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守村人 第670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捞出来的水果给老人、孩子、孕妇们吃,丝毫不浪费。

  部分人吃到酱牛肉,然后有牛板筋、牛肚,其他的牛杂,牛皮可以吃,却没人舍得吃,要么当皮革,要么当药材。

  牛骨头先煮汤,里面油多,再拿角磨机把大骨头切开,获得骨髓,给老人、婴儿、孕妇吃。

  一般老人要拒绝,他们吃煮的水果行,骨髓他们知道珍贵,舍不得吃。

  “诸位尝尝这个水爆肚,憨憨哥亲自做的,又嫩又脆。

  另外还要加强饲养方面的教育,牛属于病死的,又老又病,日渐消瘦,衙门的人去看了,让杀。

  结果咱买回来整头牛,里面有牛黄,虽说小了点,却比得上半头牛钱。”

  朱棡介绍水爆肚,重点强调饲养牲畜的知识,有牛黄为何未发现?看牛的状态,首先要考虑牛黄。

  官员们:“……”

  他们无语,亲王们的运气真好,总能买到有牛黄的牛,之前就买牛得到了一个那么大的牛黄。

  “殿下,牛杂怎么吃?”曲阳县知县刘蕴礼要换个话题,牛谁能看一眼便知有没有牛黄?

  队伍买牛成头买,卖牛的难道说先杀一下看看有没有牛黄?牛血收集不?

  不等弟弟出声,一直听着的朱樉开口:“做筋头巴脑砂锅和牛杂面,牛血正好放里,明日到各处看看还有牛卖否。

  炒牛肉的话先腌一腌,用盐、淀粉、黄酒,然后在油锅中滑开,显得牛肉大,还嫩。

  不是最好吃的烹饪方法,却最适合小店做,大的酒楼必须用鲜肉直接炒,不挂糊。

  说起来淀粉,小麦能做,荸荠也行,太原府不适合种荸荠,也不适合种菱角。

  倒是藕没问题,藕多炖一会儿就好吃了,面,不脆了。

  藕粉冲水喝也不错,一冲一大团,像做闷子似的,它可以给菜勾芡,属于生粉。

  先前说什么地方要挖池塘蓄水种莲藕来着?趁着夏天赶紧,冬天只要藕在水里泡着便不坏。

  咱太原府冬天冷,水结冰啊!挖藕的人要辛苦下,穿牛皮、羊皮的背带裤可隔绝冷水。”

  朱樉说着说着,说到了莲藕的事情上。

  百姓不具备自己开池塘的能力,只能官府组织,然后池塘中的水能拿来应急,加上水泥的蓄水池,解决每年干旱地方少雨的问题。

  池塘会有泥鳅、黄鳝,冬天的时候不一定非挖出来给吃掉,等着有人生病需要吃的时候,再安排人挖活的药用。

  藕同样属于药,包括上面的莲子、荷叶,荷叶拿来当卖菜的包裹工具也不错,比如买豆腐,总不能拿麻绳拴着拎走,那得多少股绳子?

  除非是冬天,豆腐冻硬了,跟砖头似的,怎么拿都方便,回家吃就不是正常豆腐的口感与味道,只适合做汤、炖菜、下火锅。官员们着发愁,明明吃饭聊吃的东西,只要起個话头,必然聊到民生。

  还好有宫女的歌舞,显得不那么尴尬。

  唯一缺点是宫女不提供额外服务,又无法找来本地的的勾栏女子。

  轮班不回家的衙役、谢成府上的人、当地的军士,第一次吃冷面,他们吃得香。

  在于天热,冷面的汤用井水镇,冷面本身没做得那么烂,吃着筋道。

  他们慢慢吃,吃一口小菜,再吃口冷面,喝口冷面汤,发现此乃人生一大享受,‘喝’完一碗,再要一碗。

  冷面在汤里泡时间长了不好吃,全是小份的,可以续碗,吃饱为止。

  谢成喝酒、吃菜,想提前了解冷面的味道,要了一小盅。

  “殿下,荞麦做的面好吃,也没放其他贵的东西,水果现成的,井水不花钱,黄瓜正是多的季节,葱花不好,香菜行。

  臣吃着觉得甜,又加了醋,荞麦好种,收完冬小麦后,种荞麦,必然会收一季成熟荞麦。

  若换成大豆、高粱,很可能收不到成熟的,只好拿来喂牲畜、家禽。

  冷面好吃,百姓多种荞麦,一部分地用来种喂牲口的大豆、高粱,大豆还能吃到毛豆。”

  谢成发现好处了,荞麦不好吃,一般拿来蒸,要么做成炒面,哪种口感都不好。

  现在居然发现做成冷面,感觉比正常的刀削面还好,厉害了哦!

  朱棡笑着点点头:“其实最重要的是机械化脱皮、磨粉、压面条,荞麦面做出来的面条干了不坏,吃的时候放进锅里煮上一小会儿就能吃了,热着吃也行。”

  “殿下,咱的机械够吗?”谢成悟了,队伍做冷面速度快,在于有设备。

  收来大量的荞麦,直接就脱皮、磨粉、发酵、压制。

  换成人工,一点点磨、舂,想吃的话,需要等到明天早上,大家一起干。

  有了好设备,很少一部分人负责,便供应所有人的冷面。

  “正在造,工匠们帮着造挖一批后,咱们正好去北平行省,大明各地没有不需要设备的地方,咱太原府为咱的封地。”

  朱棡点点头,有,一个县有五套脱皮、磨面的设备足够用,两套使用,两套等前面机械太热了轮换,一套备用。

  压制冷面无须好机械,人工没问题,设计一个杠杆的人力压面机,天天找人干活,提供就业岗位。

  要不放河边,夏天水力的,畜力不要,做吃的东西,万一污染了咋办?

