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09章

作者:张九文

  李世民捻着胡须,一手搭在这个儿子的肩膀上,道:“还能是什么人?说来说去都是那几个人在骂朕!”

  “要不……”李承乾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唉……”李世民叹道:“不能杀呀,朕向来是广开言路,善纳劝谏的,这要是杀了,往后世人如何看待朕?”

  “父皇。”

  李世民又拍了拍这个儿子的肩膀,他的肩膀比以往更结实了,点头道:“你我父子今日没什么不能说的。”

  “其实爷爷在东宫挺好的,在东宫还能养病,还有这么多孙儿孙女陪着,老人家是需要有人陪着的。”

  李世民收回了在儿子肩膀上的手,“朕就该被他们骂,说朕不孝?”

  “其实这件事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你说。”

  李世民一手放在膝盖上,一手还捻着胡须思索。

  李承乾低声道:“儿臣可以让东宫传出话语,就说皇爷爷是在东宫养病,父皇要让爷爷颐养天年,让孙儿陪伴他。”

  李世民笑着道:“那好,就按照你的意思办。”

  三五个太监站在殿外,他们朝着殿内看去,陛下与太子蹲坐在一起,好似在密谋着。

  竖着耳朵想要知晓陛下与太子的话语,可是怎么都听不到。

  李世民皱眉道:“你说朝中用度紧张,当真?”

  “嗯,不瞒父皇,要不是儿臣守备长安时将百官的俸禄问题摆平了,现在还处于一个揭不开锅的局面,不过这个办法只能用一次,不能用第二次了。”

  “为何?”

  “长安的粮价降到六钱一斗了。”

  “朕也不是没想过不去九成宫,其实朕还想在玄武门边上再修一座宫殿。”

  “父皇是说龙首原?”

  “正是当年秦时修建阿房宫的旧址,汉时修建的建章宫边上。”

  “儿臣有一事不解。”

  “你说。”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低声道:“儿臣也没当过皇帝,一来没有经验,二来有些好奇,父皇!当皇帝的都这么喜欢建房子吗?”

  李世民板着脸没有答话,一时竟回答不上来。

  看了眼天色,李承乾道:“父皇天色不早了,儿臣就回去了。”

  “你回去吧。”

  李世民坐在原地还在想着,等太子离开,殿外的太监又走回来,这位正在思索的皇帝忽然站起身。

  “让东宫说教孙儿孙女陪在父皇身边?”李世民又冷哼道:“好小子,什么好名声都给你东宫占了。”

  太监问道:“陛下,甑糕凉了,是否热一下再用。”

  李世民拿过甑糕便抓起来吃着,嘴里嚼着道:“不用热了。”

  “喏。”太监退到一旁。

  嘴里吃着,李世民又回头看了看地图。

第八十一章 抢还是买

  地图上有个城池的标注那便是高昌,而圈着高昌的那片地便是高昌的领土。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听儿子这么一说,李世民越看高昌这块地,怎么看怎么扎眼,很不顺心。

  这个儿子的心思越来越难猜了,做父皇的有时都不知道这个儿子心里在想什么,做皇帝的都喜欢建房子?

  李世民双手背负走出武德殿,低声说着,“朕怎么知道以前的皇帝都是怎么当的?”

  闻言,令相随的几个太监听得心惊肉跳。

  皇帝的心思是难猜的,尤其是陛下与太子谈完之后,总觉得陛下话语里多了什么。

  留下两个太监关好武德殿的门,余下的跟在陛下身后,战战兢兢。

  漠北恩怨就算闹得再凶,在陛下没有重视之前,群臣也不会太过重视。

  当天夜里,陛下又召见了房相。

  李承乾听到这个消息又不觉得意外,低声道:“父皇总不会收买老师,让老师支持修建宫殿的意见。”

  李丽质帮着皇兄研磨,道:“父皇多半不会这么做的。”

  李承乾叹道:“妹妹言之有理,父皇若真想收买人心,还不如收买孤。”

  李丽质笑道:“正是如此。”

  宁儿快步走来道:“殿下,泾阳送来一些银饼。”

  闻言,李承乾颔首道:“孤没让他们送东西来着。”

  宁儿递上一份书信,道:“还有信。”

