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79章

作者:张九文

  李义府灌下一口凉水,又接过裴明礼递来的一张饼,狼吞虎咽往嘴里塞着,当真是饿坏了。

  裴明礼现在依旧经商为生,今年也打算大干一场,只是目前还是寄居在守约的官衙内,若有空闲便像现在这样,给守约端茶倒水。

  其实守约说过很多次,都是同乡好友,不用这般行事。

  再怎么说将来若能够在长安立足,守约的收留之恩太重了,一定要报恩的。

  李义府敲了敲胸口,吃得太着急噎住了,好不容易将食物咽下去,觉得肚子里有东西,这才舒坦许多。

  裴行俭笑道:“这一次听说你要去洛阳赴任。”

  “嗯。”

  “去年洛阳死了很多人,现在的洛阳由吴王殿下主持治水,马周暂代洛阳刺史统管洛阳一切事务。”

  言罢,裴行俭笑道:“这些都不用我说,你应该也都知道了。”

  李义府重重点头,拿起第二张饼继续往嘴里塞着。

  “你在这里休息一晚,明日一早再奔赴洛阳,天亮时动身。”

  “谢裴县令收留。”

  “不用客气,你我虽说只是相识,见过几次而已,但很佩服你能够孤身一人在河西走廊建设四郡。”

  正值深夜,裴行俭笑道:“你自便。”

  裴明礼帮着给李义府的战马洗了洗,喂了些许草料之后,也去休息了。

  今晚,李义府昏昏沉沉睡去,他心里感念太子的指点,只是回来之后依旧见不到太子。

  天色稍稍亮堂,李义府就睡醒,他走出县衙,接过对方为自己准备的干粮,又道:“多谢。”

  裴行俭叮嘱道:“到了洛阳就来书信一份。”

  “好。”李义府咧嘴一笑,骑在马背上,打量着四周,已有不少县民出来走动了。

  渭南县还开设了许多作坊,天亮了才看清楚这里的样子。

  可也没时间细看了,李义府策马一路朝着洛阳方向而去,现在的他觉得自己至少是有朋友的,没有攀附的意思,仅仅只是朋友。

  裴行俭收拾了一番心情,还要继续忙碌县内的事,有时会想,自己要是也能去河西走廊看看,那该有多好。

第二百零四章 河西重城

  贞观十年,二月,按照节气来算,现在的关中应该是立春时节。

  只是现在的河西走廊还在下着雪,一路穿过河西四郡,来到了祁连山的山脚下。

  山脚下还有不少的马群与羊群,牧民悠闲自在地坐在马背上,或者山脚下唱着歌谣。

  李震听不懂歌谣中的语言意思,倒也能听出歌谣中对现在的舒适生活的赞叹。

  正当他骑着马打算再往前走时,身后传来马蹄声。

  一个侍卫递一份信件道:“东宫太子的信件。”

  李震接过信件正要看看其中的内容,却见对方已策马走远了。

  解开绑在上方的细绳,再打开油布,入眼的是一本册子,心中好奇之下,李震看着信中内容,神色当即凝重了起来。

  而后他收好这份册子,继续赶着马朝着更远处而去。

  从接连的牧民之间快马而过,见到了远处站着的一队官兵,李大亮将军正在带着兵马巡视。

  李震到了近前翻身下马,行礼道:“末将河西折冲府都尉见过大将军。”

  李大亮在河西已经有些年月了,他的大胡子很是茂密,大胡子中还带着一缕缕的白色,述说着他是朝中的老将了。

  “陛下派了张士贵去吐谷浑,怎么在后头安排了你这么一个小子,李绩他不亲自来吗?”

  “家父还在长安任职,尚不能来河西走廊。”

  李大亮将军的话语声严厉,倒也听不出什么恶意。

  他又道:“你小子长这么高了?”

  “小子如今任职河西道……”

  “行了。”李大亮打断他的话,不耐道:“你小子来河西是为了看好你们自家的家业的?”

  “回大将军,小子前来还是来督建河西走廊的。”

  李大亮领着队伍一路走回武威郡,天上飘下的细雪丝毫不能影响这位大将军身上的肃杀之气。

  在武威郡外,有不少吐谷浑人驻扎在这里,他们依旧保持着原本的生活作风。

  帐篷与木屋连成一片,一直延伸到了远处的祁连山的山脚,一大片的吐谷浑人生活在这里,光是看人数就让李震很是讶异,远处的人群只能看到星星点点在动的身影。

  李大亮道:“别看了,这里有三万吐谷浑人。”

  “大将军,怎么会有这么多?”

  “呵呵,不然你以为河西走廊是怎么修建起来的,李义府这个人是太子安排过来的,你也是太子安排的?”

