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29章

作者:张九文

  “妹妹明白,近来偶尔会看医书。”

  她又看了眼孙神医,“妹妹时常在想,将来能够做些什么,妹妹的数术天赋不如姐姐,倒是能够帮皇兄批阅奏章,只是……”

  李承乾拿下了她的斗笠,一张羞得红彤彤的脸颊当即显露无疑,低声对她道:“只是你想要学自己想学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东阳缓缓低头,转过身不敢面对皇兄了。

  “你的勇气很好,不论是你还是丽质,又或者是稚奴与李慎,我们兄弟姐妹想要闯出一片天地,就需要有勇气,记住你现在的感觉,勇气是你此生最大的依仗,我们每当面对一个决定,迈出第一步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并且不要后悔迈出去的第一步,哪怕是这一步会让你今后更艰难,与其原地踏步,不如往前奔跑,披荆斩棘。”

  东阳重新转回身,正视面对着皇兄,“妹妹明白了。”

  “不要害怕孤会拒绝,其实孤心里希望你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你很好,你是第二个勇于提出要求,知道自己想要怎么做的妹妹。”

  东阳不再脸红了,而是疑惑道:“第一个是谁?”

  “丽质。”

  “皇姐的理想是什么?”

  “她与孤的理想是一样的。”

  东阳双手捂着的拳头又紧了几分,指甲嵌入肉中,有些泛白,好一会儿她松开手,低声道:“那妹妹与姐姐也一样,就算妹妹学医,可这并不冲突。”

  东宫孩子说话的语气还是与外界的同龄人不一样了。

  她们的所学所听,与其他孩子是不同的。

  东阳与丽质是东宫较为年长的两个妹妹,因此她们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所构成的体系,有着十分明确的理解方向。

  这三年以来,她们对事物的底层逻辑分析能力越来越强。

  李承乾朗声道:“孙神医缺弟子吗?”

  孙神医笑呵呵道:“不缺,在学医一道上……弟子不嫌少。”

  “孤的妹妹您能教吗?”

  孙思邈看向站在太子身边的这个小姑娘,啧舌道:“公主殿下,学医可不是三言两语的事。”

  “弟子见过老师。”

  孙思邈抚须笑道:“往后每隔三天,贫道都会去一趟太医署,公主殿下可与贫道一起去看病人。”

  “谢谢老师。”

  “先看看他吧。”孙思邈扬起自己的手掌,在阿史那社尔的脸上重重抽了三下。

  巴掌声在大理寺空荡荡的正堂内回荡。

  人被打了三个巴掌,见没有动静,孙思邈正要再次挥下巴掌,社尔终于睁开了眼。

  “啪!”孙思邈又是一巴掌打在了他脸上。

  看得东阳惊讶地睁大了眼。

  不得不说,孙神医唤醒病患,并且让病患苏醒的方式朴素又原始,简单又有效。

  孙神医嘛,从物理上来唤醒病人,那也是在当下颇有权威的。

  阿史那社尔神志迷糊地看着四周,目光落在了眼前一位老人家正要挥下手掌上。

  又是一记响亮的巴掌。

  这一下彻底将人抽醒了。

  孙思邈双手背负问道:“还记得你是谁否?”

  东阳站在神医的身后,看到他老人家双手在背后,刚刚打巴掌的手通红,还有些颤抖。

  见对方有话要说,孙思邈神色舒坦了不少,“贫道这是在救你,本就救治得晚了。”

  “受了这么重的刀伤,流了这么多血,你若还这么睡着,早晚成一个废人,现在动一动手脚,免得你双手双脚都废了。”

  阿史那社尔艰难地想要抬起手臂,只能稍稍抬高两寸。

  孙思邈点头,“好在没有伤到骨头,多动动手脚,捏一捏拳头,准备一些补气血的汤药,半月之后就能恢复了。”

  言罢,孙神医让人背着药箱子,就要离开。

  东阳上前两步道:“弟子恭送老师。”

  孙思邈抚须面带笑容,叮嘱道:“公主殿下记住每隔三天,每天早晨,贫道过时不候。”

  “弟子谨记。”

  李承乾笑着道:“既然没有大碍了,我们也回宫吧。”

  “太子!”社尔嗓音沙哑讲着,“刚刚太子说要将我合葬。”

  李承乾领着妹妹就要走出大理寺,摆了摆衣袖,轻飘飘道:“那也是为了救你。”

  回到东宫之后,东阳的心情很不错,今天对她来说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天。

  她迈出了人生抉择的第一步。

  为了治好阿史那社尔,浪费了东宫的一瓶酒精,多少还是有些心疼的。

  李丽质听着东阳与临川说着今天在大理寺的事,也知道她拜孙神医为师。

  走到皇兄身边,李丽质小声道:“难怪这些天东阳总是遮遮掩掩的。”

  “你早就看出来了?”

