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执笔见春秋
“那狄玉森咱看了,确实办事还算不错,可他的才能主在破案之上,如今的詹士府,哪里还有辅佐储君的样子,天天都在跟刑部抢活了。”
“大孙要明白,詹士府的真正作用并非在于破案,而在于辅佐。”
一句惊醒梦中人。
朱英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问题。
当上太孙之后,朱英政令通行,大肆改革。
朝堂早就被朱元璋肃清一空,成了老朱家的一言堂,加上兵权上的把控,朱英不管怎么去搞,都几乎很难说听到反对的声音。
对也好,错也罢,反正令旨下达,照做便是。
皇权对于臣权的压制,在朱英多次改革,并且大明国库,内帑,以及高产作物一片丰收的情况下,达到了皇权时代有史以来的巅峰。
而在朝堂之外,蒙元打破了世家大族的传承,越是大的世家,便越是受到的摧残更为严重。
大明开国后残存的小世家,也遇到了朱元璋这农民出身的重拳出击。
朱英有着远超当今时代的智慧,这智慧并非是他本身,而是来自于前世记忆的馈赠。
其实很多前世记忆里的政策,并不算太符合当下的情况,但偏偏他就通行了。
最大的弊端,其实是能否落地的问题。
然而朱元璋的个人威慑力太强,加上大明本就是个新创的朝代,开国堪堪二十多载,许多制度上的实行,也是在探索改进的基础上。
并且这些制度的制定,大部分都是以朱元璋个人的意思为主。
这就让朱英在加入后,实行的改革变得畅通无阻,哪怕是有些偏远地区阴奉阳违的,也不影响整个大明的大局变化。
朱元璋的统治力太恐怖了,其行为也真正的讲述了什么叫做把一切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赵匡胤那叫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直接就是斩草除根,剥皮充草。
别说是威胁,潜在威胁也给你干个那叫一个干干净净。
除了汤和的善终,可以说在开国功臣这一块,几乎九成九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换做任何一个朝代,哪里有皇帝敢这么搞。
朱元璋这里,就一个字,杀。
别管你多少人,别管什么功勋,官职,爵位,杀!
没罪没关系,给你按个罪名就是了。
回家养老怎么行呢,这让咱如何放心,司马懿可是有前车之鉴呢,杀!
杀杀杀!杀出个朗朗乾坤,杀出个政令通行,杀出个皇权天下。
哪怕是杀神白起见了,那也得鞠躬作揖,自愧不如。
历来哪个朝代改革,变法,不是受到重重阻力。
明朝中后期,同样是如此。
但现在,哪有什么阻力可言,阻扰咱大孙变法?
杀!
不听大孙令旨,唱反调?
杀!
上到文武百官,国公尚书,下到州府知县,衙役吏员。
若有不从者,便就一杀了事。
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朱英面对的大明,自然是最简单的难度。
反正搞不定的事情,交给老爷子就行。
朱元璋也简单,管你对错,杀了再说。
朱英的变法改革,朱元璋也是看着的,至于会不会对大明有动摇根基的影响,朱元璋表示无所谓,反正不听话的,杀了便是。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了,自然问题也没有了。
朱英飘了。
换作任何人他都得飘啊,怕不仅仅是飘,要直接上天哦。
朱英的飘在于,他对群臣的看不上。
从朱英变法改革的动作可以看出,基本上就是套个前世的模版,然后找老爷子商量细节,最后开始实施。
至于奉天殿上群臣讨论这个环节,就不存在了,直接宣布命令,你们按照章程来办事就行。
这也导致个问题,在朱英的身边,没有辅佐之人。
朱元璋前期的有的,胡惟庸,刘伯温等等大量开国功臣。
当然,现在都被弄死了,晚年的老朱也不需要这些辅佐之人。
他其实也安排了不少人给下两代,太子朱标就不用说了,最强阵容团,哪怕是朱允炆,也有黄子澄,方孝孺,齐泰这些。
朱英没有。
因为他是插队的太孙,朱元璋也来不及安排。
还没回过神来,朱英个人魅力就已经无敌了,各方面比自己干得还要好,尤其是经济这块。
是以现在朱英的身边,没有一个能臣,或者说近臣。
大臣们也想成为太孙的心腹啊。
哪怕是六部尚书,谁不想呢,可够不着啊。
太孙可是有着谪仙人的名号,在智慧这块,都只有听从令旨的份。
什么排忧解难,不存在啊。
人贵有自知之明,差距太大就只能乖乖听命令了。
这里头最大的问题,不是朱英的智慧,而是他站在时代巨人的肩膀上。
一是思想教育的不同,再者朱英也没给过别人机会。
朱元璋抱着小文承,看着大孙离开的背影,眼神中流露出几分宠溺。
而后对旁边的刘和吩咐道:“把咱准备的那个人,交由大孙去吧。”
刘和躬身道:“臣遵旨。”
乾清宫与坤宁宫只有一墙之隔。
回到坤宁宫的朱英屁股都还未坐热,刘和这边就带着陛下的推荐来了。
“礼部右侍郎,黄观?”
这是朱元璋推荐到詹士府的人选。
对于黄观,朱英印象不深,或者说对于整个礼部,也就那么点印象。
毕竟朱英的重心一直放在兵部,工部,乃至于户部。
吏部,刑部,礼部中,最没在乎的就是礼部了。
礼部尚书这位置都空缺了三年,没尚书的礼部也没啥影响。
礼部掌管文教礼仪以及部分对外事务。
主要负接待外宾,筹划典礼、办立学堂、科举考试等等。
相当于后世外交部、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合体。
问题是朱英在办学堂,搞五年义务教育,因为礼部尚书空缺,等于是直接绕开礼部去办的。
在开学堂这块,大明军事学堂,包括其他的匠学堂,医学堂等等,也是如此。
太孙不按流程办事,礼部的臣工们还敢有多话不成?
即便是现在的礼部侍郎任亨泰,也是因为礼部尚书空缺太久不好,资历足够提拔上来的。
是以朱英对于礼部,回想起来几乎一片空白。
毕竟他跟老爷子两个人,是最不在乎礼仪约束的。
“殿下,这是黄侍郎的一些户籍文册。”
朱元璋大概是猜到了这样的情况,所以事先准备好了黄观的档案拿给大孙看。
朱英接过户籍文册查看起来,这里头详细的记载了黄观的升平。
只是一眼,朱英便就瞳孔一缩。
连中六元?什么鬼?
父亲是赘婿,好吧,没事了。
自隋朝正式推行科举制度以来,迄今已经实行了八百年。
科举考试是逐级而考的,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殿试第一名,自然就是状元。
再往上,便就是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
然黄观,开创了科举之先河,连中六元。
简单点说,就是自县试开始,每回科考,必拿第一。
朱英眨眨眼,有些无语。
感觉在这位面前,什么连中三元,都有些上不得台面了。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八百年来独一份啊。
不对,哪怕是后五百年,都无人超越。
科举制度一千余年,自满清结束而废除。
六元者,总计一个半。
上一篇:我在妖魔世界悄悄加点升级
下一篇:我能听到中药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