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守村人 第463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那些个更小的皇子和公主也一样,有的刚出生,就有了‘合作’的店铺,开始拿钱,主要是给母亲,提高生活质量。

  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却无人拒绝。而且她们愿意带孩子来下丘村,主要是别的地方她们去不了。

  下丘村专门为她们修的地方和道路,与下丘村男人分开。

  四个人中朱标最沉稳,其次是朱棣,他比两个哥哥强。

  朱樉别看跟下丘村学的能力强了,他性格活泼,有叛逆的一面。

  他们跟着去下丘村,大本堂停了,现在未恢复,要等两天,然后主要教更小的孩子读书识字。

  朱标决定不去大本堂,学到的东西太少,耽误时间。

  不如跟着父皇批题本,或者去找里长,里长遇到事情的时候会举例子,然后讲帝王之道。

  “你们父皇自从去了下丘村,处理的事情便多起来,终于回来,能够歇两天。”

  马皇后没给朱元璋盖毯子,怕惊醒他,亭子周围拉起来幔帐,又在上风头的地方点燃安神香。

  她拉着儿子们到旁边小声说话,朱元璋在那里打呼噜。

  “母后,父皇确实累,父皇恨不能天天问到有用的办法,换个人早被父皇给问趴下了。”朱樉跟着一起,知道情况。

  “你们父皇太过心急,逮到机会,自然想让大明快点好起来。

  平时也没少去下丘村问,你们父皇说下丘村的办法是连着的,不似其他大臣那样只有一个方面,还不知行不行。

  别看你们父皇累,其实心情好着呢!一次解决了许多问题,包括到海边的几天。”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与四个儿子说话,她能感受到下丘村高人的厉害。

  大臣们出主意皆是想到了一方面便写个题本上来,基本上都会被通过。

  因为朱元璋和自己并不熟悉这种治理国家的具体情况,从小没人教。

  如果所有的事情全依赖大臣,权利必然争夺,大臣认为皇帝不过如此,咱们一起打江山的,谁不知道谁啊?

  下丘村高人不争这权利,人家给出来的是成套的方法,一步步往前推,环环相扣。

  上到治理国家,下到种田养殖,全精通,并能做出好东西,技术强着呢!

  不想被一些共同打江山的大臣辖制与看轻,就得从下丘村高人的身上多学东西。

  自己的重八恨不能把下丘村高人的本事掏空,可惜……

  感觉人家会的东西太多了,扔出来的都不算什么,仅仅一个里长就能够顶在前面。

  高人把整个下丘村的人全教会了本事,鬼谷子也不行,别看传得神乎其神的。

  “母后!”在马皇后心中感慨的时候,朱棣小声说话:“母后,明年孩儿的封地大旱,夏天。孩儿想叫人在开春冻土化了的时候去打井,下丘村有打井技术,长兄和二哥说的,在沙漠里打井。

  兄长们好不容易帮孩儿在那里稳定一下百姓,再旱怎么办?”

  “前年的时候北平就旱,不是已经打井了吗?陕西、山西、河南、河间等地方,皆旱。”

  马皇后知道下丘村给的事情,凡是大的问题,写到了明年冬天。

  今年四川的大水就扛住了,青菜头已经种下,高人似乎只能提前算到,却无法直接改变。

  “再打井啊!之前的井少,一干旱,海里的东西通过运河运不过去了吧?”

  虚岁十四的朱棣急,他已经知道封地是什么样的存在了。

  封地的百姓日子好过,有钱,就多花钱,然后卖的商人要交税,他可以拿到税钱。

  而且各个村子的百姓富裕了,他们自己会修路、搭桥、护堤。

  自己有多少钱花,取决于百姓有多少钱,眼看着明年夏旱,能不愁么?

  扛不住大旱的话,立即有蝗灾出现,运河的水再一断流,蒸汽机船也无能为力。

  “你自己去与下丘村说,又不是什么大事。”

  马皇后把事情推给儿子,十四岁了,可以去做事情。

  “我说就我说。”朱棣得到允许,露出笑容。

  ……

  下丘村的五彩灯光亮起来,晚宴开始。

  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饭菜,孕妇有孕妇餐,哺乳的有哺乳餐,小孩子也分层,年岁大的又不一样。

  朱元璋等人吃火锅,不是酸菜锅,酸菜不好消化,青菜也少,就是纤维多的晚上尽量不吃。

  当然,脂肪多的也不吃,吃牛羊肉,瘦的。

  朱元璋的头发还未干透,他醒了后就快吃饭了,他非得洗个澡,现在有人帮忙吹头发,用手摇的风筒吹。

  “走着走着,到亭子里,咱往那一坐,看着风吹水面的波纹,睡着了。”

  朱元璋说自己的情况,那个水面波纹跟催眠似的。

  “想来陛下是心怀大明百姓,入梦求解,故此……”

  “不故此,还入梦求解?咱问你就行,这觉睡得香,无梦!嘿嘿嘿嘿!”

