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如今关中的纸张很廉价。”
“可惜桑布扎不在这里,或许他可以写出吐蕃的书籍。”
“赞普不用惦念桑布扎,他与大相如今在我们的四方馆任职,是很得力的编译。”
“他们不会放弃吐蕃的。”言罢,松赞干布咽下一口唾沫,似乎是咬着牙,脖子处的青筋稍稍有跳动。
年轻的吐蕃赞普二十四岁了,他一直把大唐的太子当作学习的对手,并且对崇文馆的书卷十分痴迷。
冯德遐道:“赞普应该说丢弃,像丢弃了吐蕃,而不是放弃,言语的意思差了一些。”
松赞干布拿起一卷书,翻看着,“你将书卷送来,唐人不会责备你吗?”
冯德遐摇头道:“不会。”
“你们唐人是如此地骄傲,愿意将这些学识传播出去,甚至不愿意藏起来。”
“赞普何时将玄奘交给我们。”
松赞干布道:“玄奘是我的好友,我不能看着他死在长安,若唐皇可以赦免他的罪过,自然可以放他回去。”
“陛下从未说过玄奘是死罪。”
松赞干布盯着眼前的火光,又道:“我不能看着朋友就此在长安受罪,是我将玄奘从泥婆罗带了出来,他答应了吐蕃,要为吐蕃凿佛窟。”
冯德遐问道:“赞普是要等玄奘履行了约定,将佛窟造好之后再交还给我们?”
松赞干布颔首道:“他现在正在凿着,每天都在凿,应该不会太久的。”
冯德遐走出间小屋,也不再与松赞干布多言,翻身上马之后,便朝着远处而去。
在吐蕃王宫后方的雪山,这里聚集着一群孩子,他在牛群中玩闹着。
策马而过,来到雪山脚下,冯德遐听到了锤子打在凿子上的声音,远远看去,就见到了一个穿着僧袍的人正在凿着山壁,他孤身一人,一把锤子与一个凿子,就这么敲打着。
“玄奘!”
闻言,对方的动作停下,多少年了他几乎都快忘了关中话话是什么口音。
他闭上眼,想要再听一次。
“玄奘!”冯德遐已到了眼前,他取下身上的大氅递给他,道:“我就知道松赞干布不会这么轻易地放过你,让你一个人凿佛窟,这要凿到何年何月!”
玄奘念诵了一声佛号,问道:“你是?”
“下官冯德遐,礼部安排在吐蕃的使者,奉命往来吐蕃与青海。”
“嗯。”
玄奘应了一声,安静地观察着眼前这个人。
冯德遐拉起他的手道:“不要凿了,松赞干布就是在为难你,他根本没想让你回唐。”
玄奘摇头道:“我会帮吐蕃凿出佛窟,松赞干布不能背弃他的诺言,他若背弃了,往后他的臣民也会背弃他,我不能私逃,就算是要回去,也该了却此间事,松赞干布的勇士会送我回大唐,我再向陛下请罪。”
“嗯?”冯德遐很是惊愕,这个玄奘太平静了,平静得有些不可理喻。
又觉得这个玄奘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要在吐蕃让松赞干布心悦诚服,让吐蕃人诚心诚意地送他离开。
而不是逃离吐蕃。
冯德遐来回走了两步,又道:“你可真是个痴人。”
玄奘双掌合实,行礼道:“有劳使者走一遭,还请回吧。”
冯德遐吩咐道:“大氅你就留着,你若能活到那一天也就罢了,你若死了,吐蕃也就完了。”
玄奘闭着眼,双掌合实低头行礼。
回到青海之后,冯德遐将自己在吐蕃的见闻写成了奏章,让军中的将士将奏报送去长安。
这份奏报,到了贞观十五年的十月才送到长安。
李承乾站在兴庆殿外,听着殿内的争吵,翻看着手中的一卷书,沉默不言,时而有思索。
殿内都吵成这样了,太子殿下还能如此专心的看书。
漠北想要求娶公主,只要夷男可汗娶了公主,他在漠北的地位就会更好,但大唐开出了一个不可理喻的条件。
但这件事又出了变故,半月之前洛阳送来了奏报,父皇去泰山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要去泰山封禅,朝野议论纷纷。
得知天可汗要去泰山封禅,而朔方只有一万兵力驻防。
真珠可汗夷男下令联合同罗,仆骨与白雷,号称二十万大军正在朝着漠南压境而来,野蛮的部落总是离不开掠夺与战争,他们是不抢不打就活不下去了吗?
令人实在苦恼……
殿内长孙无忌道:“如今陛下还在前往泰山,恐鞭长莫及,我等应速断!”
岑文本言道:“真珠可汗是希望娶得公主,若此时……”
“此时断不能和亲!”契苾何力当即站起身,朝着殿外行礼道:“太子殿下!给末将一千兵马荡平漠北!”
