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100章

作者:张九文

  如果说郑公一方是赞成糊名的正方,那么褚遂良一行人便是反方辩论选手。

  双方争执从君子之道,讲到了儒家经典,试图开始从道德层面来辩解。

  渐渐地,双方背后的人越来越多,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李承乾看得津津有味,古人辩论端是精彩的,尤其是这些饱读之士,引经据典,甚至拿出了汉高祖,或者文景之治的种种国策来辩论。

  见舅舅又将奏章递了过来,李承乾伸手接过看了起来。

  “给房相!”长孙无忌道。

  “原来这也不是给孤的。”李承乾又交给一旁的房相。

  “老师?”

  听到一声亲切的老师,原本长孙无忌正在书写的笔触明显一顿。

  房玄龄提笔道:“殿下有何吩咐?”

  李承乾咳了咳嗓子道:“其实孤看了奏章上的内容,在吐谷浑建设都护府挺好的,沿用汉时治理西域的方略。”

  见房玄龄还有些犹豫。

  长孙无忌道:“殿下所言不错,老夫也是认可建设都护府的方略,因吐谷浑新可汗慕容顺不愿回去,想要将吐谷浑交给大唐,按照大唐的治理,应该建设都护府。”

  李承乾点头又看向房相,又道:“孤有个建议。”

  房玄龄道:“且说。”

  “派出文官随都护府的将领一同前去,教化吐谷浑人,让他们说关中话,唱关中的歌谣。”

  房玄龄又道:“教化一策需要长时间教导,少则三五年,多则六七年才会有成效。”

  长孙无忌道:“殿下至今还在认为教化方略很重要。”

  李承乾坐在两人中间,又道:“如果教化上不统一,他们早晚还会作乱,如果身份上能够获得认同,那么他们也是唐人,他们亦是天可汗的子民。”

  言至此处,房玄龄与长孙无忌都沉默了,俩人都不讲话了。

  惹得李承乾挠了挠头,也不知是哪里说错了,大概是莽撞了?还是太超前了?

  干脆自己也保持沉默。

  有太监送来了奏疏道:“房相,这是陛下让老奴送来的。”

  房玄龄点头接过旨意,示意这个太监可以离开了。

  李承乾侧目也看着,所言的无非是九成宫又被水淹了,陛下如果来年要去九成宫避暑的话,要修缮宫殿。

  历史上九成宫被淹次数很多,本来九成宫又叫仁寿宫,本来是给隋朝皇帝避暑的,隋文帝甚至最后都死在九成宫。

  现在要修缮九成宫,多半又要花不少钱,而且就算是修缮了,父皇要去九成宫避暑,更是耗费钱粮无度

  就在今年父皇去骊山秋猎,花费何止三万贯,这还没算粮草的。

  房玄龄又将交给一个文官,叮嘱道:“让工部安排人看看,是否能够抽调人手。”

  “喏。”

  李承乾还坐在原地,看到房相直了直后背,看了看四下,从一旁拿起一张胡凳,再往胡凳上放了几卷看似无用的卷宗,一根布固定住。

  一旁的小吏看了眼,太子殿下端坐在角落,也不知道在做什么,也不敢多问。

  做好这些,李承乾将垫了卷宗的胡凳放在房相的后背与椅子中间,道:“老师,这样会舒服一些吗?”

  房玄龄往后靠了靠,感受后背有东西垫着,点头道:“舒服多了。”

  长孙无忌也敲了敲后腰,当即有眼尖的文吏学着太子殿下,有样学样。

  有了别人所做的靠垫,长孙无忌的脸色依旧冷峻,他整理好一堆卷宗放在一旁的小桌上,“这些奏章都是关于吐谷浑的,殿下可以翻阅看看。”

  原来刚说起吐谷浑的问题,舅舅早就在整理相关的卷宗。

  李承乾换了一旁的座位,这个座位离舅舅近了一些,离房相远了一些。

  打开一幅地图,一眼便能看到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处于高昌的东面,祁连山的西面,都城伏俟城在青海边上。

  这是一片很好的草场,也是上好的养马场。

  起初吐谷浑只不过是个小部落,而且当时正处于南北两朝的混乱时期,吐谷浑王一度受到北魏朝的册封,再之后又与前隋和亲,有一段时间吐谷浑与中原还是有友好时期。

  只不过后来伏允的哥哥死了,伏允就即位,不仅如此,还依旧与他兄长所娶的公主为妻。

  对于教化之策,大唐还是很保守的。

  其实中原的文化很强大,如此强大的文化留着不用实在是太可惜。

  大唐自然是爱好和平的,除非你实在是太碍眼了。

  譬如现在的吐谷浑王就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他愿意将吐谷浑的领土交给大唐来治理。

