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10章

作者:张九文

  许敬宗暗暗点头,“不愧是殿下,一切都已经考虑好了。”

  李道宗拍了拍他的肩膀,叮嘱道:“老许啊,老夫知道你身手好。”

  “府尹谬赞。”

  看此刻许敬宗还有些得意,殊不知他往后要面对什么。

  李道宗低声道:“往后你行事一定要机敏一些,三两个或许可以应付,若是有一群人追着要打,你一定要跑哇。”

  许敬宗没想这么多,反问道:“府尹为何不在对面买一个宅院?”

  “今天陛下召见了太子,说就算是泾阳再富裕陛下都不会夺人家业的,身为太子自然也不能强买强卖。”

  这就是皇帝,既要人做事,又给人出难题。

  李道宗又问道:“伤怎么样了?”

  许敬宗回道:“没大碍。”

  “老夫认识几个治跌打骨伤的好大夫,以前也是随军的,改天介绍你结识他们,出门在外也记得身边多带几个护卫。”

  “不就是几个宵小之辈,下官没有放在眼里。”

  李道宗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很好,老夫没有看错你。”

  翌日,清晨,李承乾早早睡醒晨练。

  这个时辰的天还很冷,胜在空气清新,深吸一口气冷空气,整个人都清醒了许多。

  “大将军,今天教孤搏杀技巧吧。”

  李绩穿着准备去早朝的朝服,颔首道:“殿下动手吧,一边打一边教。”

  话音刚落,李绩还没来得及反应,只看到一个拳头打来,落在脸门上。

  吃痛之下,退后两步,捂着鼻子好一会痛了好一会儿。

  鼻血很快就从捂着鼻子的指缝中流下,李承乾递上一块布巾。

  李绩摆手道:“无妨,是末将没有躲过。”

  太子的拳头力道很沉,也很快,是真的来不及躲开。

第一百五十三章 陈年旧事

  李绩擦着鼻血坐下来,一边说着道:“殿下不用担心,末将休息一会儿便好。”

  李承乾端来了热水,让大将军将血迹洗去。

  用一条碎布塞住了鼻孔,这才止住了血,李绩整了整衣衫,重新站起身。

  李孝恭正巧也来了,他笑着道:“懋功,这是怎么了?”

  李绩道:“殿下要练身手。”

  李承乾确认了大将军的鼻血止住了,又道:“孤一时失手。”

  “练身手拳脚相加难免的,末将无碍。”

  李孝恭朗声笑着,道:“许久没见懋功受伤,这场面倒是稀奇,长孙老匹夫何在?这等景色他怎能不在。”

  李绩也跟着笑了起来。

  休沐的这两月也没有见到皇叔,听着中气十足的笑声,李承乾放心了不少。

  三人在东宫门前用了早饭,也没见老师与舅舅来东宫。

  李渊从崇文殿走了出来,也是先瞧了瞧李绩的鼻子,笑道:“李家儿郎应该尚武的,尚武才能养出好体魄,承乾这孩子小时候的身体太弱了,看他现在这两年都没生病,朕甚是欣慰。”

  李孝恭拍了拍自己中年发福的肚子点头道:“是呀。”

  三人离开东宫,赶着早朝的时辰朝着太极殿走去。

  正好要路过武德殿,李承乾脚步稍停多看了一眼。

  李孝恭也顺着目光看去,“武德殿空置很久了。”

  “嗯。”

  就快要走到太极殿,便遇到了也在走向太极殿的温彦博与颜勤礼。

  “太子殿下。”颜勤礼行礼道。

  温彦博拄着拐杖正在一步步走上台阶。

  颜勤礼正要去搀扶,却听老先生言道:“不用扶,老朽能走上去。”

  直到这位老人家走上台阶,走入了太极殿,李承乾这才放心。

  其实像这样的老臣也到了养老的年纪,李承乾从文武朝班的两列,一路走向自己的位置,先是向朝班最前列的舅舅与老师行礼。

  房玄龄笑着道:“听说太子殿下要将京兆府拆了,重建崇文馆?”

  李承乾揣手而立,回道:“方便。”

  房玄龄会意一笑。

  长孙无忌则是闭着眼,呼吸平稳,入定一般。

  “皇兄?”

  听到李恪悄悄唤了一声,李承乾走到近前,道:“怎么?又闯祸了?”