  官员们无奈又认真地听着,很怕有没记住的。

  果然啊!跟着吃饭属于遭罪,刚刚谢指挥使还说好吃呢!转眼又回到民生上,一点都不错过。

  朱棣发现情况:“你们啥表情?真以为咱陪你们饮酒作乐、花天酒地?咱回南京不比在这强?

  下丘村的队伍再想出来难喽!父皇在南京保证很着急,咱们把下丘村的顶梁柱给抽出来了。

  记好了,你们是最好的官员,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1014章 赏脸献唱谁无辜

  官员们确实认真听、努力记,并且回头要仔细思考,累!当官真累!当封地的官员更累,这几个殿下不应该处在玩乐的年岁嘛!

  何必那般辛苦,殿下们哪还有少年们的样子,你们自己不累?

  如此漂亮的宫女,那么好的歌曲,应该按照曲中意,把良辰美景延续。

  似乎听到了官员们的心声,谢成看宫女们又跳又唱,说道:“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确实不错。”

  于是众人才不聊吃,那就不会聊到民生,一起听、看。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宫女们就这个元曲来表演,一个个十分投入。

  青楼女子表演投入为了多得钱,尤其是额外给的赏钱,宫女们则属于骄傲,不能落了王府牌面。

  元曲从宋词演变过来的,有延续性。

  宋词从唐诗演变过来的,比唐诗更丰富,同时格律要求比唐诗少一点。

  元曲继续简单化,比宋词灵活,丰富性自然超过前面。

  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通俗、越来越丰富。

  唐诗也用来唱,固定的唱曲,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有曲子,往里填即可。

  宋词一样,填词,一個词牌一个曲子,不管填什么词,都按照那个曲子唱。

  元曲跟宋词在此方面相差不大,有人写了一个歌词,有人给作曲,其他人按照之前这个新的歌词格式写,用一个曲子。

  如《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用的是倭国的《旅途》的曲,《旅途》用的是《梦见家和母亲》的曲。

  还有千千阙歌不同的词,用的曲子也是倭国的。

  唐诗、宋词、元曲可不是去一个曲子就几个词,乃几十上百个填词。

  说明一个问题,作曲的艺人少,填词的多。

  正如明朝当下的话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什么的,能写小说的也不多,包括元朝的剧,如《窦娥冤》。

  故此朱闻天时候到清朝和建国初期,还是评书比较厉害,说评书的人就是能讲故事。

  说相声的很多艺人要跟说评书的学艺,一个个段子都要学,反复练,说书的看不起说相声的。

  社会基础教育的问题,识字的人少,就出现这个情况。

  再回来讲故事什么的不就是小说嘛!整体知识层次上来,评书没落了,倒是相声有意思,逗乐。

  同时歌曲多了,有专业来学作曲,包含各个国家、民族的,再也见不到一首曲子填几百个词的情况。

  眼下宫女们卖力表演,大家还是很爱看的,这个是双调。

  双调不是两个曲子,是两段歌词用一个曲子重复,跟宋词的上下阙差不多。

  属于朱闻天时候的两段词,A一加A二,还可以加A三。

  童年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A一;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A二;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A三……

  还有其他的模式,AABA,三个A是同一个曲子,B是高潮。

  又有ABC的,AABC,B是高潮,C是回应点题。这都是常见的,更复杂的格式亦有,社会进步发展,知识层次提高,在各方面都有体现。

  很多知识,朱闻天给村里人翻译过来用符合大明的认知来讲,小伙伴们他教得最多。

  当骤雨打新荷的曲子重复三遍,官员们终于放松下来,殿下们不聊天,自己好幸福。

  “好听!好看!赏!”谢巧儿眼睛亮亮的,她喝了一小杯啤酒,二百多毫升的小杯,兴奋了,总不喝酒就这般。

  喊完赏,她发现个严重的问题,没带钱,而且大家都看她。

  “给,我帮你拿着钱呢!”铃儿从包里往外掏宝钞,宫女、太监皆有,一人十文,多了不给。

  领舞的宫女过来接钱,回头分,十文钱他们不在乎,一人一贯他们又不敢要。

  “这曲子我也会唱呢!”谢巧儿给钱的时候很想表演一下,但绝对不行,她只能表演给朱棡看。

  或者成亲后她有机会跟朱棡回南京,到下丘村的时候,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的时候,她露个脸。

  “说起来下丘村似乎不会唱歌跳舞。”老五朱橚突然来一句。

  铃儿瞪过去:“就你事儿多?”

  朱橚吓得缩缩脖子:“没,我没有,不是我。”

  官员们:“……”

  他们发现铃儿太霸道了,吴王府的官员和其他人,竟然不敢出声,主辱臣死啊!

上一篇:这仙,不能修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