  而后一个小匣子放在眼前,木匣子内是一块块码放整齐的银饼。

  李丽质拿起一块仔细看着,又在手里掂量,不时又拿起另外两块,听着碰撞的声响。

  李承乾看着信中的内容,无非就是杜荷这些天怎么赚钱的,最近因有了应公的帮助,有了应公的人脉,肥皂卖得更好了。

  因此杜荷又赚了一大笔,泾阳存着的钱已有五万贯了。

  其实自建设泾阳的作坊以来,经营方式一直都是以生产为主,以一块肥皂,二十钱的价格卖出去,香皂或许可以卖到六十钱一块。

  而关中先一步抢占了市场的缘故,关中卖肥皂已没什么利润了,大体上坊间的肥皂价格也在三十钱一块,甚至还有更低的。

  也会有条件更差的,几家各出一些钱买一块肥皂,而后几家切好分块,几家等分。

  经过坊间种种朴素的操作,又因肥皂的消耗并不是多么可观,正值冬日的淡季,关中的经营不到一年就陷入了瓶颈。

  而应公的人脉多在并州或者是太原各地,因此各地商贩都是在泾阳大批量地买下肥皂,通过运输的方式,卖往各地,算上运输的成本,除却关中,不论蜀中太原等地,肥皂的价格都翻了几倍。

  只不过这都是正常的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泾阳只是生产,与商人大批量地交易,杜荷开始不再用铜钱交易,而是选择银饼。

  因南北两朝铜钱私铸,再到前隋,留下来的旧铜钱太多太多了。

  以至于在以前出现过钱灾。

  现在的泾阳就已快要出现钱灾的预兆,铜钱实在是太多,花都花不完,存又存不下,杜荷只能招收更多的劳动力来抵消这种压力,将铜钱转换成更多的劳动力,成为另外一种劳动力资产。

  信中的所言,都是杜荷的种种安排,说着的也都是近来的规划,仔细看着也没有太多的问题。

  李承乾放下信纸,拿着茶碗看向窗外的夜空,从许敬宗谈成了阿史那社尔这个大客户之后,东宫已有两月没有与泾阳联系。

  真要说联系,也可能是半月前,与房相还有舅舅去看了看泾阳,也没有见许敬宗或是杜荷。

  这也难怪,或许杜荷觉得东宫不要他们了?他做得不好?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东宫已不再缺衣少食了,至少现在东宫的盈余至今没有花完。

  至少东宫收了这些银饼与这封信之后,杜荷也该放心了,让他知道太子没有忘记他,太子才是泾阳最大幕后人物。

  杜荷的忐忑不是没有道理,李承乾写下一句话当作回信,“以后每个月向东宫交上泾阳当月盈余的十分之一。”

  这十分之一要多不多,少也不少。

  抛却泾阳本身的种种开支与各项成本之后,东宫那十成中的一成并不过分,而且都要现银。

  李承乾将回信交给宁儿。

  宁儿会交给在东宫外等候的太监,太监则会将信交给等在朱雀门外的人,回信就这样交到了杜荷手中。

  不多时,宁儿又回来了,道:“殿下,房相回去了。”

  李承乾看了看夜色,又道:“什么时辰了。”

  “刚过戌时。”

  “父皇忧心国事,与房相商谈到这么晚。”

  李丽质拿着一叠纸张而来道:“皇兄,这是她们的作业。”

  李承乾点头道:“洗漱一番早点休息吧。”

  今天的作业是让弟弟妹妹写一篇葫芦娃故事的听后感,起初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也是希望弟弟妹妹也能像天赋异禀的葫芦娃兄弟一样,用各自的本领团结起来。

  即便是再大的困难,再艰难的情形只要能团结一心,困难也能够被克服。

  孩子们都是单纯的,他们只觉得自己想做二娃,或者是三娃,四娃,还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所以他们所写的这些文章大体上都是一些这样的内容。

  李承乾看得很快,基本上掠过一眼就看下一篇,看得很闹心,因为这些文章绝大多数都是不及格的。

  看完之后,气馁坐下,有时候不指望弟弟妹妹能够成才,懂事一些也好。

  从爷爷那辈开始,平定天下,到了父皇手中治理天下,那么李家历经三代人,要是没一个有出息的,又该如何是好?

  心中宽慰自己,李承乾叹息着,可能他们还小还有,天赋还没发掘出来,等她们到了丽质这个年纪,再抓紧应该也不迟吧?

  翌日,晨练之后,李承乾来到中书省,这里已开始忙碌。

  随着休沐时节一天天过去,天气越来越冷,在这里忙碌的官吏也越来越少。

  今天来这里的官吏比往日更少了。

  中书省有一张小桌子,一个小凳子,便是太子殿下的座位。

  李承乾在自己的位置坐下,目光所及忙碌的几人正在核对卷宗,房相还没来。

  也不知道昨晚父皇与房相都说了什么,今天竟然还没到中书省。

  舅舅还在与一旁的文吏说着话。

  李承乾招手叫来一个较为清闲的文官,此人名叫岑文本,是现在的中书省侍郎。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