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从立冬时节庆贺到现在,今年的大唐办成了不少大事,眼下多半也忙得不可开交。
眼看立冬时节就要过去了,听闻这些天褚遂良通宵达旦地专研安西都护府如何建设,也没见他送来回信。
小兕子又长高了不少,她穿着道袍双手背负走到尚书省门前。
皇城中也见不到活人,李承乾闲着就来这里走走。
尚书省没有外人能够进入,钥匙也在自己这个东宫太子手中,也只能自己来打扫。
小兕子手里拿着一卷书,穿着一身道袍,抬着头看向屋顶道:“其实皇兄不用收拾这里,等雪化了,自然就好。”
李承乾低头看见妹妹,又将一堆雪扫了下来,道:“父皇将这里交给孤,要是这里被雪压塌,显得孤不在意父皇的封赐。”
一阵冷风吹来,吹动小兕子的发丝,她来年就七岁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好像隔几天便会长高一些,明达跟着李淳风道长有两年了,她的谈吐与气质的确像一个道士了,有模有样的。
更有一种世人烦恼与她无关,心中自有处世态度的气质。
清理完屋顶,李承乾这才顺着梯子下来,“近来与李道长学得如何?”
如今小兕子走路很稳当,不像是小时候摇摇晃晃的。
她双手背负抬着头看皇兄道:“妹妹想要测量星辰。”
“李道长不将黄道浑天仪的用法教你?”
“教了,但与皇兄的方式相差甚远。”
带着妹妹走出尚书省,一路上走的时候,李承乾发现她的脚步很特别,询问道:“你是刻意让每一次迈步的距离保持一样吗?”
小兕子低头看了看穿着布鞋的双脚,道:“跟着李道长学过走路,不知不觉就走成这样了。”
“原来是从走路方式开始教的。”李承乾心领神会。
第二百三十七章 潦草的旨意
走在皇宫中,小兕子手里一直拿着一卷书,她道:“这是李道长所写的天文,道长让妹妹特意带来给皇兄的。”
李承乾接过书卷,这只是《天文》的其中一卷,这是注解关于天文历法的一卷。
在大唐的当下,像这样的人物很难得。
一心专研天文历法,而不醉心仕途的人鲜有。
小兕子又道:“明达跟着李道长学步伐,现在能够单腿站立一炷香不动,道长说这是颇有成效了。”
“为何要单腿站立?”
她走在皇兄身边,闭眼笑道:“走得端正,站得笔直,要学李道长的本领这是首要的。”
回到东宫,李渊又笑呵呵看着这个小孙女。
在刚刚清扫过积雪的地面上,明达单脚站立,而后能用单腿稳稳下蹲,另外一条腿微微前屈,甚至还能做一个漂亮的踢腿。
她欣喜笑道:“李道长说明达站得稳了,身体内的气也稳了。”
李渊抚须不住点头,道:“难怪李淳风会说兕子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
其实小兕子的天赋算不上异禀,更小的时候她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见到人跑两步,见到腿就抱住。
这两年她的变化很大,这个孩子的气质也变了,站得确实端正,走路也很稳当。
说是气稳了,李承乾大体理解为呼吸的频率与每每呼吸的力度,也就是站得笔直,走得笔直,一呼一吸的气息更为顺畅。
这对她身体内部的血氧有帮助。
大体上,李承乾只能推测出这些。
而锻炼出来的结果便会从身体的平衡上体现。
本来她不是一个下盘很稳的孩子,现在看起来也不像,可偏偏这样的骨象也能走出稳健的步伐。
只是比之她以前有了变化,这就能看出来。
亦能说明,李道长的教导方式还是很有益处的。
李承乾看着李道长的天文一卷,抬眼看去,就见到明达拉着爷爷也要练平衡。
只见爷爷缓缓伸出老腿,便摔倒在了地上。
吓得一旁的太监发出一声惊叫。
明达数落道:“爷爷的手脚就不协调。”
李渊坐在地上笑呵呵,还是一脸很尽兴的模样。
不多时,明达也跟着笑了。
李承乾翻看着这卷天文,在道门语境中的天文知识,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感觉,很不可思议的是李淳风将地月旋转也融入了他的书卷中。
这两天明达都会住在东宫,因为李道长在闭关,难得等到了一天能够见到星星的夜晚。
李承乾带着明达走上了皇宫中的鼓楼,在高高的鼓楼上,伸出手掌,四指并拢,大拇指与地平线重合,盖住了视野中的一片星空。
看着她做着同样的动作,李承乾道:“将中指的指尖对准东面的最亮的那颗星星。”
这种方式很简单,也就是用手掌就能测量星星与地平线的距离,除了精确度不能保证,方向与方位的判断是没问题的。
不仅如此,李承乾转身与明达看向北极星的位置,继续用手指测算星星之间的距离。
“收拢其他的手指,用小拇指与大拇指测量北斗星与其他星星之间的距离。”
明达伸出手指比划着,视野中将大拇指与北极星重合,小拇指靠另外一颗星星。
她闭着一只眼,用一种瞄准的姿态将手指朝向星星。
鼓楼上的风很大,吹得衣衫猎猎作响,明达站在火把边反复比对着。
李承乾教着她再用拳头与三根竖起手指继续测量,一根手指也能测量,“手是一种很好的测量工具,不过人的手掌有长短,也有粗细,做不到太精确。”
明达道:“这么简单吗?”
