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37章

作者:张九文

  李治与李慎擦着额头的汗水,“还好皇姐知道皇兄与父皇一定会吵起来,便让弟弟在一旁候着。”

  静谧的立正殿内,一个宫女慌乱走来,道:“皇后,不好了。”

  长孙皇后手中缝补的针线停下,询问道:“怎么了?”

  “东宫……”宫女指着东宫方向,道:“太子与陛下在东宫吵起来了。”

  “动手了吗?”

  “没……没有。”

  长孙皇后低声道:“陛下还在东宫吗?”

  “说是回甘露殿了。”

  “没动手就好,拿一些祛火的凉药汤给陛下送去,就说是解暑的。”吩咐完,长孙皇后叮嘱道:“给东宫太子也送一碗过去,就说是安神助眠的。”

  “喏。”

  等宫女离开,长孙皇后将缝补好的衣服放在一旁,丈夫与儿子终于还是吵起来了,都在意料之中,虽不觉得意外,但也觉得很苦恼,这个家以后该如何是好。

第一百零一章 科举揭榜

  从立政殿端出两碗药汤,一碗给陛下是祛火的,一碗要送去东宫给太子殿下安神助眠。

  且说,陛下与东宫太子大吵了一架,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一个时辰传遍了宫中,两个时辰朝野皆知。

  听闻此消息,褚遂良回了家之后,便重病不起,请了大夫,也请了太医署的医官,没有三两月的调养多半也好不了。

  李泰坐在自己的府邸,他还是喜欢将茶煮着,放一点核桃或者红枣当汤喝。

  一边喝着茶汤,听着身边仆从的解释,李泰蹙眉道:“当真?”

  仆从回道:“东宫所有人包括当时围在东宫的禁军都知道。”

  李泰将手里的卷宗放在桌上,一时间也没了兴致,问道:“母后有说什么吗?”

  “回殿下,皇后倒是什么都没说。”

  李泰盘腿而坐,一手撑着下巴,又是一声叹息。

  夜晚笼罩长安城,东宫。

  李承乾正在吃着晚饭,弟弟妹妹们都低着头用饭,此刻一言不发,就连平时吃饭的吧唧声都没有了。

  大家吃饭都是小心翼翼地,只有筷子偶尔碰到碗盆的动静。

  见皇兄用完了饭食,拿着碗筷站起身。

  弟弟妹妹们不约而同地手中筷子一停,侧目看着皇兄将碗筷放入一旁的水桶中,而后便离开了。

  等皇兄的身影从前殿离开,一路走向后殿。

  在场的众人又是长出一口气。

  李治小声道:“皇姐,今天的皇兄好吓人。”

  李丽质将一块炖排骨夹给他,道:“吃你的。”

  “谢谢皇姐。”李治夹起皇姐给自己的排骨,低头吃着。

  皇兄与父皇大吵了一架,用晚饭时弟弟妹妹大气不敢出。

  李慎道:“我们的皇兄真是太勇敢了。”

  李治点头道:“换作是你,多半已跪下。”

  李慎叹道:“以前不知皇兄所言的偶像是何意思,现在皇兄就是弟弟的偶像。”

  一旁的东阳公主,听得愣是好一会儿忘了咽饭。

  等殿下们都用了饭,小福便带着东宫的宫女们收拾碗筷。

  夜里,又下起了雨,又是一声炸雷闪过夜空,将皇宫的这方夜空照亮。

  甘露殿,夜空一道炸雷,照亮了皇帝阴沉的脸。

  一旁的老太监低声道:“陛下,可以用饭了。”

  李世民呼吸依旧沉重,从东宫回来气还未消。

  见陛下不说话,老太监看着桌上已放凉的饭菜,长叹一口气。

  雷雨持续了一个时辰才停歇。

  翌日,天刚刚亮堂的时候,李承乾这才晨跑结束,与李绩大将军用了饭食之后,准备去上朝。

  刚走出东宫,便遇到了老师。

  房玄龄脚步在东宫前停下,道:“听闻昨天太子与陛下争吵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孤一时年少轻狂,让老师见笑了。”

  房玄龄忽然一笑,道:“太子殿下的年少轻狂还真是与常人不同。”

