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30章

作者:张九文

  外面的阳光令人抬不起头,颜勤礼快步而来,“太子殿下!殿下!”

  人跑入中书省内,他递上一卷纸道:“泾阳收获葡萄一千五百石。”

  闻言,众人的神色是振奋的。

  刚在中书省内站好,颜勤礼拿起水瓢,在桶内捞起冰镇过的酸梅汤,正在往口中灌着。

  于志宁问道:“渭北五千亩葡萄还没有消息送来吗?”

  颜勤礼摇头道:“还须等。”

  在场的众人都知道,渭北的五千亩葡萄才是重中之重,那是关中赋税的关键。

  光靠这五千亩葡萄,太子主持的关中农事少说可以让赋税提高八成,若真是丰收,翻一番也不是没可能。

  一直等到日近黄昏,中书省内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颜勤礼与于志宁。

  良久,看着天色就要入夜了,李承乾点亮一旁的油灯道:“你们俩也先回去吧。”

  “喏。”

  如此,中书省内只剩下了太子一人。

  皇城内空空荡荡的,只有中书省还亮着灯。

  天色朦胧,夜色还未完全笼罩这片天空,一个身影朝着这里走来。

  李承乾坐在油灯边,抬头看去,见到来人就起身行礼道:“父皇。”

  李世民看了看已收拾好的中书省,椅子与凳子都面朝下放在桌上,再看四周,低声道:“就你自己了?”

  李承乾又往口中灌了一口酸梅汤点头。

  李世民在儿子身旁坐下,偶尔有风从门外吹入,吹得桌上的纸张猎猎作响。

  宁儿提着一个食盒,小福提着灯笼走来,她们行礼道:“陛下,太子殿下可以用饭了。”

  忽听夜空响起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来。

  闷热了一天的关中骤然冷却了,大雨落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水雾。

  太液池边的别苑,长孙皇后看着窗外的大雨,忧心道:“也不知道他们父子如何了?”

  李丽质领着妹妹道:“皇兄此刻一定很牵挂关中各县的情形,今年是最重要的一年。”

第一百六十七章 一夜

  夜里的大雨浇灌在长安城,夜幕下偶尔有烛火在雨水间闪烁。

  别苑内,李丽质看着弟弟妹妹正在玩闹着,抬头看向一旁的母后,低声道:“父皇与皇兄这个时候多半也没休息吧。”

  长孙皇后笑道:“让你弟弟妹妹早点休息吧。”

  “嗯。”

  李丽质轻声应了一声。

  皇城中书省内,李承乾吃着眼前的饭食。

  父子相对而坐,李世民吃着东宫送来的饭菜,尤其喜欢一碗萝卜炖的排骨。

  皇帝并不喜欢碗中的排骨,更喜欢碗中的萝卜。

  李承乾素来不挑食,安静地吃着。

  终于,李世民吃完了碗中的黍米饭,缓缓放下碗筷,还在回味着。

  李承乾从大碗中倒出一碗汤水,递给父皇一碗,也给自己一碗。

  父子俩将汤水都喝下,李承乾则是将剩下的排骨都吃完之后,让小福收拾了碗筷。

  中书省内很安静,小福与宁儿默不作声地收起碗筷,俩人提着灯笼站在了中书省门外的屋檐下,等着太子殿下出来之后,她们再跟着一起回东宫。

  雨水不断从屋檐落下,宁儿与小福提着灯笼,看着雨水从落在地面上之后,顺着台阶下的石板,朝着下方流去。

  中书省内,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道:“听说那阿史那社尔被你治好了?”

  李承乾揣着手坐在椅子上,目光看着门外的大雨道:“儿臣只不过是给他处理好了伤口,让他痊愈的是孙神医。”

  “朕听说了,前几天他还高烧高热不退,现在已可以勉强下地走路了,社尔还说他的命是东宫太子救下的,以后愿意为你这个太子献上他的命。”

  东阳跟着孙神医学医已有几天了,每隔三天她都会跟着孙神医出诊,妹妹的学习起点很高,这主要是大唐的医疗方式更偏向于实效性,起步就是从临床开始的。

  受限于环境,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用于学习。东阳的学习进度大体上可以归类于实践与理论并行。

  也听说东阳说起过阿史那社尔的伤势,在伤口清创包扎之后的第二天开始,他便开始高烧不退,只剩下一口气撑着了。

  这人的开放伤口很多,会导致身体的免疫机制发高烧是正常的。

  也就是高烧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最致命。

  要是这人挺过来,也就活了。

  要是挺不过来,也就只能去找颉利合葬在关中。

  老天是眷顾大唐的,准确地来说是眷顾大唐孤这位太子的,阿史那社尔活过来了,他现在欠东宫太子一条命。

  要得到一个突厥人的忠心,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李承乾甚至怀疑他在这一次险象环生之后,是不是留下了一些不可逆的后遗症。

  “那只能说明,他的命好。”李承乾席说着话,忽然一笑,道:“这个贼老天向来是眷顾傻子的。”

  李世民询问道:“你觉得社尔是傻子?”