  李恪道:“近来一直在泾阳县帮着修建沟渠,来年还要试试能不能把郭寺卿的种子种活。”

  李承乾蹙眉道:“但愿吧。”

  他放低声音,看向了温彦博,“这位老先生多半又要提东征的事了。”

  三兄弟站在最后方的李泰低声道:“皇兄,青雀有件事相告。”

  李承乾一边想着崇文馆的建设,一边道:“你说。”

  “近来经营文学馆,与众多学士来往,在学子之间有很多人议论关中的事,京兆府对关中的治理方略在各县的县官中传阅,有人说关中可能要兴起一个学派。”

  “新学派?”

  李泰低声道:“皇兄不是正在做这件事吗?”

  李承乾:“孤从未说过。”

  李泰三缄其口,迟疑道:“是……是吗?”

  众人纷纷议论着,忽然安静下来,两侧的宣旨太监也站好了。

  兄弟三人住口不言,父皇走入了朝堂,到了皇位前。

  今年来朝的使者并不多,突厥与漠北还在打仗,阿史那社尔这个时候也不会来朝,更不要说突厥的小可汗,听说这个小可汗身体状况很不好。

  西突厥还在内乱。

  本来高昌使者来了,将玄奘的信送来之后,就跑了,多半是被吓坏了。

  站在太极殿外的只有吐蕃使团,还有西域一些小国的使者,或者是南诏又说不上是南诏的小国。

  今年的朝贺挺冷清,要说时局动荡嘛,去年一年塞外各地都不是很太平。

  天竺和尚波颇和尚过世了,唯一能够引人好奇的天竺,也没说再派使者来唐。

  等各国使者觐见完毕。

  李世民让一旁的太监念诵旨意。

  大殿内很安静,只有太监宣读旨意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温彦博治理朔方有功,封尚书左仆射,入崇文馆领文学总领,旨意上念诵着以往的种种功绩。

  李承乾思量着,老先生年纪大了,不能再理政事,与李靖的大将军一样只是一个虚衔。

  当初在应对突厥的国策,父皇没有接受魏征的激进方略,而是采纳了温彦博较为温和开明的策略,采取了一种较为开朗的方略。

  颜勤礼原是军中将领,因是颜之推的后人,又精通文学经论,在雍州既是参军又兼治理之权,如今治理有功,授崇文馆学士,继续兼领著作郎之职,与温彦博共领崇文馆。

  李泰听着旨意的意思,崇文馆的消息昨晚就听到了,也就是说崇文馆是东宫太子直领,那么往后的温彦博老先生与这位颜之推的后人颜勤礼,都给了太子门下。

  思量完这些,李泰悄悄叹息,太子门下的能人有了许敬宗,上官仪,现在又多了温彦博与颜勤礼。

  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李泰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复述着老师的话语。

  颜勤礼行礼道:“谢陛下,臣领命!”

  温彦博拄着拐杖站出朝班,他老人家朗声道:“陛下,高句丽使者已经许久未有朝贺,敢问是否已有了不臣之心?”

  老先生开口问了一句,没有直言东征。

  殿中侍御史张行成站出朝班,朗声道:“陛下,不论高句丽是否前来朝贺,他们都是罪臣,盘踞辽东四郡,自立高句丽王未得到陛下册封,这就是叛逆之举。”

  皇帝还没开口说话,就被安了一个叛逆的名头。

  张行臣所言的辽东四郡,是指汉武帝时期在辽东半岛设置四郡。

  李承乾安静地站着,听着群臣低声议论着。

  意外的是这一次武将一列十分默契地保持了静默,可能大家都明白,这个时候东征是一个不恰当的时机。

  昨天在甘露殿,老先生就说了东征高句丽的事,那时候父皇没有正面答应。

  老先生心中牵挂收复中原失地,现在又在大朝会上说了起来。

  温彦博朗声道:“陛下!高句丽王实为不臣,何不征讨之。”

  言罢,魏征走出朝班,朗声道:“陛下!如今大唐立足未满二十年,人心归附需长久治理,岂能轻言东征。”

  李世民神色凝重,看向一旁的三个儿子。

  李承乾,李恪,李泰三兄弟皆是呆立原地,都不想掺和的样子。

  最后目光聚焦在太子身上,李承乾一动不动,闭着眼进入了养神状态。

  李世民只好继续看向朝班。

  温彦博道:“若让高句丽壮大,带着兵马直扑幽州,又该如何?魏征你想过吗?”

  老先生语气重了几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