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815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其中医道这块,朱英还是让周王朱橚来干。

  毕竟现在的医学堂发展得很是不错,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军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行军医学知识的建立,让许多战场上负伤的将士得以保存下性命来。

  医道这块目前人员和体系比较完善,只需要整理汇集。

  但是像天文,地志,阴阳,玄学这些,就麻烦许多,现在也只能是多多召集民间能人异士。

  还好现在的钦天监发展不错,玄学就由刘日新负责。

  神话体系也是在洪武大典里面,现在姚广孝还在从草原到京师的路上,等他回来再行负责。

  这一块朱英要亲自参与其中。

  前世的小说看得不少,尤其对于洪荒体系极为熟悉。

  把后世小说里的洪荒体系搬到现在的神话体系中来,对于如今世界的神话体系都是个巨大冲击。

  况且洪荒体系,是真正的把佛道诠释了出来。

  尤其是那句佛本是道。

  等于是给了大明去吸收海外佛道的大义之名。

  除开地方书籍的收集,其实编纂洪武大典还有个非常麻烦的地方。

  那就是对于民间知识的收集。

  要知道现在很多绝学手艺,并不记载于册,还有个传承的方式,叫作口口相传。

  往往涉及到口口相传的知识,则更加的宝贵,也更加有门户之间。

  在朱英的要求里,是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全部的上交朝廷。

  而这其中,武学也是包括在内的。

  这也就是说,位于民间各门派的武学典籍,也是涵盖在内。

  这算是朱英的私心吧。

  在后世,所谓的武林秘籍早就成了传说,人们对于所谓的武术,已经是完全不相信。

  当枪炮盛行之后,中华武术因为敝帚自珍而导致彻底的没落。

  于后世民国时期绽放出最后的光芒后,就等于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五千年的技艺传承,就这么消失,确实挺让人惋惜。

  所以即便可能这道令旨,可能会在当今的江湖中掀起腥风血雨,朱英也不在乎了。

  站在朱英的这个高度上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对错已经不能用现在来定义,只能是让时间来证明。

  此事,交由宋忠负责。

  坤宁宫中,朱英对宋忠交代道:“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各门各派,对于将自家的典籍交出来拓印,自然会非常抵触,这件事对于你来说还是有很多阻碍的。”

  “但即便是阻碍再多,也是要将其完成,虽说你是按照本宫的令旨行事,但也不要太过于行杀戮之事,搅得整个江湖风声鹤唳,这里头具体的分寸,要好生的把握清楚了。”

  “尤其是一些两三人的小门小派,祖上光荣过的,则更加要讲究方法,不要动辄就给人灭了传承。”

  “且你要讲述清楚,这些秘籍拓印之后,并不会公布于天下,只会存留在宫廷之中,对他们各门派没有影响。”

  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在前头的。

  其实朱英也知道,当这件事交给锦衣卫来做的时候,已经是代表了什么。

  本身江湖门派对于朝廷就有天生的排斥感,更别说是要他们吃饭的家伙事了。

  这是天然就存在的矛盾。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便就是这般道理。

  “请殿下放心,臣必定遵守殿下的吩咐。”宋忠恭敬的回道。

  听到这话,朱英微微犹豫之后,还是说了句:“在保障性命的前提下,用一些手段也无可厚非。”

  宋忠闻言,心里头顿时就明白了太孙殿下的意思,当下恭敬的回道:“臣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明白,当这道令旨下达之后,锦衣卫本来就臭名昭著的名声,会变得更加恶臭了。

  而与此同时,可能自己也会有‘狗太孙’老爷子也会有‘狗皇帝’的名头。

  当然,就现在的大明治安环境来说,这些所谓的武林人士,也只敢在心里头骂骂,图个痛快,真要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大不敬之罪,按照情节责罚,涉及到皇家名誉,十年劳役起步。

  未来的江湖,注定是要迎来一场狂风暴雨了。

  这些事情放在国家的层面上,倒是显得有些小了,注定是影响不到朱英这里来。

  哪怕是武功再高,在数十支火绳枪下,也没有任何可蹦跶的地方。

  三月后,已然是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十八。

  这天是朱元璋的诞辰,亦是李景隆下西洋的日子。

  历朝皇帝对于自己的诞辰都是相当重视的,即便是朱元璋也是如此。

  在朱英还没有进宫前,那个时候的朝廷官员们一年只有三天休息,除开正旦,冬至外,就是朱元璋的诞辰了。

  这次下西洋的意义重大,所以朱元璋特别定在了自己的生日这天。

  实际上说是官员放假,但陛下诞辰谁还敢不来祝寿?

