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912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还有半个是满清钱棨。

  为什么说半个。

  比起黄观的一气呵成,钱棨就是坎坎坷坷了。

  钱家是当地书香大户,在家学的熏陶下,小钱从小研习八股文章,专心这举子之业,十分刻苦用功,常常学到五更鸡鸣之时,少时,曾多次参加童生试,却已落榜告终,不弃不馁,撸起袖子,从头再来。

  而后三十二岁,才得以秀才功名,中案首。

  后边这才稍微顺利点,但到会元时,已经是奔着五十岁去了。

  人生大半辈子,就这么蹉跎在科举之中。

  黄观就完全不同了,连中六元是在洪武二十四年,而那一年,他才二十七岁。

  即便是现在洪武三十二年,虚岁也才三十五,正是当打之年。

  两人的区别在于,黄观是天赋,钱棨是努力。

  “这等大才,为何迄今都默默无名。”朱英不由对刘和问道。

  当然,这只是在朱英看来的默默无名。

  就普通人,哪怕是黄观自己来看,那也是绝对宠爱了。

  这可是礼部右侍郎,侍郎啊!

  正三品的大官。

  放在后世,相当于副部长级别了。

  刘和听到这话,都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半晌后回道:“或许是陛下想要磨炼一下其性子。”

  朱英微微点头。

  老爷子就是这个不好,总是喜欢磨一下别人。

  其实黄观在当今大明,尤其是文人圈子还是非常出名的,毕竟六首第一人,史无前例。

  奈何朱英跟文人圈子完全不搭界。

  毕竟他前世是大学生,大学生,懂的都懂。

  什么锦绣文章,诗词歌赋,好吧,雅文这才刚弄明白没几年呢。

  再者朱英对这些也搞不来。

  作为太孙,稍微有点鉴赏水平就行了。

  其次黄观,或者说许观,因为黄观的父亲是赘婿,入赘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是要改姓的。

  洪武二十四年,才是许观的巅峰,闻名大明。

  那个时候的朱英,还在漠北晃悠呢,本身边疆这边对于京师的消息就慢很多,知晓许观这人的,也就一些高层官员。

  等朱英洪武二十五,因太子朱标薨逝而随朱棣来到京师的时候,自然没什么人谈论许观了。

  一来经过一年的时间,热度下来了,再者是太子薨逝的事情,当然要比一个文人更加重要。

  而许观确实是被朱元璋磨炼性子,放在礼部中,累官至于侍郎。

  朱英眼睛都放光了。

  这是超级学霸,不,无敌学神啊。

  就这智商,朱英觉得比之爱因斯坦这些后世名人绝对是丝毫不差。

  科举难度比之后世高考,有过之而不不及。

  后世十年寒窗,参加高考,科举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五十岁中进十,都认为是年轻人了。

  这跟知识无关,纯粹是难度的问题。

  状元的年龄,平均都在三十岁了。

  不是智商超高者,怎能摸到状元门。

  起步就是天才。

  至于连中三元,千年科举也才堪堪十七人,为天才中的天才,几乎人人自幼肩有神童之名。

  而许观,洪武二十九年被准许恢复父姓,改名黄观的他。

  用天才都不足以形容,智商堪称妖孽。

  其实黄观不仅才学高,本身品行也是独一无二。

  历史上的建文旧臣,他认为朱棣是造反乱臣贼子,在南京城破后自尽!

  这些朱英并不知道。

  毕竟他不是历史学家。

  这等智商妖孽,还未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就死在了皇权争夺上,当真是最为惋惜的事情。

  朱英个人感觉,他的智商,已然超过爱因斯坦这等闻名科学家。

  看完了黄观的档案后,朱英都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直接对刘和下令旨:“即刻召礼部右侍郎黄观入宫面见。”

第708章 :被学霸统治的恐怖,国之栋梁

  黄观,其实朱英已经见过很多次了。

  毕竟是正三品,且为礼部右侍郎。

  不过还从未单独谈过话。

  三十五岁的黄观看上去很是年轻,犹如二十多岁的样貌。

  白白净净,相貌堂堂,身材挺拔。

  留着山羊胡,打理得很是精致,眼神清澈有神,给人有一种很干净舒适的感觉。

  朱英还是第一次认真的打量黄观。

  从前基本上都是在金銮殿上,毕竟隔着十几米,本身也从未仔细瞧过他。

  能够当上状元的,长相从来不会差。

  毕竟在殿试这关,颜值也是个考核项目。

  “臣黄观,拜见太孙殿下。”黄观的眼神中带着几分疑惑,他不知道为何今日太孙殿下突然召见,毕竟先前太孙从未对礼部有什么看法,甚至连礼部都未去过。

  六部中,现在唯独礼部最无发言权,先前尚书连空三年,后来太孙上位更是从未在乎过礼部。

  黄观当然不会想到,朱英会是因为自己连中六元的关系,所以才召见自己。

  在黄观看来,自己连中六元这样开历史先河的事情,不应该是每个人都知道吗。

  奈何,朱英在今日之前,还真就不知道有黄观这么一号人物。

  “免礼,赐座。”朱英吩咐道。

  旁边的郭忠连忙亲自动手把准备好的椅子搬了过来。

  先前刘和来的时候,郭忠在旁边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太孙对于黄观必然是极其重视。

  “谢殿下。”拱手作揖后,黄观半边屁股坐下,以示对太孙的尊敬,这也是臣子的礼节。

  同时黄观的心也安定不少,上位赐座,通常代表着看好。

  朱英也未藏着,作为太孙,他也没有需要顾忌的地方,当下直言道:“我听说黄侍郎自小神童,自童试到殿试,连中六元,自科举开创以来,当为八百年第一人。”

  “我最是佩服读书人,不知黄侍郎在读书这块,可是有什么秘诀。”

  黄观还真是没想到,自己连中六元的事情,太孙殿下不知道,虽未明说,但已然能猜出来。

  “回禀殿下,臣自幼记性极佳,往往一篇文章读个一两次,便能轻易记住。”

  朱英微微一顿,问道:“过目不忘?”

  黄观直言道:“还未到这等程度,不过也已相差不大。”

  好家伙,这话里带着几分谦虚,但已说明,这基本上就确定了。

  过目不忘啊,神级天赋。

  尤其是在读书这块。

  这意味着在读书这块,尤其是四书五经,占据了太大优势。

  当然,科举可不是仅仅在记忆力这块,灵活运用也是重要方向。

  略微沉思后,朱英问道:“我考考你,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黄观连思索都未有,直接回道:“殿下这题出自于《孙子算经》,倒是臣占了便宜,此题已经看过,可用九章算术‘盈不足’立术,得雉二十三,兔十二。”

  朱英不想问经义,目前的科举比较注重经义,能够连中六元,在这方面的才能必然是无人能及。

  所以随口问了个算术题,毕竟算术在科举中并不会考,而黄观所在礼部,也不会有算术。

  鸡兔同笼后世很是出名,因为后世注重算术,但在如今大明,看过算术经的官员都不多,搞明白四书五经已经是一辈子的事情了,哪里还有精力去研究别的。

  仅此一问,显然黄观对于算术经极有研究。

  什么呀,我为什么会想到去考他?

  朱英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

  因为他实在是再想不出什么题目来。

  简单的显得没水平,复杂的好似也没去探究过。

  毕竟当太孙可不需要参加什么考试。

  至于前世的题目。

  好吧,他可是大学生,大学生嘛,懂的都懂。

  索性就没必要纠结考核这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