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367章

作者:张九文

  李承乾继续翻看着关于洛阳的呈报,今年冬天,洛阳各个作坊有劳作的乡民两万余人。

  三年前的一场大水,让洛阳几近凋零,现在的洛阳已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看着马周送来的呈报,洛阳人口已增加至四十万人,并且潼关作为货物的集散地,关中的货物不断运输,还有粮食不断从潼关运入关中。

  一直到了午时,也没见再有人来中书省,李承乾这才打算回东宫。

  东宫有了新的女主人,也就有了新的景象。

  苏妃的单名婉,这是昨晚在枕边说的。

  身为名门贵女,如今又是太子妃,苏婉是东宫的女主人。

  虽说早起时还有些不适应,李承乾坐在一旁看得出来,她很想融入这个大家庭。

  相比如宁儿的自然,苏婉还有些勉强。

  李治与李慎抢着甑糕吃,还有高阳吃得一嘴都是枣泥,东宫的孩子因一块甑糕又吵了起来。

  高阳只喜欢吃甑糕上的枣泥,余下的甑糕两个弟弟谁也不想让着谁。

  李丽质瞅着这一幕,牵着苏姐姐的手苦恼不已。

  十岁左右的孩子是难管,也是最能玩闹的。

  苏婉捂嘴轻笑着,她低声道:“无妨,多准备一些甑糕就是了。”

  “不行。”李丽质拉着苏姐姐的手,她小声道:“要是甑糕多了,他们就不吃饭了,不能这么惯着他们。”

  东宫对皇子的管教是很严厉的,可整个东宫看起来又是十分温馨的。

  苏婉很喜欢这个家的氛围,这里很热闹,也很有生机。

  等东阳去见孙神医回来了,她赶忙给睡醒的爷爷诊脉。

  苏婉走到爷爷身边,低声道:“爷爷。”

  李渊笑呵呵道:“好,好,你能嫁过来,朕也就放心了。”

  苏婉躬身一礼。

  昨晚喝得宿醉,一早起床洗漱时,爷爷又坏了一颗牙。

  东阳诊脉片刻,又让爷爷张嘴,仔细看了看,道:“这么多年的调养眼看就要功亏一篑了。”

  李渊抚须道:“只此一次。”

  苏婉看着太上皇似乎对孙女还有些求饶的样子,心中对这个家的了解又加深了几分。

  东阳蹙眉道:“这些天爷爷的饭食要清淡,孙女给爷爷安排,需要好好调养几天。”

  清闲的时候,苏婉教着清河与汝南抚琴,这两个妹妹有些笨拙学着拨动琴弦。

  尽管今天的雨水还是冰冷的,东宫却是温暖的。

  小福的心情很好,只要这里的人都还在,她就能一直开开心心地,现在宁儿姐也回来了,东宫又添了女主人。

  她面带笑容,哼着高兴的小调,用一块羊油抹在铁锅上,开始烹制今天的菜肴。

  天色入夜,一家人用了晚饭。

  夜晚,东宫又恢复了宁静。

  寝殿内,李承乾并没有将苏勖的事告诉妻子,接过宁儿端来的茶水,继续看着奏章。

  苏婉很喜欢看东宫的书籍,而在殿下的寝殿中,最多的便是书籍。

  她从中挑选了几卷,坐在殿下的一侧,安静地看着书。

  毕竟是新婚夫妻,苏婉与宁儿有时注意到太子的目光,还是会稍稍脸红。

  其实苏婉的脖子很好看,李承乾总是会忍不住多看一眼。

  苏婉坐得端正,感受着丈夫的目光,她面带笑意也没什么好避讳的,大方地任由丈夫看。

  李承乾注意到了她藏在嘴角的笑意。

  宁儿接过殿外宫女递来的木盒,道:“殿下,母后让人送来的衣食。”

  打开木盒子是一些糯米与鸡蛋,下面一层则是放着两匹丝绸,丝绸很名贵,其中镶着金线。

  金线稠衣是皇后送给东宫两位儿媳妇的。

  李承乾打量了片刻道:“母后送的,就收着吧。”

  苏婉点头,与宁儿一起将金线稠衣收起来,再将糯米与鸡蛋搁在桌上,明天一早可以交给小福。

  宁儿已取下了发钗,一头长发披肩,将发饰都取下来,平日里她就不喜欢装点得这么华贵。

  忽又回首,她将一份田契放入一个木盒子中,在殿下身侧坐下来,递上道:“这是义父让送来的田契。”

  李承乾揽着宁儿的肩膀道:“一直没说他老人家可有交代的?”