  哪怕是病卧在床,那也得是要从床上爬起来才行。

  宫廷大宴百官,李景隆因为担任下西洋统帅的关系,有幸是坐在了朱元璋这一桌。

  其实朱元璋这一桌没几个人。

  基本上就是朱元璋,朱英,还有郭宁妃,叶月清几人。

  像是朱元璋其他的贵妃,包括像是朱英的侧妃,都是不能坐在主桌上的。

  今天则就加了刘三吾,李景隆,还有朱橚,以及朱权。

  其实在下西洋的人选中,朱英也是考虑过宁王朱权的,只是因为姚广孝要回京师的关系,所以朱英决定让宁王朱权前往高丽。

  高丽那边也是相当重要,需要一个有才能的去镇守,而思来想去,宁王朱权是最为适合的。

  本身宁王现在还没有海外封藩,这两年一直是在大明军事学院深造学习。

  现在时机上也是差不多了。

  朱英觉着还是让其到高丽比较好。

  次子朱文高现在才堪堪出生呢,总不能等个十几年。

  高丽虽说不大,但也不算小,容纳两三个藩王问题也不大,现在主要是先把高丽整合到大明的直接统治下来,而教化的工作相当重要。

  即便是次子朱文高长大了,地盘上有个藩国问题也不大,也好是相互牵制一下,不至于乱搞,或是说能互相帮助,这个就没得定性了,只能是看缘分。

  “景隆啊,你是咱一直看着长大的,这次下西洋的重任交由于你,咱这心里也放心。”

  “此番前去数年光阴,多是辛苦,但也能开阔眼界。”

  “来,且共同举杯,咱祝你此行,当一帆风顺。”

  朱元璋笑哈哈的端着杯子说道。

  李景隆闻言连忙起身双手端杯:“谢陛下吉言,臣亦祝陛下万寿无疆。”

  随着李景隆举杯,后边的文武百官皆是起身恭敬喊道:“臣等祝陛下万寿无疆。”

第639章 :李景隆的忧愁

  这次下西洋的船队,比之曾经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翻了两番不止。

  这是如今大明的国情不同。

  现在的大明在经济上,根本不是永乐时期可以比拟的,尤其是在海船方面。

  永乐时期虽然也造了不少海船,还是没有经过像是朱英数年以来这般的扶持,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已经是出现了巨大的盈利。

  而这些盈利促使更多的投入到造船行业之中。

  当某个行业在市场开始进行疯狂内卷的时候,那么这个行业必然是欣欣向荣。

  官府和民间的造船厂,每天都琢磨着更高技术水平的改造,好让海船能够更加的坚固,也更加的耐用。

  毕竟海面上遇到暴风雨是一件很是寻常的事情,若是哪家造出来的船在经历暴风雨后都不会出现大的折损,那么这家造船厂必然会接受到更多的订单。

  造船匠人的身份地位也是在迅速的拔升,像是如今的老师傅月工钱,已经是开到了二十贯宝钞,这在曾经是史无前例的,甚至于那些匠人都没有想到会有今日这般的身价。

  也正是由于暴涨的工钱,让更多人涌入其中充当学徒,量变引发质变,总归会是有那么一些天才的出现,改革造船的技术。

  是以在这次李景隆带领的船队下,虽说没有先前夸张的五百宝船,但实际上也是有两百宝船。

  而郑和则只有六十三艘宝船。

  这其中所承载的人数,规模,兵力完全不同。

  李景隆这边官府共计有五百二十艘船,而郑和下西洋,每次大约是在三百多左右,完全不能对比。

  此番李景隆则有将近五万人的规模,其中主力精兵一万五千余人,其余皆是各类随行人员。

  其实这次的船队,哪怕是马船都要比原先的要大上数倍,满载的规模可以有十万人,只是装载了一半的人员,其中原因是携带了大量的物资。

  单单是供给五万人吃食的各类粮食,就能够让吃上两年左右的时间,其中茶叶,丝绸,瓷器等交易货物,更是有着巨大的货物量。

  其中火绳枪就配备了三万多条,火药司最新款的火炮满载所有宝船,弹药更是不计其数。

  最夸张的是,马船所携带的战马,足足有三千多匹。

  即便是在登陆后,也能够迅速的拉起三千骑兵出来。

  考虑到天气的因素,所以并未携带重型盔甲,是特意打造出的皮甲为主。

  每条船上,按照规模的不同,配备了三人至十人医师队伍。

  可以说是任何细节全都注意到了。

  在这之后,还有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那就是跟随在大明舰队后边的商队。

  商队的船只在数量上自然不能跟官府的相比,但是也有将近三百艘的规模,每一艘船只都是装载了大量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