的有九千余人。

  李承乾道:“有人说大唐立国二十余年,将科举兴盛到这种地步,已是很了不得。”

  房玄龄稍稍点头。

  长孙无忌低声道:“殿下,有人担心朝中频繁科举会导致朝中冗官严重。”

  李承乾摇头道:“舅舅,孤不这么认为,大唐从战乱中立足,正是需要官吏的时候,不管是从派往地方或者是治理边疆,现在的朝堂太需要人手了。”

  这场科举要持续半个月,今年科举的参与编写的试题的考官也与以往一样,需要软禁到科举揭榜的那天。

  因这一次科举,吏部对朝中官吏的调动还有安排,舅舅便先行离开了。

  房玄龄才开口道:“听闻太子殿下与苏亶,鲜有走动?”

  李承乾道:“每年过节有所走动,平日里孤与他们家走得并不近。”

  “嗯,身为储君疏远外戚是应该的,但处置了李元祥与李元婴之后,殿下是需要安抚人心的。”

  李承乾道:“多谢老师提醒。”

  房玄龄又道:“这件事不用殿下出面,让宗室的人去武功苏氏走动,期间安抚就好。”

  一边走在城墙上,李承乾揣着手道:“谢老师提醒。”

  今天的科举考试一直进行到黄昏时分,如果天气好的话,中间没有雨水,今年的科举半月内可以结束。

  倘若是遇到雨天就要延后了。

  科举与人口迁入成为了关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每一次科举结束不管是及第还是落榜,都会有一部分人口留下来,现在能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承乾送着老师走到承天门下,又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将这交给稚奴。”

  侍卫双手接过游标卡尺,“喏。”

  稚奴去见了杜荷,足可见他的心思。

  杜荷也不是当年,现在他行事很谨慎,因此不会轻易点头,就算是在经营上,他也不会轻易地许诺。

  稚奴与他说的那些话,他都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东宫。

  弟弟的事业总是要支持的,但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突然去找杜荷,希望能够得到杜荷的帮助,不指望他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不如先给他一把尺子。

  一直到黄昏时分,今天的科举结束了。

  李慎忙碌地搬着一堆的木料,李治则是用着手中的这把新尺子,他用游标卡尺量着一切能量的东西,铜制的尺子很沉。

  用完之后,李治将尺子放入一个盒子中,好好保存起来,这种尺子十分精细,要是尺子中但凡有一些木屑,都要拆开修理,十分地麻烦。

  “皇兄,你看。”

  闻言,李治侧目看去,便见到了张柬之就站在门外,昂首的模样怎么看着怎么不爽利。

  今天才是他参加科举的第一天,好像对他来说,此刻的他已是进士榜首了一般。

  张柬之站在门外,见到晋王殿下刚从库房中出来,道:“在下,这一次多半要进士了。”

  李治不屑一笑道:“是吗?”

  张柬之双手背负,面朝西沉的夕阳,故意沉着嗓音道:“那多半是的。”

  “哎呀!”

  话音刚落,张柬之就被晋王踹了一脚,发出一声惨叫。

  接连半月都是晴好天,六月初的这一天,科举揭榜了。

  当初张柬之有多么地自信,现在的张柬之就有多么落魄,他不停往口中灌着酒水。

  这一次科举及第的人有一千六百人,那名册之上没有张柬之的名字,他落榜了。

  今天,李治的心情很好,甚至还送了狄仁杰一大筐的瓜果,都是从西域运送而来的。

  李慎嚼着瓜道:“听闻父皇就要回来了。”

  李治道:“父皇到哪儿了?”

  “姐说父皇到洛阳了,多半还要在洛阳留一段时日。”

  李治的注意力依旧在失魂落魄的张柬之身上。

  “慎弟啊。”

  “嗯。”

  李治道:“想来名儒的儿子也会科举落榜,人生快事,莫过于此!”

