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10章

作者:张九文

  “殿下有何安排?”

  为不打扰他人工作,李承乾讲话的声音很低,道:“孤之前说让司农司的人多去泾阳看看,他们去了没有。”

  岑文本回道:“去过了。”

  李承乾又道:“那为何一直不见回禀?”

  岑文本想了片刻又道:“如今朝中休沐。”

  “大家也难得休息。”

  李承乾稍稍点头。

  见殿下没有其他吩咐了,岑文本正要转身离开。

  李承乾又道:“岑侍郎?”

  岑文本又转回身,道:“太子殿下还有什么吩咐?”

  李承乾感慨道:“岑侍郎也辛苦,孤想着能否让司农寺安排一两个人,留在泾阳,指导一下泾阳耕种?”

  “嗯,臣会安排的。”

  “赶在来年春耕之前?孤还想让他们将培育作物的相关经验都写下来。”

  稍一思量,岑文本点头道:“臣这就去安排。”

  李承乾点头道:“有劳了。”

  自从太子殿下参与朝政,先是对礼部与鸿胪寺提出了要求,现在又对司农寺提出要求。

  倒也是简单地吩咐而已。

  等岑文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就见有人朝着这里走来。

  来人是门下省的褚遂良,他低声问道:“太子殿下与你说什么了?”

  岑文本执笔一边书写着道:“没什么,只是问一些寻常事。”

  到底是东宫的储君,储君在这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值得关注的。

  对褚遂良这种带有投机讨好意味的人,岑文本并不想与这种人为伍,更希望太子也不要与这种人为伍,哪怕褚遂良这人行书造诣高超。

  不多时,房相回来,随之回来的还有魏征等人。

  中书省的三位核心人物坐定,这里便安静了下来。

  房玄龄先开口道:“昨夜陛下与老夫商议,派出一支兵马入吐谷浑,并且建设都护府,防备西域有变,有备无患,防备高昌人。”

  中书省几人小声议论。

  房玄龄又问道:“高昌使者到了吗?”

  长孙无忌道:“说是过来人就到,来人是高昌王鞠文泰的儿子。”

  房玄龄颔首又道:“诸位可有异议?”

  众人沉默,都没有什么看法,战事已有端倪,既然他们草原内斗,大唐就一定要有防备。

  魏征拿出一份奏章道:“交给兵部尚书侯君集,旨意就是军令,命兵部整顿兵马,梁建方为前军将领,明日就要动身,前往吐谷浑。”

  “喏!”有人拿着奏章快步离开。

  房玄龄又拿出一份卷宗,接着道:“昨晚,陛下老夫商议,借赵国公提出过的互市之策,诸位有何异议?”

  魏征神色凝重,他抚须道:“房相与老夫有过商议,如果开辟互市,选在吐谷浑地界内。”

  在场的诸多人依旧沉默,涉及到无法用过往经验来断定此事情的好坏,往往都是不好下抉择的,在场沉默的人也是大多数。

  房玄龄又道:“除却盐铁,还有什么货物需要注意的?”

  岑文本道:“历来,草原上的战事多是因掠夺,一群善于也习惯掠夺的人,想要他们在互市以物易物,或是用金银交易,未免有些不妥帖了。”

  魏征道:“岑侍郎所言不无道理,一群抢东西抢习惯的人,让他们与中原人一样,选择交易,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互市大规模建设,很有可能是他们劫掠的首要场所,那到底是守还是弃?”

  交易向来讲究的就是公平交换,中原人已习惯了这种交易模式。

  可对西域人或者是草原人来说,他们对这种模式是不适应的,如果货物就在他们眼前,譬如突厥人,他们考虑的是……抢还是不抢?不会去考虑买还是不买的问题。

  长孙无忌咳了咳嗓子,没有发表看法。

  岑文本道:“若要增设兵马,所消耗的粮秣军饷只会更多,如此一来还未得到互市的利润,耗费的粮秣军饷便有了巨大的亏损,而且……”

  言至此处,岑文本又是摇头不语。

  众人多是偏向反对互市的意见,长孙无忌拍了拍一旁的卷宗,低着头沉默着。

  寒冬天,关中的风依旧很冷。

  李承乾跟着舅舅走出了中书省。

  在承天门前忽然停下脚步,四下没有人别人,长孙无忌回头看向这个外甥。

  “今天中书省商议互市之策,殿下为何一言不发?”