感受着众人的目光落在身后,李承乾站在殿前吩咐道:“边关情形危急,孤不能坐视阴山落入漠北人之手,传令!”
众人神色凛然。
李承乾目视前方,神色冷静,朗声道:“命李思摩全力阻击漠北人大军,他胆敢退缩就把人头留在朔方,命朔州道行军总管李绩,副将薛万彻召集轻骑,见机行事随时可奔赴战场。”
“命凉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即刻出兵策应朔州道大军。”
于志宁得到话语,匆忙去安排。
“契苾何力听命!”
“末将在!”
“你与阿史那社尔奔赴阴山,召集突厥骑兵,快马驰援。”
“喏!”
契苾何力的回应很响亮,得令之后快步出了甘露殿。
岑文本道:“殿下,李思摩不见得能拦住漠北人,恐怕这一次阴山地界在劫难逃了。”
程咬金神色不悦道:“某家看那夷男实不爽利,几次三番,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承乾道:“昨日孤去见过李卫公,学到一些皮毛。”
房玄龄抚须道:“原来是卫公在为太子殿下出谋划策。”
“卫公说得不多,孤能学得也不多。”
太监脚步匆匆而来,行礼道:“太子殿下,已在承庆殿准备好了饭食。”
李承乾手中还拿着一卷书,这卷书正是李卫公编写的兵略,感慨道:“孤也是临阵学习,让诸公见笑了。”
跟在一旁的秦琼道:“哪怕只是卫公的些许指点,那都是寻常将领所不能及,朔方,凉州,契苾何力三路大军围剿,此战定能大胜。”
长孙无忌道:“殿下既然早有出兵的决意,应当早些说。”
“嗷……”李承乾回神道:“孤也要多多纳谏,讨论多了总不会有坏处。”
看舅舅还黑着一张脸,李承乾笑道:“舅舅,孤往后一定有话直说。”
第三百零九章 高效的朝政行为
长孙无忌还想再开口,又是觉得怅然若失。
领着众人走入承庆殿内,桌上放着不少菜肴,李承乾在上首座好,吩咐道:“诸位入座吧。”
“谢殿下。”
众人入座之后,又有些沉默,他们看着眼前的菜色皆是正襟危坐,早朝结束到现在确实饿了。
年有四十三岁的皇帝出游洛阳,现在又去了泰山,皇帝的中年生活似乎就此放飞了。
李承乾将眼前的碗筷摆好,又道:“这些年人口增长一直是个很严峻的问题,除却关中与洛阳的人口增长颇为可观,中原其余各地的人口依旧没有太大的成效。”
房玄龄抚须道:“如今看来中原人口的确还不如前隋鼎盛时期。”
人口关乎生产力,因此在东宫太子主张生产建设时,一直都在鼓励关中的人口增长。
包括陛下将卫府改制折冲府之后,收纳的兵员也都是二十岁往上的男子,独子更是不上战场。
而这一次发兵并没有动用太多的关中人口,除了李绩手中三千骑,以及李大亮的凉州兵马,其余的兵马都是从并州与河东抽调的人口。
见太子动了筷子,众人也吃着眼前的饭食。
程咬金忽然道:“秦二哥,你儿子护卫在陛下身边,近来有没有家书送来?”
秦琼摇头道:“还未有消息送来,也不知道陛下此行是不是真去泰山封禅。”
陛下说过,还未收回辽东将士的尸骨前,不谈泰山封禅的事,长孙无忌看了看一旁的房玄龄。
这位房相对此事只字不提,任由朝野上下议论猜测,甚至有人恨不得现在就追去泰山问个清楚。
而就连太子也不提这件事。
这顿饭用得还算是不错,程咬金大将军在这里气氛就会很活泼。
当然了,这个活泼与宫里平日里的宴席相差甚远,当下的饭桌边众人偶尔谈论一两句,也算是活泼了。
在用饭的时候,李承乾尽量不提国事,与秦琼大将军说着家常。
过了午时,送别了房相,舅舅,程咬金大将军与尉迟大将军。
承庆殿内,又剩下了自己一个人,让太监收拾着碗筷,李承乾坐在殿内打算看一会儿李靖大将军的兵略。
太监们将碗筷带走,再将桌椅摆放整齐之后,这才纷纷离开。
午后有了片刻清闲,李承乾就来到了甘露殿,打量着父皇的书架,拿下一卷书,仔细翻看着。
这卷书是当初父皇与卫公奏对的记录,也就是太宗与卫公问对,当然了这卷影响后世的兵书,至今还未成书。
“太子殿下,于侍郎与褚遂良求见。”
李承乾看着这卷书,颔首道:“嗯。”
两人走入殿内,一起行礼。
李承乾手拿着一卷卷宗,坐在殿内,道:“来年科举报名的人数有多少?”
于志宁回道:“回殿下,已有三千余人,若等到来年开春或许可以有八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