  狄仁杰附和道:“当吃瓜之。”

  李慎道:“就该如此。”

  父皇是打算回来了,但父皇又在洛阳滞留,六月过了中旬,也没见要回来的意思,反倒是时常会让人将旨意送来长安。

  漠北大胜之后,朝臣的心情多少是平定了许多。

  可现在父皇在洛阳滞留,这些朝臣又开始不消停了,纷纷开始数落当今的皇帝,只顾在洛阳享乐。

  朝臣们纷纷写了奏章,希望东宫太子能够将皇帝劝回来。

  李承乾已习惯了处理诸多国事,如果说一个太子的实习期有一年之久,这一年的实习成果,也足够向朝臣证明这个太子可以成为皇帝。

  有些时候,过于担忧自己的处境是不对的,只会陷入无止境地内耗。

  而眼下父皇出去游玩一年,东宫太子什么都不需要做,留在长安的官吏就会自觉地站在东宫这一头,甚至责骂陛下与赞誉太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李承乾陪着爷爷走在北苑,平日里丽质与东阳就在这里,而且北苑外还有一支娘子军守卫着。

  “爷爷,父皇现在的心情一定是很为难的吧。”

  “唉……”李渊叹道:“你父皇多半要回来了,再不回来马周都会劝谏你父皇的。”

第三百二十章 臂膀

  东阳近来做了一张视力表,用来测量兄弟姐妹的视力,并且还有要将这个视力表发扬出去的架势。

  将测量视力当作一种条件,将眼镜当作一种价值连城的买卖,很简单的道理,只要北苑卖出一副眼镜,就足够花用很多年。

  带着爷爷参观现在的北苑,李承乾道:“其实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赚钱,现在孙儿是越来越讨厌费力不讨好的事。”

  李渊拄着拐杖,“吃力不讨好?”

  李承乾道:“嗯,如果明白了当年的匈奴,现在的突厥就羡慕他们当年的生活是有多么惬意,饿了就去抢,抢了就能吃,饱了就回去。”

  李渊缓缓道:“朕不喜,那些不事劳动的人。”

  在北苑走了一圈,李渊不想太久地打扰孙女,就离开了这里。

  爷孙俩走在龙首原的旱塬上,从这里远眺渭北,又时而回首能看到长安的皇宫。

  “殿下,洛阳送来消息,陛下动身回长安了。”

  李渊冷哼道:“当初你父皇还说要建设夏宫,呵呵……他自己还不是要在洛阳避暑。”

  李承乾揣着手道:“父皇回来也好,朝臣需要主心骨。”

  “是担心你父皇会意气风发地去辽东?”

  “也不全是。”

  贞观十六年七月,大唐的皇帝终于回到了长安,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晋王李治,以及纪王李慎,还有朝中的百官在春明门迎接。

  随着一起回来的还有恪弟与刘仁轨,以及一群老将军。

  迎驾的队伍从春明门一直排到了朱雀门,直到皇帝的车驾回到了宫。

  众人走入朱雀门之后,李世民便让百官去忙政事,就连一众皇子也各自回去了。

  李承乾看着父皇走下马车,出去一年的父皇如今看起来神色多了几分疲惫,胡子茂密了许多。

  “怎么?一年不见,不认识朕了?”

  注意到儿子的目光,李世民从车驾下来,双脚稳当地踩在地面上,问了一句。

  李承乾作揖道:“父皇一路劳顿,母后就在太液边的别苑,还望父皇先去休息。”

  李世民拍了拍这个儿子的肩膀,沉声道:“承乾啊。”

  “父皇可有交代?”

  李世民又重重拍了拍这个儿子的肩膀,道:“国事也好,家事也罢,为难你了。”

  李承乾躬身行礼。

  目送着父皇走入承天门,李承乾看向身后的几个兄弟,又道:“父皇是回来了,军中与朝中还有一堆事要安排,恪弟与青雀留下来帮孤安排一些事。”

  两人齐声道:“喏。”

  李治抬首道:“皇兄,那弟弟呢?”

  “你啊……”李承乾稍一思量,又道:“你回你的王府好好读书。”

  “啊……”李治颇为不愿,但又被皇兄瞧了一眼,他便只好老实地低着头离开。

  李慎还要去看望跟随父皇回来的母妃。

  大唐的朝政体系很简单,其实父皇出游在外,身边有郑公,还有尉迟大将军,又有权万纪他们在,就算是在外面也有个移动的小朝廷。

  现在小朝廷回来了,朝中还有很多事须布置,尤其是漠北一战之后各路将领的封赏。

  还有此番出行之后,郑公所记录的各地民风民情,都要整理好。

  皇宫,一个孩子就这么躺在太极殿前的台阶上。

  还没人敢这么躺在大殿外,只不过这个孩子的身份很特殊。

  正舒服地躺在大殿檐下的阴凉处,本来他就在宫里横行无忌,几个太监与宫女也都常常追在这个孩子的身后。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