  “嗯。”

  李承乾翻看着各部送到东宫的卷宗,女孩子之间总是有一些小秘密的,哪怕是她们互相之间知道,也不会说破。

  “对了,孤以前的旧衣裳都被你们收走了?”

  “对呀。”

  她倒是没有否认。

  李承乾叹道:“往后这种事要与孤说。”

  李丽质俏皮道:“宁姐姐准许的。”

  三天后,东阳的学医之路正式开始了,她跟着孙神医去看长安城中各种病患,因在东宫养成了习惯,孙神医讲述病情与用药的时候,她还是会做笔记的。

  关中进入了八月,今年直到正式入暑过了一个月,皇帝这才去太液池的别苑避暑。

  李承乾看着弟弟妹妹纷纷住进了别苑,见到了一个穿着道袍的小丫头快步跑来。

  “皇兄!”小兕子奶声奶气地呼唤一声,快步跑来抱住了皇兄的腿,抬首又唤道:“皇兄。”

  李承乾伸手抱起穿着道袍的小兕子,问道:“还没拜入道门,怎么就穿上道袍了?”

  “母后说了,明达在三清殿拜会了老祖,往后就要穿道袍。”她小嘴张着说话,手上拿着一块小小的八卦。

  “这是李淳风道长送你的?”

  小兕子重重一点头,“李道长说让明达经常抬头看看星空,再看看八卦。”

  “怎么?李道长的教授弟子全看自悟吗?”

  “明达还与袁道长说了话。”小兕子低声道:“袁道长说明达是他见过最有天赋的人,能够继承他的衣钵。”

  李承乾抱着她,笑道:“我们明达是兄弟姐妹中最有天赋的一个。”

  “李明达!”远处的李丽质呼唤了一声。

  李承乾将她放下之后,这个穿着道袍与道鞋的小妹便朝着她姐姐跑去。

  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李承乾揣手看着这一幕,想到关中正值夏收的当下,多看了一会儿在太液池边说笑的弟弟妹妹,还有父皇,母后与爷爷。

  而后,他转过身深吸一口气,收起笑容,独自一人走入了玄武门,走入皇宫中。

  又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传来,李承乾转头看去,见是父皇。

  “父皇是还有事要吩咐吗?”

  “避暑就让孩子们与父皇去吧,朕还有许多事要办,漠北人又来书信了,说朕为什么要救下阿史那社尔。”

  李承乾揣着手道:“父皇给回复了吗?”

  李世民神色冷峻道:“朕还没有回复,漠北人越发张狂,岂能坐视。”

  父子俩一前一后地走着,李承乾忽然问道:“父皇,当初在武德殿写下的欠条……”

  “你不是让朕别放在心上吗?”

  “原来父皇真没放在心上。”

  太监陪在皇帝与太子身边,脸上挂着尴尬笑容,掩饰不住此刻的紧张。

  李世民命人去召见房玄龄与长孙无忌,还有魏征,尉迟恭去兴庆殿内议事。

  父子又恢复了各忙各的状态。

  今年是关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一年,此刻的京兆府内空荡荡,没有一个官吏在这里驻足,能派出去的官吏都去了各县。

  平日里会在长安城讲学的京兆府官吏都不在了。

  现在的关中各县都有京兆府的官吏,远道陈仓县靠近陇西的,以东就快到了潼关。

  京兆府一百余个官吏,分成各个小队,进入各县主持秋收工作。

  李承乾坐在中书省内,这是原本老师的位置。

  坐在中书省的上座,面前是来来往往的官吏,李承乾翻看着卷宗,问道:“泾阳的葡萄采摘好了吗?”

  于志宁回道:“还没有消息送来。”

  这都八月了,关中的夏收正是最火热的时候。

  一旁有太监提来了一桶桶的酸梅汤,酸梅汤中还放着一些冰块。

  现在的长安城就像是个蒸笼,众人都被汗水沾湿了衣衫,于志宁看向太子的后背,汗水已浸透,沾湿一大片。

  李承乾吩咐道:“再拿一些绿豆汤来。”

  “回太子殿下,在准备了。”

  起初的设想是先在关中做起一个规模经济,这种事在如今的体系与结构下,想要搭建一个经济规模出来,无疑是困难的。

  困难到前后罢免了六个县的县官,告老了两个。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