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341章

作者:张九文

  长孙无忌道:“边关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还请殿下放心。”

  李承乾点头道:“孤自然是放心的。”

  这些天主持朝政,下了早朝就来中书省处理政事,写了一卷书信交给一旁的于志宁叮嘱道:“将这卷书信交给李震。”

  “喏。”于志宁得信,脚步匆匆离开。

  父皇拿了不良人少年一百人,建设百骑,大唐的禁军又多了一支。

  这些天父皇时常去看这支百骑禁军,甚至还有尉迟恭将军训练。

  处理完早朝,李承乾来到皇宫北侧,这里原本是要给爷爷修建夏宫的地方,现在被父皇用来训练百骑。

  穿着甲胄的士兵骑着战马在沙地上奔走着,他们但凡有动作不对,或者有偷懒,就会将领挥动鞭子打在这些少年人的身上。

  “陛下,太子殿下来了。”

  李世民稍稍点头。

  得到父皇的准许,李承乾走到边上,居高临下看着一个个苦练的不良人少年。

  “这些人与军中的勋贵子弟不同。”

  李承乾颔首道:“儿臣明白,他们得到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会好好珍惜,越是活得不容易的人,越是不容小觑。”

  李世民颔首道:“怎么?你的右率严苛还是朕的百骑严苛?”

  “父皇心中是清楚的,从太子右率开始建立,就不是儿臣能够控制的,就连人员的选择都是父皇安排的。”

  李世民继续道:“当初你怎么不向朕讨要掌管右率人选之权。”

  李承乾揣手神色凝重了些许。

  李世民双手背负,笑呵呵道:“怎么?现在想起来后悔了?”

  李承乾又摇头道:“父皇说笑了,有些权力儿臣可以争取,就算现在不给,将来有朝一日,父皇也会主动交给儿臣的。”

  “有朝一日?”李世民龇牙笑着,道:“朕也希望有朝一日,朕的太子也能这么痛快地与朕说这些话。”

  李承乾递上一份奏章,道:“洛阳的崇文馆建设好了,现在有学子五百人,其中一百人是从长安的崇文馆调去的,特地来与父皇说一声。”

  李世民拿过奏章,依旧没看,还是双手背负的姿态。

  “儿臣告退。”

  “嗯。”

  李世民看着校场背对着这个儿子,似乎是越走越远了,没有回头去看而是问道:“他走远了?”

  一旁的老太监回道:“太子殿下走下城楼了。”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

  等下面的百骑重新列队站好,尉迟恭走上城楼禀报道:“陛下,今日的操练结束了。”

  李世民微微抬首,看着开阔的蓝天,天空碧蓝零星的云彩飘荡,“承乾这孩子说,有朝一日不用他向朕讨要,有些权力朕自会赐予给他。”

  皇帝的父子家事不好评价,尉迟恭行礼道:“太子殿下一时少年意气罢了。”

  李世民拍了拍有些中年发福的肚子,转回身道:“让这些孩子们休息半日吧。”

  “喏。”

  “朕年事越来越高,却不如这些孩子有锐意。”

  “陛下,正值壮年,为何说如此暮气的话。”

  李世民笑道:“敬德,你也几次向朕辞官告老,就不要与朕说什么暮气。”

  尉迟恭低头,嗓音浑厚地道:“末将惭愧。”

  走了两步,李世民又有些懊恼,问向跟在一旁的尉迟恭,“你说承乾这孩子怎如此偏执?”

  脚步继续走着,尉迟恭思量了片刻,道:“陛下,太子殿下以往说过一句话。”

  “什么话?”

  “殿下说为官为臣,即是为社稷为万民,有些事就该是偏执的,这不是吹毛求疵,这是应该有的要求,因此才会有传言,各县的县官都活得战战兢兢。”

  李世民笑着摇头道:“敬德,你也糊涂了。”

  尉迟恭抚着自己黑里掺白的胡子,道:“末将愚钝,不知是何处说错了?”

