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43章

作者:张九文

  长孙无忌抚须道:“太子殿下为何有此一问?”

  “有一个波斯僧人成天说唐人不友好。”

  “那又如何?”

  李承乾苦恼道:“有些生气,想砍了他的头,看看他是否不吝啬将他自己的头颅也当成身外之物。”

  长孙无忌蹙眉不语。

  远处的官兵队伍越来越近,一直到了近前停下。

  魏征走出车驾,行礼道:“老臣见过太子殿下,赵国公。”

  长孙无忌作揖回礼。

  李承乾也躬身作揖道:“这些时日,有劳郑公远走一趟。”

  “老臣也是该做的,为陛下分忧,老臣亦是平定人心,为社稷。”

  魏征两鬓已白,胡须已白了大半,如今年有五十六岁,年近六十。

  说话间,魏征从自己的车驾中拿出一个篮子,递上道:“这是老臣路上采摘的一些菠菜,本想着面见陛下,将这些菠菜送上。”

  李承乾接过篮子,笑道:“会代为转交给父皇的。”

  魏征稍稍点头。

  “郑公此番去陇右可还顺利。”

  魏征抚须看着渭河,感慨道:“终究杀了一些人,才能平定人心,刘仁轨的事他们不敢再计较了,太子殿下可放心了。”

  李承乾站在一旁,也看着渭水河道:“郑公杀得好,如果可以,为了公义与社稷安宁,郑公大可多杀一些人,这些年以来,一直觉得御史台还不够硬,以后见到不法之事就应该咬住不松口。”

  “太子殿下此话何意?”魏征问道。

  长孙无忌听着太子与郑公的交谈,沉默不言。

  李承乾双手背负,神色有几分沉闷,道:“自从刘仁轨任职咸阳县以来,其实陇右的奏报孤看过一些的。”

  “刘仁轨打死虞宁没错,他罪有应得,但事后还需要郑公走一趟,来震慑陇右的豪门门阀。”

  “因此许敬宗在关中传言他是一个酷吏,听到这话时,孤甚至有些欣慰。”

  ,魏征正色道:“太子殿下希望将世间的恶人杀绝,老臣愿给世间一个清明,这世上诤友难寻,可惜臣已老矣。”

  李承乾道:“其实我们的理想都是一致的。”

  太子与郑公的谈话很大胆。

  甚至大胆到让于志宁与李绩都不敢听。

  太子殿下说着杀人的事,而且郑公还在拍手叫好。

  长孙无忌心中暗想,这都是什么人呀。

  这样的太子舅父当真会放心吗?

  众人在渭水河边用了一顿午饭,而后李承乾看着郑公坐上马车道:“郑公,如今是平定了陇右,那以后呢?”

  魏征坐在马车内,抚着胡子,道:“有些事一次做不好,那就一直做。”

  李承乾向着马车行礼,送别郑公。

  魏征的马车一路朝着长安城而去。

  太子的这番话道尽了魏征心中所想,长孙无忌看着回长安城的队伍,良久不语。

  太子的爱好不多,钓鱼就是这位太子痴迷的爱好之一。

  真要论,太子为何会说出这些话,那多半是志向太过远大了。

  李承乾又在渭水河边坐下道:“舅舅,一起钓鱼?”

  长孙无忌想着近来朝中也没什么事情,不如也坐下来。

  “刚刚的那些话让舅舅见笑了。”

  长孙无忌道:“太子严于律己的作风,郑公早就对殿下赞誉有加了。”

  “是吗?”

  “殿下或许不知,当郑公发现殿下的许多理念都与他不谋而合,便开始对东宫太子常有赞誉。”

  李承乾笑道:“那太好了。”

  长孙无忌又补充道:“郑公也很喜欢红楼。”

  身为东宫太子,总不能拿着一卷红楼到处交朋友,而且现在的红楼在坊间与仕林之中,早就已成了名义上的禁书。

  他们不愿意去看红楼,也不愿意让更多人的去看红楼。

  可这并不妨碍红楼成为一个脍炙人心的故事。

  依旧在民间流传得很广。

  李承乾钓起一条鱼,将鱼儿丢入一旁的鱼篓中,而后脱去鞋袜,卷起了裤腿,将衣摆系在腰带上,赤脚入水中,感受着双脚浸在河中的凉意。

  见太子的举动与眼下的形象。

  于志宁深吸一口气,正欲言语,三缄其口又将话语咽了回去,扭头看向别处,甚至还走远了一些。

第一百七十七章 开设规划

  李承乾又看了看篮子里的新鲜菠菜,道:“舅舅要不要带一些回家?”

