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18章

作者:张九文

  宁儿低声道:“昨天奴婢去见了皇后,听皇后说了一件事。”

  “母后说什么了?”李承乾拿起茶碗,安静喝着茶水,目视前方问道。

  “皇后说殿下病重时,陛下就在上林苑,当时陛下祈求上苍能够可怜关中万千人,之后太子殿下的病就痊愈。”

  “嗯。”李承乾应了一声。

  宁儿面带笑容,安静坐在一旁。

  有个宫女急匆匆跑来,道:“殿下出事了。”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茶碗,神色冷静道:“怎么了?”

  “是……是尉迟大将军儿子出事了。”

  “讲。”

  等她事情的来由说完,李承乾道:“上官仪去见尉迟将军了?”

  “传闻是这样的。”

  “大将军现在如何了?”

  “本来是跪在甘露殿外的,现在被请入殿中。”

  李承乾伸手又接了一些雨水道:“那就没大事了,宁儿姐,带她换一身衣裳,喝一杯热茶驱寒。”

  “喏。”

  宁儿看着这个宫女湿漉漉的衣裙,领着她去换衣裳。

  到了第二天,雨水停了之后,天空还是阴沉沉,关中还是迎来了倒春寒。

  那些着急冒头的野草只能在寒风中摇曳,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冻死。

  朝野传来了消息,尉迟恭自罚禁足半月,并且尉迟宝琳被发回了朔州老家,从此被看管了起来。

  雨水刚停歇,北方的冷风吹得令人直打哆嗦。

  早朝开始的时候,长安城朱雀大街的几处要道口就支起了摊子,又有人来“讲学”了。

  说是讲学,在更多的人看来是京兆府与这些乡民聊天。

  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闲暇过来听几句还是很有意思的。

  这让崇文馆看起来不像个崇文馆,至今找不到其他学子,门庭冷清,没人到访。

  狄知逊兴致勃勃地走出空荡荡的崇文馆,今天他要带着儿子一起去讲学。

  崇文馆是个很好的落脚处,虽说父子俩很穷,等着这个月太子殿下给崇文馆发放月例之前都会是拮据的状态。

  “仁杰!”街道另一头传来了话语声。

  狄仁杰回头看去,就见到了晋王李治与纪王李慎。

  父子两人停下脚步。

  李治身后还跟着一群护卫,他递上一卷书,道:“这个给你。”

  狄仁杰接过这卷书,书是纸张用细线串成册的,低声道:“小子还不识字。”

  李治笑道:“我也认得不全,可以让人念给你听呀。”

  狄仁杰抬头看了看正在躬身向晋王与纪王行礼的父亲,现在的狄知逊要多恭敬就有恭敬。

  狄仁杰怀抱着这册东宫故事集,点头道:“谢晋王殿下赐。”

  李慎着急道:“皇兄快回去吧,被姐知道多半又要被责骂了。”

  眼看要回东宫听皇姐讲课,李治又道:“你一定要看呀。”

  狄仁杰点头道:“小子一定看。”

  看着晋王李治与纪王李慎跑远了,狄仁杰对一旁还在行礼的父亲,道:“爹,他们走远了。”

  狄知逊这才收起姿势,“殿下送给你什么书了?给为父看看。”

  见儿子还有些不舍,狄知逊道:“爹又不会卖了它。”

  狄仁杰道:“不行,爹先去讲学吧。”

  狄知逊转身朝着另一边走去。

  狄仁杰抱着怀中的这册书,跟在父亲的身后。

  关中的这场倒春寒持续了半个月才结束。

  关中到了四月开始转暖,正是农忙时节,万物勃发生机的季节,关中的景色很好看。

  四月中旬,关中十二个县,十二个县的班底几乎被京兆府换了个干净,就算是保留下来的零星几个县的班底,也被掺入了不少京兆府的人。

  如今的京兆府,有吏六十五人,人数比之贞观七年时翻了一倍。

  反观太子殿下主持建设的崇文馆只有四个人,温老先生,颜勤礼,狄知逊,还有一个还是挂职的京兆府少尹许敬宗。

  至此,崇文馆还是无人加入。

  今天,天气正晴朗,李承乾让李绩大将军准备好了马车,去各县看看情况,因为棉花与葡萄也在这个时节种下了。

  事关今年太子在关中的业绩,这位喜欢亲自巡视的太子一如既往。

  各县谁也别想糊弄太子,因谁也不知道太子什么时候会去各县察看。

  李承乾走到玄武门外,看到还有另一驾马车,好奇道:“大将军,这驾马车是……”