  既然是受人所托,就要尽心尽力。

  李承乾书写着,大唐与吐谷浑人深化友谊发展,保留吐谷浑原本习俗在此基础上记录在册编撰成史,杜绝原有的不良习俗,并且为了大唐天可汗光辉下与吐谷浑子民的共同愿景,加强沟通与合作。

  往下伸展,还有许多方面可以讲,李承乾列了几条要点,开始书写起来。

  其实只要建设了都护府,那么吐谷浑就是大唐的地盘了。

  一开始说出这个方法时,房相与舅舅保留意见,保持沉默也是对的。

  人家吐谷浑新可汗还活着,大唐就要蛮横地将吐谷浑归入大唐版图,那父皇,大唐的天可汗不就是强盗了吗?

  所以要扩大大唐的版图,重点还是大唐需要做好底层的建设。

  首先要让所有的吐谷浑子民都说关中话,并且让他们心中只有天可汗,没有吐谷浑可汗,形成一种新势力。

  这股新势力不断吞并旧势力之后,不用其他人开口,更不用慕容顺点头,归顺大唐的子民就会心甘情愿,并且甘之如饴地投奔大唐。

  要根本上消灭一个统治势力,有时候需要从敌人的内部瓦解。

  所以呀,大唐的四方馆,应该再多招收一些学子,比如说西域人,再多来些吐蕃来大唐读书,教导他们如何忠心大唐。

  一直过了晌午,李承乾还在奋笔疾书,抬头看得时候,中书省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

  舅舅与房相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

  李承乾搁下笔放松着肩膀,将写好的方略折起来,打算拿去东宫再完善一番。

  “敢问房相什么时候回来。”

  “房相已经回去了,明日一早会再来。”

  听到耳边的对话,李承乾见到对方手里的奏章便是父皇要修缮九成宫的那一份。

  “敢问当面是,阎大匠?”

  工部尚书阎立本作揖道:“臣阎立本,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看着他手中的奏章,又道:“这份奏章就先给孤吧。”

  “可……这是……”

  “无妨。”李承乾又道:“房相孤的老师,可以代为转交。”

  “那就有劳殿下了。”阎立本双手递上。

  李承乾接过奏章拿在手里,问道:“中书省还缺少椅子,敢问工部可有富余?”

  “回殿下,工部已加紧在做。”

  李承乾点头道:“有劳了。”

  阎立本低着头行礼道:“臣应该的。”

  李承乾点着头,拿着一份九成宫的修缮奏章,还有一份治理吐谷浑的方略,快步离开中书省。

  走远之后,见四下无人,李承乾便在承天门下打开了工部的奏疏,按照房玄龄的意思,工部列举的修缮九成宫工匠人数,以及各种所需民壮劳力,还有木材石料。

  这一看还真是不得了,竟然需要六万贯之巨,可眼下的朝政开支窘迫,只能说没钱呀。

  再者说母后的身体需要静养,一路去九成宫又要劳师动众的。

第七十五章 就孤最平庸

  重新收起这份奏章,李承乾见到承天门前正在张贴着布告。

  李道彦站在门前道:“殿下,立冬了。”

  李承乾叹息一声,点头道:“有劳你们还在这里值守了。”

  闻言,守卫在这里的侍卫们,纷纷行礼。

  “道彦兄,今天可有打算早点回家。”

  李道彦抱拳道:“臣入夜之后就有轮值的将领前来接替。”

  李承乾拍了拍这个堂兄的肩膀,又道:“将士们辛苦了。”

  一众侍卫姿态放得更低了,当初守备长安时,太子便会亲自查看各处城防。

  如果说这位太子是别人,或许会指指点点。

  可眼前的太子殿下在守备长安时从来不会指点。

  反而这位太子总是会抱有一种敬佩的目光看着诸多将士们,只是这种目光,就能令众多将士们提振精神。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令将士们心中更加敬重太子。

  为国征战,戍守一方的将士自然是值得尊敬的,李承乾并不知道这些将士们心中的感受,或许从本能上来说,一个不尊重老兵与将士的朝代,那么这个朝代也不会多么强大。

  就算不从太子的身份来说,这些动作,目光或者是言语,都是从本能上表达出来的,没有任何的表演成分。

  等太子殿下走入承天门,一直去了东宫,一旁有侍卫道:“你们知道吗?太子殿下有理想。”

  有人问道:“理想是什么?”

  “某家跟着江夏郡王征讨吐谷浑回来之后,得了军功才换了值守承天门的位置,大将军说太子殿下想要去沙漠种稻子。”

  “稻子?”一旁又有人狐疑道:“太子殿下去沙漠做什么?”

  “谁知道的,说不定太子殿下想要去横扫西域。”

  承天门前的几人小声议论。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