  问他东,他说西,敬德也不敢评价太子。

  李世民面带笑容,又是轻咳了两声,没有再多言。

  皇帝的风寒已得到了好转,现在偶尔会有轻咳,身体已没有大碍了。

  其实东宫的纪王殿下恢复得更快,同样是风寒,纪王殿下只用了五天就恢复得当。

  东阳公主说这是纪王殿下正在长身体,得个小病恢复得自然很快。

  陛下人到中年,自是没有少年人恢复得快。

  朝中近来很忙,同样忙碌的还有渭河沿线的几个县。

  一个简陋的淤地坝立于河道中,横跨渭河两岸,东西两侧形成高低不同的水流。

  第一个淤地坝总算是建成了,许敬宗用满是淤泥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下也有不少淤泥挂在额头上。

  看着水流从堤坝口流出来,众人心喜。

  李泰坐在一边写着记录,道:“现在正是关中水位较低的时节,六月之前再建设两处淤地坝,是来得及的。”

  许敬宗汲取先前的经验,但并不是因当初堤坝建设时出了差错,而是因当时水位较高。

  不过这座淤地坝很厚实,依旧是按照水位最高的要求来造的。

  李客师奉命护卫魏王,他脚步匆匆而来,道:“殿下,吴王殿下来了。”

  李泰搁下笔,吹拂纸上的墨迹,将其晾在一旁,用一块玉石压住,站起身道:“让他过来吧。”

  “喏。”

  现在关中的纸张越来越便宜了,十钱一尺的纸张已成了现在关中最紧俏的物件。

  杜荷造出来的新纸虽说昂贵,但没有渭南出产的旧纸卖得好。

  李泰细细盘算过,其实要说利润还是不如杜荷的新纸来的高,即便如今买这种旧纸的人更多。

  因旧纸回收也是本钱,利润就相对单薄了,可新纸不同,不用额外掏出银钱去回收纸张。

  对此,杜荷对旧纸的买卖是看不上的。

  正想着就看到杜荷带着一队人,这些人扛着扁担而来,给修建堤坝的民壮分发吃食。

  他一直都热衷于帮扶京兆府的人。

  等吴王兄到了近前,杜荷提着食盒也来了。

  “听闻第一座淤地坝建设好了,特意来看看。”

  李恪笑呵呵走上前。

  杜荷将食盒放在桌上,道:“吴王殿下来得正好,准备一些饭食,一起用吧。”

  李泰道:“坐吧。”

  等吴王与魏王坐好,杜荷站在一旁布置着饭菜,他们都是太子殿下的弟弟,该照拂还是不能少。

  以免太子殿下觉得魏王与吴王在外过得不好。

  李泰道:“杜荷,你也坐下来一起用饭吧。”

  杜荷行礼道:“在下用过饭了。”

  李恪先是拿起了筷子,夹起一块红烧肉吃着,嘴里嚼着又道:“近来边关送来的军报,可有听说?”

  李泰慢条斯理吃着饭菜,摇了摇头。

  “听闻漠北的真珠可汗行事越来越出格,竟然在颉利当年的汗廷旧地修建了牙帐。”

  李泰一边吃着,手中的筷子没有停下,神态自若地道:“这些事父皇与皇兄自有安排,不用我们牵挂。”

  李恪正想吃又搁下筷子,道:“看来是皇兄觉得恪心气高了,让恪奔走各县,或许早就知道了这些事,将恪提前支开。”

  “王兄多虑了,皇兄怎么可能提前知道这些事,绝无此意,边关变动难料,父皇也是前几日才得到军报,皇兄纵使有通天的权势,也不能未卜先知。”

  李恪道:“那皇兄当年为何提前在河西走廊布置了六十万石粮草。”

  李泰吃着饭,稍稍抬手用下巴示意杜荷,意在你问杜荷。

  注意到吴王殿下的目光,杜荷连忙作揖道:“魏王殿下,吴王殿下有何吩咐?”

  “当初修建河西走廊的事你也有参与?”

  听吴王殿下问,杜荷先是行礼,又道:“在下也是为了卖肥皂,配合了太子殿下的安排,仅此而已,送了一些肥皂罢了。”

  李泰给了李恪一个眼神,示意他客气一些。

  别看杜荷不在朝中任职,可是皇兄最信重的人。

  眼前的饭菜都是杜荷准备的,更不要说这很有可能是皇兄的安排。

  李恪收回目光,带着狐疑的神色吃着饭菜。

  见两位殿下不再问了,杜荷离开此地,看看包子与黍米粥的分发情况。

  每个民壮两个包子,一个是羊肉大葱馅的,一个是野菜馅的,一荤一素一碗粥便是他们一顿饭。

第二百五十一章 范阳案

  又有一队大理寺与户部的官兵到了渤海地界,这是第三波人手了。

  一个叫卢元的年轻人将自己关在一间屋内,大约二十岁的年纪,原本干净的衣衫已是脏兮兮的。

  “卢公子,崔老先生让公子去贝壳湖边相会,说是已有安排了。”

  屋内安静了良久。

  站在门外的婢女又唤道:“公子?”

  “真的安排好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