  靠着丈夫结实的肩膀,宁儿低声道:“倒也没有特别重要的,只是说坐上金车之前,许国公有交代,说是望殿下早日准备东征。”

  “嗯。”

  李承乾稍稍点头。

  苏婉坐在桌边,她意外地发现丈夫处理奏章的速度很快,十余份各地送来的奏章,三个时辰都已处置好了。

  看太子去洗漱了,宁儿道:“以前妾身也会帮着殿下批复这些奏章,看看吧无妨。”

  “宁姐姐真厉害。”

  听着苏婉一声姐姐,宁儿道:“太子妃万万不可这么说。”

  苏婉拉着宁儿的手道:“宁姐姐比我大三岁,当得起一声姐姐。”

  她低声道:“其实东宫没有这么多宾客,太子殿下还担心你会觉得闷。”

  苏婉道:“不会,东宫这么多孩子,我喜欢孩子。”

  翌日,天刚亮,李承乾便早早睡醒,穿着靴子脚踩着湿漉漉的地面。

  这个时候小兕子也睡醒了,她穿着道袍也要开始晨练。

  在东宫门前,深吸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便开始了晨跑。

  一个时辰之后,宁儿走在东宫,开始为殿下一天的起居准备着,她已穿上了较为朴素的衣着,即便不施粉黛不戴发饰,也处处透着华贵。

  今天苏婉要跟着宁儿学东宫的学识,其实嫁入东宫之前,她就知道东宫的学识与众不同。

  经过长乐公主与东阳公主的解释,她对东宫学识更感兴趣了。

  等弟弟妹妹睡醒了,一家人才用了早饭。

  饭后,苏婉就坐在寝殿的书架边,听着宁儿讲述着这里的学识。

  一大早,李承乾就去了太液池钓鱼。

  风雨刚过停歇,太液池边的小道湿漉漉的,风吹来的时候还能闻到池水的味道。

  太液池的水面上,冒着一些雾气,在骤然降温的关中,偶尔能看到这种奇景。

  李承乾在一旁点上炉子取暖,在炉子上放上水壶,在边上放上两张饼与一些干枣果干。

  休沐期间,闲适的一天就这么开始。

  这个时节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闲适的。

  可能还有许多人正在为了生计奔波,但总会好起来的。

  听到身后的脚步声,李承乾依着水榭的柱子坐着,侧目看去是父皇让人带着一幅拼图来了,身后还跟着不少太监。

  本来这个水榭的空间还足够用。

  父皇一来,就有太监端来了柿子与酒肉,巨大的拼图铺在了石桌上,这里显得拥挤了许多。

  很不客气地打扰了此刻的宁静。

  一头梅花鹿卧在身侧,李承乾轻拍着它的脑袋,道:“难得清闲,儿臣就来这里钓钓鱼。”

  李世民刚坐下来就开始了拼图,道:“朕让人去文学馆,从青雀那里带来了关中的地图,工部刚做好这幅拼图,是整个关中的。”

  “挺好的。”

  见儿子一手提着鱼竿,李世民道:“听闻你昨日又去中书省了?”

第二百七十章 放不下的大相

  “儿臣大婚的这些天,耽误了不少事,昨天便将这些事都落实了。”

  李世民颔首从一个太监手中拿过一张布绢,道:“今年天竺使者来了,说起了玄奘的事,玄奘还给大唐太子写了书信。”

  接过父皇递来的布绢,天竺的布绢很粗糙,打开看着上面的字迹。

  李世民又道:“朕想着这两年,玄奘就该回来了。”

  “天竺王会舍得让玄奘回大唐吗?”

  “你以为呢?”

  听着父皇的反问,李承乾仔细看着书信,一个在天竺的和尚成了大唐太子书信往来的好友。

  这种奇闻在朝野与坊间早已传遍了。

  身为太子,早已习惯了他们的揣测,东宫太子在坊间没有点传说,那还是大唐的东宫太子吗?

  信上说的是,玄奘他如今在天竺周游各地,他要看看天竺的每一个地方,等看遍了天竺的风景,他在天竺学经功成,便会回到大唐。

  李承乾将布绢放在一旁,大唐终归是强大了,就连天竺使者都来朝贺大唐。

  “父皇,天竺使者来朝,就没有送一头大象来吗?”

  李世民在一堆拼图碎片中寻找着,道:“没有,天竺使者说大象走不到大唐的。”

  李承乾思量着,道:“可以的吧。”

  李世民笑道:“若是天竺能够送一千头大象从天竺出发,借道吐蕃送到大唐,一千头的大象即便是一路上接连死去,能够活着运送到大唐也只剩下多少?天竺使者说这是残害生灵的事,朕也就没有追问。”

  李承乾拿起一颗干枣放入口中嚼着。

  父子间又安静了良久,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看着拼图叹道:“苏勖的事朕已知晓,彭王是个不晓事小子,朕让他回封地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13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