  李绩回道:“这是给陛下准备的。”

  “是吗?父皇也要去视察各县吗?”

  “陛下说是要出去散心,春游。”

  “嗷。”

  李绩又补充道:“应该是不顺路的。”

  关中迎来了暖春,鸟叫声也多了,李承乾抬头看向飞入宫墙的鸟儿,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鸟,看着很是漂亮。

  李承乾站在玄武门外,就见到了一队人影朝着这里走来,正是被尉迟大将军护送的父皇。

  李世民大步走来,道:“朕出去走走散散心。”

  李承乾笑道:“父皇闲情逸致,真羡慕。”

  “怎么?”李世民看着已经与自己一样高的儿子,道:“你难道就没有这份闲心吗?”

  “儿臣牵挂各县发展,岂敢怠慢。”

  “呵呵……”李世民笑着道:“听说你近来与懋功还有李淳风练身手了?练得如何?”

  李承乾揣手看了看落在马车顶上的小鸟,回道:“儿臣愚钝学不好,只会一些简单的技巧,而且儿臣想要与李淳风学,他非要儿臣入道门才肯教,实在是可恶。”

  早就结束了自罚圈禁的尉迟大将军已恢复了原职,他站在一旁道:“李淳风道长向来如此。”

  李承乾感慨道:“他有他的原则与立场,孤不能勉强,只要他尽心尽力帮助青雀编撰括地志就好。”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太子言出必行

  说话间,李世民已坐上了马车。

  李承乾作揖道:“父皇春游尽兴,儿臣恭送。”

  “不用了,你们先走。”

  马车里传来了父皇的话语。

  李承乾收起了作揖的姿势,也迈步上了车辕,坐上了马车。

  李绩策马在一旁,带着队伍缓缓前进。

  贞观九年的四月,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美好,这么地顺心,虽说早春时节有些磕磕绊绊。

  生活与工作都是这样的,哪有一帆风顺的。

  有些磕磕绊绊才能历久弥新,总结经验教训。

  京兆府往后办事应该更强硬一些。

  如果让人觉得京兆府太好说话,往后就会很麻烦,大不了让许敬宗这个长安打架王的名声更硬一些。

  唯一不太顺心的是,太子这边的车驾动了,回头看去,陛下的车驾就慢慢跟着。

  两队护送的兵马,一前一后,不知道还以为这是同一支兵马。

  李承乾手肘搁在马车的车窗上,斜靠着扶着太阳穴,对一旁的李绩道:“父皇不是说来散心的吗?”

  李绩道:“多半是暂时同路。”

  李承乾缓缓点头,又道:“先去咸阳县。”

  “喏。”李绩应声,指挥队伍拐弯,从官道的分叉口的另一边而去。

  只不过后方的队伍依旧跟着,甚至还超过了来,这下两支兵马两架马车并行了。

  “父皇也去咸阳县吗?”李承乾坐在马车内,对一旁的马车道。

  “嗯,朕忽然想去咸阳县了。”

  父皇的话语声传来。

  李承乾又问:“父皇不是来散心的吗?”

  “朕当然是来散心的。”

  “那就是儿臣与父皇正好同路?”

  “嗯。”

  “要不父皇先走?儿臣不着急。”

  对面马车又传来了话语声,道:“你只管做你的事,不用担心朕。”

  ……

  马车进入了咸阳县地界,马车停下,李承乾下了马车,见父皇的马车就停在道路的另一边。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