  长孙无忌摆手道:“谢殿下。”

  “这个季节的菠菜可能不好吃。”李承乾又看向站在远处的于志宁道:“于詹事吃菠菜吗?”

  于志宁作揖道:“谢殿下赐。”

  “大将军也带一些回家吧。”

  李绩道:“喏。”

  几人分完,李承乾发现篮子中的菠菜也所剩无几了,而后将这些菠菜放入河水中洗了洗,带回去东宫熬羹汤喝应该是不错的。

  钓了三两条鱼,李承乾提着鱼竿沿着河岸走着,目光所及,远处的田野中,还有一些乡民在忙碌。

  关中马上就要进入农闲阶段了,等再过两月,京兆府主持的各项作坊也可以开建。

  李承乾没有着急回长安城,而是一路沿着河边走,与舅舅聊着家里的事。

  尤其是听到小兕子拜师之后,长孙无忌笑着道:“小公主真有这等本领?”

  李承乾坐在马车的车辕上,一只脚晃荡着,对同样坐在车辕另一侧的舅舅道:“袁道长与李淳风道长说,小兕子是一个极具天赋的人。”

  长孙无忌点头道:“这些孩子让太子殿下费了不少心思吧。”

  “说不上太费心,弟弟妹妹都很懂事,孤这个做大哥的只是对他们稍加引导而已。”

  官兵一路走着,东宫太子迎接了郑公之后,并没有与郑公一起回了长安。

  而是一路在官道上走着,沿途看看各个村县。

  有人传言,太子殿下亦有很厉害的本领,殿下可以通过乡民们劳作时的神情,就能够知道各县的治理水平如何。

  而这一次东宫太子受皇帝旨意出来迎接郑公,各县县官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神经都紧绷了起来。

  说是来钓鱼其实是来巡视的。

  长孙无忌道:“这些天温彦博常去看看舅父。”

  “嗯,听说了。”

  “接下来关中要做什么?”

  李承乾看着远处,伸了一个懒腰,“关中还需要积累财富,短时间扶持起来的经济规模需要沉淀一段时间。”

  “有什么事需要朝中帮忙的吗?”

  舅舅的言外之意是有什么事,他可以帮忙。

  李承乾拉了拉缰绳,让拉着马车的马匹走得慢一些,一脚挂在车辕边晃荡,一脚屈膝,后背靠着马车,思量了片刻,道:“京兆府需要为关中的乡民保驾护航,如果将来关中要增设作坊,还望舅舅能够准许。”

  马车一路走到咸阳县,官道上站着一个人,正是许久不见的刘仁轨。

  李绩策马在前头,拉住缰绳朗声道:“刘县令拦在此地是为何?”

  刘仁轨朗声道:“臣得知郑公出走陇右前往陈仓是为了处置虞宁的后事,臣惭愧难当,愿就此前往陇右了却仇怨。”

  他站在队伍前,看不到被官兵护着的太子,也听不到太子的回复。

  安静良久,刘仁轨站在原地,恰有一种不得到太子回复不罢休的架势。

  于志宁提着一个布袋子走到队伍的前方,面向刘仁轨笑道:“这是太子殿下赐给你的。”

  错愕地接过布袋子,刘仁轨不解道:“这是……”

  于志宁解释道:“这是菠菜,太子殿下是希望你身在何职,就行其事,不要三心二意,往后若敢私自离开县令所管辖一县,克扣俸禄事小,耽误了关中治理,后果自负。”

  先前也没想到太子殿下会让人带来这么严厉的话语。

  刘仁轨退到一旁,恭送太子离开。

  队伍路过了咸阳县,回了长安城。

  对东宫的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知识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力量。

  这句话是东宫班开课以来,一直秉持的核心内容。

  以前历朝历代的人是怎么教导皇子的?

  一般来说皇子会有陪读,而且讲授皇子的多是一些朝中较为德高望重的人,就如现在的房玄龄,郑公。

  还有李绩这样的大将军,来教授皇子。

  当年的汉武帝就是这样教出来的,有人教授幼年汉武帝文学,或者是兵法,又或者望气一些学识。

  也不知当时的汉武帝学得是好是坏。

  李世民看着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们,耳边是李绩的禀报。

  太子与魏征在渭水河畔的言语,都传入了陛下的耳中。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