  “父皇以为呢?”

  李世民又沉默了,儿子这些话,似乎也不无道理。

  李承乾接着道:“社尔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既然他对孤……”

  “不对。”李承乾又换了一个说法,道:“既然他对大唐忠心,有了这么一个人,孤与父皇就可以利用这个人在突厥的事上做许多文章,尽管他这人在突厥的风评不好,他是阿史那氏,还要喊颉利叔叔,这人是突厥王廷的正统。”

  李世民观察着这个儿子的神情,又问道:“支持他征讨漠北?”

  李承乾摇头道:“这种事……儿臣不懂的。”

  李世民欲言又止,心中觉得有些异样,说不上来的异样,喝下一口茶水,沉默不言。

  忽听到门外有踩着积水,脚步飞快跑动的声响。

  父子俩同时向外看去,李道彦穿着一身甲胄,须发湿漉漉地走入门内,他抱拳道:“陛下,太子殿下!渭北急报。”

  李世民沉声道:“讲。”

  “喏!”李道彦从怀中拿出一张纸,尽管甲胄与甲胄覆盖上的衣衫都已湿漉漉,手中一张纸还很干燥。

  他湿漉漉的手在纸张上漫开一些水渍,急忙将纸张放在桌上,道:“渭北各县五千七百亩地,种出葡萄两千三百石。”

  “好!”李世民抚须道:“好哇,往后关中再也不缺葡萄了。”

  李承乾看着这个数字,纸张上所言的五千七百亩其实是保守数字,因为渭北各县的村落中,还有零散种植的。

  准确地来说,应该在六千亩往上。

  这一次渭北所种的葡萄,都是从泾阳转移过去的。

  现在开枝散叶之后,也就意味着关中的葡萄种植业会越来越红火。

  今年光照很好,因此葡萄也成熟更早了。

  换言之,或许是去年在泾阳种葡萄时,有些方式方法没有用好,第二次种植时,改良了方式方法,提高了果实的成熟期。

  “怎么?你不高兴?”

  李承乾一手撑着下巴,盘腿坐在椅子上,道:“这场大雨让很多葡萄提前采摘了,才会有现在的产量,如今才八月,等到了九月应该还有一批果实成熟。”

  李世民抚须道:“照你这么说,还有许多葡萄可以采摘?”

  屋外的大雨小了许多,转而成了小雨。

  李承乾将纸张收好之后,又道:“道彦兄,送信来的人呢?”

  “回太子殿下,送信来的是崇文馆主簿颜勤礼,人还在朱雀门外等着消息。”

  “嗯,让他回去吧。”

  李道彦抱拳道:“喏。”

  等人离开了,李世民蹙眉看着自己的儿子,笑道:“你不高兴。”

  李承乾站起身,将自己的椅子倒放在桌上,道:“阶段性的成功,说明不了什么。”

  李世民沉声问道:“你还想京兆府那些人做得有多好?”

  “脚踏实地,先从最基础的开始吧,不过今晚算是个好消息,可以睡个好觉了。”

  言罢,父子俩走出中书省,李承乾回头看了眼又陷入漆黑的中书省,将两扇厚重的木门关上。

  两人在中书省门前站了好一会儿。

  “你也觉得现在与漠北开战是不对的,是吗?”

  李承乾揣着手反问道:“父皇现在是要将这些军中之事,也交给儿臣了吗?”

  闻言,李世民忽然一笑,道:“朕回去了。”

  李承乾站在原地,看着父皇在几个太监一前一后地护送下离开,目送许久,对一旁的宁儿小福道:“回东宫吧。”

  “喏。”

  倾盆大雨持续了一个时辰,又成了此刻的淅淅沥沥小雨。

  渭北的葡萄远不止这两千余石,肯定还有很多闲散的田亩没有计算。

  走回东宫的路上,宁儿与小福提着灯笼走在两侧。

  李承乾一路上很沉默。

  直到走回东宫,太子殿下都没有讲话。

  殿下们不在东宫,现在的东宫很安静。

  李承乾脱去了靴子赤着脚,脱去外衣冲了凉之后,才感觉一天的疲惫结束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