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朝野皆知,太子殿下的爱好不多,喜钓鱼。
此刻得知太子殿下去钓鱼了。
中书省内,褚遂良听着外面的雨声,小声道:“还记得当初太子与李卫公说过的话,当时就有人提起过,下官至今记得,不舍昼夜。”
同样坐在中书省内的张行成道:“与钓鱼有何关系?”
褚遂良看了看四下,俯首悄声道:“说不定太子喜钓鱼是假,实则是太子喜坐在河边,看着那些对太子有所记恨的人变成死人,从河上浮起来。”
“为此,喜钓鱼,而不舍昼夜。”
悄悄话声音不大,可在安静的中书省内,能够听见些许,马周手中的笔也稍有停顿。
不知太子殿下为何会这般理解孔子的话语,可能是近一年来记恨太子,或者是被太子记恨的人越来越多了?
马周插话道:“太子向来贤明,郑公因此颇为褒奖。”
太子是个贤明的储君,太子不杀人,可太子喜欢看着敌人慢慢死去,甚至浮尸在河上,漂到面前。
四周的几个文吏的神色多了几分凝重,这太子又何尝不是一个城府深重的人。
褚遂良又道:“有些事几位侍郎或许没听说,在下时常去帮陛下行文书写,听了一些宫中传言。”
他又压低嗓音,道:“宫中传言,太子殿下时常抱怨太液池的鱼不够肥。”
一想到丘行恭的人头还挂在朱雀门前,众人警醒了几分。
当然,对太子的传闻还不止这些。
在场的……有人不在意,有人深以为然。
秋雨中的太液池,雨水笼罩了整片天地,坐在太液池的水榭中,看着漫天的雨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雨势不大,湖水也没有淹没水榭,李承乾看了眼身旁两个弟弟,问道:“作业完成了吗?”
李慎正在看着一幅地图回道:“完成了。”
李治望着正在湖面上游着的鸭子道:“写完了,皇姐检查过了。”
再看李慎挂在木板上的地图,这是西域的地图。
李承乾提着鱼竿,道:“西域的地图了解得如何了?”
李慎道:“魏王兄送来的地图确实比秘书监还要完备。”
李承乾看着绑在鱼线上的浮标往下沉了沉,又重新浮了上来,再没有动静,便将鱼竿放在了一旁,剥着橘子吃。
李慎问道:“既然坎儿井可以造福西域,为何不开凿呢?如此西域各地的景色水土就会更好。”
李承乾笑道:“不是不开凿,因现在的西域很乱,各方势力各自林立,没有一统。”
李治回道:“弟弟明白了,就像是秦修长城没有一统是建不成的。”
“稚奴这话还是不错的。”
李承乾拿过慎弟刚刚剥好的一个橘子。
李慎看了看刚刚剥下来的橘子皮,只好再去篮子里拿一只橘子,又坐在皇兄的边上,耐心且小手有些吃力地剥着。
李承乾继续道:“就算是现在号召西域诸多小国修建坎儿井,不用多久,在个人利益的加持下,就算是建好了会有人去破坏,断流,甚至无人维护。”
李慎点头道:“这种大工事只能等西域一统。”
李治颇为赞同,道:“治标不治本,等于没治。”
三兄弟意见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在太液池坐到傍晚时分,雨水依旧没停,李承乾将小鱼放回太液池中,留下三条较为肥硕的,带回东宫。
一路上走着,李慎提着一篮子橘子,兄弟俩人一边剥着一边吃,走了一路,吃了一路,顺手丢了一片片橘子皮。
李承乾脚步稍稍停顿。
跟在后头的李治一头撞在了皇兄的后背上,心说怎么停住不走了。
见皇兄的余光看向自己,李治连忙将地上的橘子皮捡起来。
虽说没有言语,但李治捡橘子皮的动作很慌乱。
李慎会意检查了一遍,确认地上没有橘子皮了。
皇兄这才继续往前走。
兄弟互看一眼,终于踏实长出一口气,跟上皇兄的脚步。
……
贞观九年,十月的下旬,十月二十五。
年满十七岁的太子依旧没有进行冠礼。
似乎朝野宫中都快忘了,太子的冠礼始终没有开办。
只有宁儿一直记着这件事,可既然陛下与皇后不说,她不好提起。
太子殿下如往常一样,对这件事从未提及。
小福整理着一些腊肉,将他们洗好之后,切好,用来炖着吃。
东宫殿内,李丽质看着两个因橘子吃多了,而上火的模样,嘴角起了痘痘,是又好气又好笑。
“让你们贪嘴吃橘子,不听告诫,自作自受。”
李治现在喝着苦口的药,道:“都是慎弟喜欢吃,弟弟才跟着吃的。”
李慎嘴角也起了痘,他捧着碗喝着药,道:“与弟弟无关。”
李治也八岁了,李慎也七岁了。
看着这两个弟弟,李丽质苦恼道:“反正岭南的橘子也吃完了,你们之后也没得吃了。”
李治道:“还有香蕉。”
李丽质又看了眼这个没出息的弟弟,道:“就知道吃!”