  李震很想说是,但话语临到嘴边,还是言道:“末将是奉陛下旨意来的。”

  李大亮笑道:“老夫只是驻防河西走廊,起初为了让这些人不作乱,老夫杀了几个,现在都听话了不少,你要记住他们的习性。”

  “末将明白。”

  “好了,李义府以往就住在城楼上,既然是来接手他的事,老夫也不会干涉你。”

  走入城门内,他又道:“你是李绩的孩子,碍于交情某家提醒你一番,等河西走廊四郡修好之后,之后要怎么安排这些吐谷浑人就是你的事了。”

  “喏。”

  看他很有信心的模样,李大亮哑然失笑,殊不知他最苦的日子就要到了。

  李震走上了武威郡的城楼,他拿出了太子让人交给自己的一本册子,册子上所写的是未来三年他需要做的事情。

  在荒漠上挖一个洞,塞入稻草之后,将其埋实,利用这种固沙道理用来植树。

  这是未来三年,吐谷浑人在祁连山以西需要做的植树任务。

  先前李义府为了修建四郡,前前后后招募了三万吐谷浑人,甚至这三年以来这些吐谷浑人在祁连山沿线住了下来。

  当初的劳动力是欠缺的,李义府才会招收这么多的人手。

  如今河西四郡还剩下一郡,也就不需要这么多人手了。

  早已习惯劫掠的吐谷浑牧民,一旦让他们无所事事,并且没有足够的报酬,他们就会作乱。

  而且还会因此造成更大的动乱,危及刚刚修建的河西走廊。

  又见李大亮将军走入城楼,李震将太子送来的那本小册子放在了最底下,他还没有看完,又拿起了李义府留在这里的卷宗。

  等李大亮将军看过来,李震正襟危坐,看着卷宗一言不发的模样。

  “你小子觉得如何?”

  听到问话,他回道:“小子以为但凡作乱的吐谷浑人杀了就好。”

  李大亮摇头道:“杀多了他们就会反,以往老夫就是杀几个头头,而且现在吐谷浑可汗慕容顺就在长安城,这些人还是吐谷浑人,甚至他们觉得慕容顺抛弃了他们,自立可汗发兵作乱未尝不可。”

  “按照大将军意思是还是要杀人。”

  李大亮笑道:“杀人是最笨的办法。”

  李震道:“让吐谷浑人迁回去,让他们种树。”

  “种树?”

  李震解释道:“如大将军所言,如果唐人不要他们了,他们回到了吐谷浑又会成为贼寇,如此就将他们放回去,想要在河西四郡安家也可,可他们需要种出足够多的树,按照手艺再行安排,手艺好的留下来做工匠。”

  李大亮颔首道:“太子殿下到底交代了你多少事?”

  他笑道:“末将说过了,是奉陛下旨意来河西走廊督建四郡。”

  李大亮了然一笑,又道:“说得对,奉陛下旨意。”

  李震来到河西走廊落脚的半月之后,与李大亮想要让这些吐谷浑迁徙回去。

  按照李义府的记录,将三千个手艺尚好的吐谷浑的工匠留下来,继续修建最后一座酒泉郡。

  其余人的都可以遣送回吐谷浑。

  一开始的时候,这里有女人孩子的嚎哭声,还有喝骂声。

  李震高举着手中的横刀,朗声道:“唐人没有不要你们,只要你们去种树依旧可以得到肥皂,除却女子与孩子,每三户出一个壮劳力,前往你们的故居,种树去。”

  唐人的将士将这些吐谷浑人团团围住,四周还有战马在跑。

  而这些站在原地的吐谷浑人很迷茫,他们不知道为何唐人忽然又不要他们了,也没有人听从李镇的话语离开,而是呆呆站在原地。

  看眼前这个场面,李震又看向身后的李大亮将军。

  对方面带笑容,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形。

  三年了,在这里生活了三年的吐谷浑人早已在这里的安定生活中生了孩子,甚至有的吐谷浑女子已经嫁给了河西走廊的居民。

  放在李震面前是一个十分难以取舍的局面。

  李震绝对没有要驱赶他们的意思,只是希望他们去种树。

  可在吐谷浑人的眼神中,李震却读到了第二层意思,久居三年的吐谷浑人早就将这些当作了第二家,可现在唐人却要赶走他们。

  李震妥协了,垂头丧气地让大将军收兵,此刻他觉得以自己的资历与能力根本无法主持这些事。

  更不要说原本主持这里修建的段侍郎也回了长安。

  李震遥望长安城方向,他该如何向父亲交代,如何向太子殿下交代。

  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人带着商队来到了河西走廊,这个人的到来让李震喜出望外。

  想想当初陛下恢复了慕容的姓氏,还有让他继承了吐谷浑可汗的位置,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决定。

  李震跟着李大亮将军在武威郡的另一头,见到了慕容顺。

  李大亮低声道:“太子究竟还安排了多少事,可否一并告知老夫。”

  那笑容许久没有出现在脸上了,李震回道:“末将说过很多次了,末将是奉陛下旨意来督建河西走廊。”

  “呵呵呵……”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