  朱元璋笑着打断里长吹捧的话,显得很高兴,神色轻松。

  “陛下喝药酒还是啤酒?”里长被打断话也不生气,问喝啥。

  “憨憨你喝啥?”朱元璋看向憨憨。

  “啤,嗯!嘿嘿嘿嘿!”朱闻天给出自己的选择。

  他知道朱元璋不适合喝药酒,火气太大了,喝啤酒水多,晚上起夜而已,把身体中的一些东西带走,尿不黄。

  喝药酒的话,等着晚上口渴不停地喝水吧!不然第二天浑身上下都难受,尤其是脑袋。

第675章 内部交战话语权

  现在也没有说孩子不能喝酒的规矩,朱棣喝一杯啤酒,起身来到里长身边。

  “里长,明年咱那里要旱啊?”朱棣端杯到此。

  里长连忙起身,现在属于分餐制,没有位置,他不可能自己坐着让朱棣站着。

  “憨憨,你帮忙挪一下。”朱元璋喊憨憨。

  “哎!挪!嗯嗯!”朱闻天帮着把朱棣的桌子连上面的火锅一起挪到里长旁边。

  椅子有宫女给带过来,然后站在后面,她是燕王府的,必须跟紧。

  “谢憨憨哥!”朱棣道谢。

  “嗯!喝,吃,嘿嘿嘿嘿!”朱闻天拍拍朱棣的肩膀,又回自己的位置。

  里长重新坐下:“燕王殿下,打井?下丘村明年开春可以出一百套打井设备,有大量的工匠在。”

  朱棣:“……”

  他茫然了,就这么简单?那自己为什么非要过来?

  “里长,运河怎么办?是不是要提前把东西送过去,比如盐。”

  朱棣别看年岁小,却能考虑到百姓生活的必须品,北平没有盐场,大沽那里有。

  他拿不到全大明的地图,但要一个自己北平行省的还是没问题。

  那个地图无法雕版印刷,一直在雕版,太难了,速度慢,分着雕,需要明年夏天才能正常印刷。

  “殿下,从之前的元大都到海边,不足三百里,一直就有道路,元朝的路修得不错,那个位置元朝会通海行商贸易。”

  里长介绍当地情况,他不着急,北平是夏旱,北平种小麦,这个不影响产量。

  不但不影响,由于是夏旱,小麦最后成熟的时候没有雨,九成熟就开始收割。

  真正耽误的是大豆与高粱套种,别看两种作物都比较耐旱,再怎么耐,也得有点水啊!

  北平之前是元朝的大都,道路通畅,元朝对外贸易频繁,元大都就把东西用陆路和水路送到海边。

  朱闻天对于这个都佩服,古代人太强了,明明技术不行,施工速度却非常快。

  历史上的胭脂河七点五公里,其中五公里俱是石头,一年多就给修好了。

  当然,死了很多人,累死的。

  正常来说一百五十公里的路,要修成能够单行道通车的宽度,需要多久?

  人家元朝修就一年,没有沥青,也走不了大货车,马车没问题的。

  古代人干活咋这么拼啊?组织能力与分工协作已经达到令人震撼的程度了。

  像郑和下西洋,那是朱棣时候的事情,当时大明有四个最出名的造船厂,即船坞。

  从立项到郑和出去,才两三年,结果那庞大船队简直吓死人,别的国家看着就怕。

  朱棣不晓得憨憨在想什么,他琢磨一番:“明年夏天咱的封地缺大牲口,从哪里调过去好?”

  他思路清晰,路什么的得有运输的力量,蒸汽机的轱辘车,说是短时间用还行,久了撑不住。

  “殿下,北平行省是一个牲畜养殖中转站,有牲口过去,在路上设立几个喂养点儿就可以了。”

  “啊!对对对!说过,咱忘了,我安排人去设点儿,明年开春的,不,今年就得去。

  那里收高粱和大豆了,大豆秧子与高粱秆子,正好喂牲口。

  冬天百姓没有什么事情,把饲料先送到各个路上的补给点,别等明年。”朱棣聪明,计算了下时间和那里两个兄长回来帮着做的事情,发现冬天能操作一番。

  “四弟,那里建青贮池和草料库了,别急。”朱标出声安慰弟弟。

  “明年就旱灾了,我怎么可能不急?北平咋了?前年旱,明年还旱,我封地的百姓咋那么难啊?”

  朱棣眼圈都红了,看那样子似乎失去了很多。

  “吃饭吧!下丘村会帮你解决!”朱元璋出声。

  “哦!”朱棣看里长,见里长点头,终于放下心。

  他其实就是要这么一个承诺,心思活络着呢!一点都不傻。

  朱闻天眼中有了笑意,他成功了,让亲王对封地的百姓更加友好。

  按照历史上来说,这些个亲王在大本堂其实啥都没学会,教的人本身就是废物。

上一篇:这仙,不能修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