李承乾坐在一旁笑着,看着老师让人送来的文书,听着耳边弟弟妹妹的话语声。
宁儿走到一旁道:“殿下,应公与徐侍郎来看望太上皇了。”
李承乾应声道:“准备一些酒水与饭菜,他们来看望爷爷又要说起当年的旧事,孤就不过去了。”
“喏。”
天气转凉得很快,今天好不容易天晴了,可北风带来的凉意,还是让东宫的孩子们多添了两件衣裳。
李承乾看着老师让人从中书省送来的文书,这些文书都已是批阅过的,会送来东宫,是老师觉得太子应该看这些。
一卷卷翻看着,今年除了各地的将领回长安,如冯盎,柴绍他们其实还有一些各地的地方文官前来述职。
就比如权万纪一回来就被封了治书侍御史,又身兼吴王府长史伴在吴王左右。
长史一职本来东宫也是有设立的,徐孝德现在是工部侍郎身兼东宫长史。
这份奏章是权万纪递交给中书省的。
说的是今年入秋之后,洛阳遭了大水,好在大水的范围并不大,淹没了一些田地,这份奏章提议让朝中多关照洛阳的河道。
今年的秋雨已过去了,黄河的汛期也结束了,照理说不会再有大水。
对长安来说,向东去洛阳,洛阳处于黄河的中下游。
黄河水患治理一直是一个难题,贯穿历代皇帝的职业生涯。
现在这个难题又隐隐出现在了眼前。
长安周边的水系经过历代的治理,相较于以前平稳了许多,龙首渠与郑国渠修缮之后,水流也好了不少。
就比如说后世有一项十分大的工程,从秦岭南麓与蜀中水系,引入关中入渭。
治水一直是中原的头等大事。
现在的关中水系还很丰沛,相对充裕的时间。
李承乾想到一些关于后世的记录,贞观九年的这一次大水已显露了端倪。
再过一年,洛阳还会有一次大水,那是一场记录在史书上的大水灾。
宁儿将热茶放在太子的桌边。
李承乾拿过茶水,喝下一口,蹙眉道:“孤出宫一趟。”
“喏。”宁儿连忙给太子披上外衣。
李承乾走出东宫就见到一旁的崇文殿说笑声不断,还有两个女孩子与东宫的孩子玩在一起。
东阳解释道:“皇兄,这是应公的女儿小武,这是徐慧。”
徐慧这个女孩子在宫里见过,李承乾瞧了眼这两个姑娘,就快步离开了东宫。
东阳见到小武与徐慧面对匆匆而过的太子,都有些诧异。
东阳面带笑容,有些骄傲地道:“皇兄总是这样的。”
两个姑娘不是没有听说过关于太子的传闻,恰恰是她们现在住在长安,听到的传闻很多。
东阳与丽质,与这两个姑娘年纪相仿,几个女孩子之间有很多话能聊。
徐慧望着太子离开的背影,她道:“当初跟随家父离开宫中,太子殿下还问过年龄。”
这是小武第一次见太子,匆匆一面,问道:“原来太子是这样的,很忙碌吗?”
李丽质笑道:“皇兄近日是不忙的。”
徐慧自小受过很多人的夸赞,有时候在亲眷中也犹如众星捧月,他们都说自己是个才女。
而长乐公主表现出的这种气质谈吐与气场,让她心里不自觉的要臣服。
还有东阳公主,温和谦逊有礼,不令人觉得强势,可谈吐中,稍稍表现出来的才识与见解,总是能够让徐慧不自觉地折服其中。
她这才觉得自己的这点学识,当真是不足看。
东宫的公主,所学的学识到底是不同的,逻辑的思考能力比同龄人领先一截。
甚至当家父与太上皇说起朝中的举措,还有关中治理,家父与太上皇都要询问长乐公主。
徐慧不禁问道:“公主殿下懂得好多。”
李丽质解释道:“慧儿平时看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