  “是吗?”李承乾抬首道:“谢老师夸奖。”

  房玄龄摇头苦笑不语,朝着太极殿走去。

  李承乾跟在老师身侧,还有不少朝臣走在前面,陆陆续续进入太极殿。

  走在前头的是两位皇叔,河间郡王与江夏郡王。

  李道宗道:“李元昌这件事怎么都不该大理寺来管。”

  李孝恭点头道:“人是我们宗正寺的。”

  李道宗回道:“这件事发生在长安,就应该归京兆府管,怎么能交给他们大理寺。”

  李孝恭道:“就不该给大理寺的。”

  听着两位叔叔还在计较半个月前的事,李承乾迈步走入太极殿内。

  只不过这个太子一走入太极殿,殿内议论声更多了。

  李承乾感受着许多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他们好像是在看什么稀有动物,甚至在评头论足。

  所以说唐人的感情是淳朴的,半月不见竟引来这么多关心。

  满朝文武的议论声,在这大殿内听起来,就像是蚊虫的嗡嗡声不绝于耳。

  李承乾面带笑容站到自己的位置上。

  李恪与李泰的目光也关注着皇兄脸上的笑容,听说昨天在东宫与父皇大吵了一架,今天的皇兄笑容格外地明媚。

  “皇兄?”

  “怎么了?”

  李恪尴尬一笑,道:“还以为皇兄今天不会来早朝。”

  李承乾提了提衣襟,抬首道:“孤的禁足已解除了,自然要来上朝的。”

  李泰连忙道:“皇兄,往后可千万不要再对父皇这般不敬了。”

  李承乾颔首,“青雀言之有理,你们两个可不要学孤。”

  李泰还想再说什么,欲言又止,只好摇头一叹。

  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喝,皇帝便来上朝了。

  李世民在皇位上坐定,今天的早朝便开始了。

  今天早朝有点特殊,正是科举揭榜的日子,房玄龄手中拿着名册站出朝班,念诵着一次科举进士及第的名字。

  其中这一次科举,选取的进士有五名,榜首是一个叫做许圉师的年轻人。

  许圉师的父亲是许绍,河北人氏,当年许绍任职夷陵通守,带着湖北数州之地归附大唐,封谯国公。

  而现在,他的幼子许圉师考取进士,又是进士榜首。

  至于其他的名字,李承乾一概不熟。

  等科举的名册传阅下来,李承乾这才看到,从科举刚开始筹备时才注意到的李义府,裴行俭仅仅只是及第而已。

  这一次科举录用的世家子弟只有八人,进士及第一共六十七人。

  朝中正缺人,因此尽管进士只有五人,但及第的人数有六十余人,也就是说这一次朝中为了选用人才,尽可能放宽了要求。

  录用世家子弟只有八人,李承乾看完了名册便将其交给一旁的李恪与李泰。

  太极殿内,满朝文武都在传阅着这一次的科举揭榜名册。

  李世民颔首看着众人,等着有人提反对意见。

  本次科举参与人数总共有一千三百人,科举录用人数六十有七,与往年相比,此次科举宽松了许多。

  这也是因为大唐官吏真不够用,朝中需要官吏补充,必须放宽标准。

  房玄龄朗声道:“若诸位没有异议,就此揭榜了。”

  殿内众人还在议论,但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因这一次科举用的是糊名制。

  要论才学,不看出身,这是大唐科举的第一次尝试。

  等大殿内的议论停下,李世民沉声道:“传旨,科举揭榜!”

  太监高声道:“科举揭榜!”

  接下来,早朝进入了正式的流程,与以往一样的各部汇报事宜。

  于志宁站出朝班道:“陛下,褚侍郎重病无法理政事,臣请太子殿下继续监理朝中钱粮调度。”

  殿内群臣低着头,也没人去看太子殿下,更没有人敢去看陛下。

  文武都听说了昨天陛下与太子殿下在东宫大吵一架,多半就是因这件事。

  这太子殿下胆子就算再大也不敢在太极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与陛下争吵吧?

  皇帝低沉嗓音传来,“既然太子的禁足解除了,依旧监理朝中用度。”

  房玄龄站出朝班道:“臣定当尽心教导太子殿下,请陛下宽心。”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