“嗯,这是最简单的办法。”
尽管被冬日里的夜风吹得脸颊如刀割一般,明达还是觉得很欣喜,她觉得自己掌握了一样不得了的本领。
李承乾道:“如果指间可以用来测量,那么星星之间的距离,张开的小拇指与大拇指之间是二十五度,一个拳头是十度。”
明达看着自己的小拳头与皇兄大拳头,稍稍歪着脑袋思考着。
“记住了吗?”
“嗯,记住了,妹妹回去之后还会请教李道长。”
李承乾领着妹妹走下鼓楼,这才感觉风小了许多。
夜里,明达暂时睡在了丽质的殿内,过了午夜又下起了雪。
宁儿走入殿内,关上了窗户。
李承乾看着手中的书卷问道:“兕子睡下了吗?”
宁儿点头低声道:“睡着了。”
李承乾翻看着文书,这些调兵文书都是放在老师案上的,都是各地折冲府的兵马调动事宜。
父皇的冬猎遥遥没有结束的势头,听说这一次冬猎都打到了骊山。
李承乾放下文书,望着漆黑的夜空道:“也不知道郑公知不知道这件事,多半是要追在父皇后头劝谏了。”
宁儿笑着道:“天色不早了,殿下该休息了。”
李承乾微微颔首道:“宁儿姐先去休息吧。”
宁儿欠身一礼道:“皇后交代太子殿下要早睡。”
说罢,她转身退出了殿下的寝殿内,将门关好了。
四周又陷入寂静,李承乾看着边上烛台的火光,这个时代说不上太坏,名臣追着皇帝奶,希望现在的皇帝能够更英明一些。
所以说这个时代还是很好的,没人希望皇帝是个没志向的,他们都希望皇帝能够再争气一些。
寂静的长安城飘起了雪,当天开始亮堂的时候,也就是辰时左右。
早起的太子与李道彦走在长安城的城墙上,从春明门开始一路走着。
李道彦护卫在太子身侧,道:“现在的长安越来越忙了。”
李承乾迈着步子走着道:“这样的长安城多好,所有人都能有事做。”
听着太子的话语,李道彦神色凝重地思索,而后道:“前两年,这个时节的长安是……”
李承乾接过话道:“安静闲适的。”
李道彦颔首道。
停下脚步,李承乾用手推去眼前的积雪,一手扶着结实的城墙,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尤其是正在修建的坊市,工事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进行得热火朝天。
好似一处处被积雪几乎盖住的街巷中,有热气冒出来,李承乾问道:“什么时辰了。”
李道彦回道:“辰时了。”
“辰时的长安总是这么有生机就好了。”
李道彦又是沉默不语,他看不懂殿下的心思,低着头若有所思。
这位太子每每守备长安就会来亲自察看城防。
李承乾继续走着,低声道:“父皇之前说只是在长安城外冬猎,现在都跑到骊山去了,确实是孤失算了。”
李道彦依旧没有作声。
“其实早该想到的,父皇怎么可能只满足在长安城外游猎。”
简单看了看城防,现在的长安城城防增添了不少甲士。
李承乾一路走到朱雀门边上,这才走回皇宫。
休沐期间,还有一些闲散的政事要处理,慕容顺又回来了,他去鸿胪寺见了鸿胪寺卿,鸿胪寺卿又去见了礼部尚书李百药。
本来休沐期间,朝中不会接见慕容顺的。
只不过这人提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想法,因此李百药在中书省等太子,等了有一个时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