  李承乾低声道:“舅舅是希望孤说什么吗?”

  长孙无忌又道:“起初是你跟徐孝德说西域人只是卖葡萄就向关中赚取了无数银钱,这世上有这样的道理吗?”

  “嗯,孤说过。”

  “那殿下是否也放弃了这个念头了?”

  “舅舅说笑了,孤没有放弃。”李承乾颔首道:“经过他们的一番谈论,利弊都很清楚,孤也没有必要继续据理力争,况且他们说得很对,对于劫掠习惯的突厥人来说,他们确实不会考虑买不买的问题,而是会考虑抢不抢的问题。”

  李承乾揣着手。

  “舅舅,孤不是一个听不进去劝的人,孤应该学父皇。”

  “如陛下那般能够接纳他人劝谏,广开言路?”

  “听人劝有时候不是一件坏事。”李承乾神情上带着从容。

  这个太子在成长,他一直在成长,不论是监理朝政的时候,还是现在参与朝政。

  长孙无忌面对这个外甥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说不上好坏,只是觉得这外甥成长很快,一段时间不留神,他的认知与言行更成熟了。

  如果现在太子能够听从他人劝说,那么一定可以听自己这个舅舅的劝说?

  长孙无忌嘴角一抽,此刻竟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这个太子的心里究竟都藏着什么?

第八十二章 颉利的近况

  李承乾低声道:“谈成本一直以来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建设互市选址是成本,派出大军驻守也是成本,安排管理,布置兵马,这又是成本,通过互市来扭转这些成本,要经营多久?”

  “正如他们所言,就算是不论成本,光是这风险,就足够令人牙疼了。”

  长孙无忌道:“你知道昨夜陛下召见房相都说了什么吗?”

  李承乾摇头道:“不清楚。”

  “那你……”

  李承乾一边揣着手一边道:“所谓成本,所谓风险,本质上其实是信任问题,就像孤认为的流民问题,本质上是建设用地问题,可能孤想问题的方式还不够成熟,说这些,多半又要让舅舅取笑了。”

  “为什么是信任问题?”

  长孙无忌开口道。

  “这当然是信任问题了,比如说突厥人不会选择买,而是会选择抢,是因为我们不信任突厥人,因此根本原因还是信任问题,中原人是信任中原人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买卖是一种等价交换。”

  李承乾从地上捡起几颗细碎的石子,在地上摆着。

  长孙无忌又低头看了看四下,见四下无人注意,便也蹲下来仔细听着。

  “舅舅请看,这里有一群突厥人,他们说要来大唐买东西,能信任他们吗?”

  见舅舅摇头,李承乾道:“当然,遇到一群突厥人多半就是来劫掠的,况且这些突厥人内部之间某些原因,就算是一些不想劫掠的人,也会因从众的心理的因素,从而也加入了劫掠队伍。”

  长孙无忌皱眉道:“平时对突厥人了解吗?”

  从某种层面来说,要说不了解,还是了解一些的。

  李承乾又从一堆石子中拿出一颗石子,又道:“如果是一个人来买货物,那他多半就是来买的,不是来劫掠的,是不是可以信任了?”

  长孙无忌皱眉不语。

  “舅舅,如果这个人以前就跟大唐有贸易往来,并且是老买家,那么他是不是可以信任了。”

  “嗯。”

  这一次舅舅终于点头了。

  “那好。”李承乾一把将这些石子打散,从中又挑选了几颗,又道:“如果这些零散的石子是各部落的买卖代表,他们得到大唐的允许来交易货物,并且有凭证,并且有文书,是大唐认可的买卖对象,是不是可以更加信任了?”

  长孙无忌还是点头。

  李承乾站起身道:“所以说互市本质上不是成本与风险的问题,而是信任问题。”

  长孙无忌也站起身,打量着外甥笑道:“你为何不在中书省说这些。”

  李承乾道:“这些都是皇叔告诉孤的。”

  “李孝恭?”

  “正是。”

  李承乾十分认真地点头。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不想多言,挥袖便离开了。

  走入中书省内,官靴踩在地板上发出又缓又重的脚步声。

  房玄龄刚批复完一份奏章,抬头见到来人,笑道:“赵国公,可还有事?”

  长孙无忌烦闷地在一旁坐下,道:“你觉得太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房玄龄沉吟道:“是个心智很成熟的孩子。”

  “值得你我辅佐?”

  “那是自然。”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