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294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三宝,你说若是本王早知道会有今日这般情况,在当初第一次见到朱英大侄子的时候,该要如何。”

  回味许久,朱棣再次问道。

  面对这个问题,郑和顿时浑身都有些颤抖,涉及到皇家之事,让他不知如何开口。

  郑和当年入宫的时候,带领他们的宦官,就教导这些小宦官们,身为宦官,对于皇家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闻,不问。

  若是做不到,这辈子也差不多到头了。

  对于这句至理名言,郑和哪怕是到了北平朱棣麾下,也从来不敢忘却。

  面对这个问题,沉默片刻后,郑和回道:“奴婢不知。”

  “诶……”

  朱棣轻声叹息,随后自言自语道:“你不知道,本王也不知道,若是回道当初,似乎本王也没得选择。”

  朱棣的语气中,颇有些无奈。

  对于大哥深厚的感情,假若是当初真的查出朱英是皇明长孙,朱棣难道就下得去手,将朱英暗中斩杀?

  朱棣其实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最后的答案是,不可能。

  哪怕是重来一次,他依旧还是只能把朱英带到京师来,交给父皇。

  这一切的选择,最后归根究底,还是落在了大哥朱标身上。

  他虽对北平的官吏残暴不仁,但对于大哥的长子,真就是下不去手的。

  当然,这也是现在的朱棣觉得,即便下手了,皇位也落不到自己头上有很大的关系。

  若是他知晓,朱允炆当了皇帝后,最后会被自己夺了皇帝位,那现在的想法和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比起允炆侄儿,本王不得不承认,大侄子的本事,还是要强上太多。”

  “比起大侄子,允炆就像是个没长大孩子般。龙生九子,个个不同,都是大哥的孩子,这区别也真是大。”

  说到这里,联想到自身,朱棣不由发现自己的儿子们,也是如此。

  面对朱高炽和朱高煦,朱棣又是一声叹息。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让朱高煦继承世子位的可能,几乎已经没有了。

  本来父皇对于朱高炽就比较喜欢,现在老大朱高炽和朱英的关系又特别好,那结果就无须多想了。

  “回去吧。”朱棣轻声说道。

  远方的红日,此刻已经跃然于海面之上,极为耀阳。

  在朱棣的眼中,此刻的朱英,便就是像是这初的红日一般,不需要多久的时间,便会如日中天。

  朝堂上,朱英安静的坐在龙椅上。

  其实朝堂的百官们,对于朱英的身份,也不可能仅仅靠着朱元璋的几段话,就直接认可。

  只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并没有哪个文官会不合时宜的出来作死。

  即使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的言官们,这些连朱元璋都指责过,现如今还好生生活跃在朝堂上的人物,现在也是紧闭嘴唇,没有丝毫开口的意思。

  言官制度算是朱元璋唯一留下对皇帝的掣肘,毕竟宰相没了,他也担心后世子孙太窝囊,所以在言官制度设立之处,就赋予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哪怕是弹劾自己,为了保持言官们的超然地位,朱元璋也是忍了下来。

  言官们当然不是傻子,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朱英的假冒的,不然干涉皇位传承,那就是真嫌自己活得太长了。

  吕氏在最初的时候,其实就是想通过言官们来完成自己的目的。

  不过在朱英迅速掌控禁卫军,获得大军兵卒的崇敬后,就打消掉了这个心思。

  吕氏是元末出生的,对于元朝末年的战乱,也有很大程度的了解。

  所以吕氏很清楚,获得军队拥护的朱英,根本不是言官们可以对抗的。

  涉及到朱英,陛下绝不会退步,在这个事情上,很有可能便就是朝堂中两百位左右的言官们,全部都要被换掉一茬。

  此刻的朝堂上,笑得最开心的,莫过于以蓝玉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

  长孙殿下的正式上台,代表着整个淮西勋贵集团们,将和太子在世一般,有了新的主心骨。

  而蓝玉本身,和朱英间还有很深的血脉关系,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现在长孙殿下对于武人的看重,也让蓝玉等人非常的拥护。

  不过文臣们也是很聪慧的。

  这个时候,其实对于谁当皇帝这回事情,绝多大数的文臣,并不是很在乎,换谁当不是当呢。

  心思活跃的朝臣,已经开始在心中琢磨,这位长孙殿下的性格如何,往后又是有怎样的政治倾向。

  随着朱元璋定下十月初一,册封皇明长孙,虞王为太孙后,也就正式开启了今天的朝会。

  朱英也得以见到,这个于全大明最为高规格的会议了。

  不过从会议的开始,一直到结束的一个多时辰里,朱英却是越发感觉到失望,还有无聊。

  这种感觉,就跟他第一次接触到奏章的时候感觉差不多。

  除了最初浓厚的仪式感让人生畏,掀开这神秘的面纱后,就让朱英很无语了。

第260章 :朱元璋的血脉传承

  早朝的事情看似非常的繁琐,实际上是有具体的秩序和规律的。

  在朱元璋介绍完大孙,早朝便就开始了。

  早朝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便是接见入京和离京的官员,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过的。

  这些人员,凡是在六品下,是没有资格进入到奉天殿中,所以在这个时候,皇帝就会选择召见或者不召见。

  没被点到名字召见的,由官宦通传后,便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可以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其二,便是处理边关要务。

  像是草原上,沿海上,包括大明其他边疆地区的军务问题,随着兵部,都督府提出,一一进行商议和处理。

  当然,能够在早朝上讨论的,一般都是普通军务,加急的边关奏报,自然在第一时间,就到了皇帝手中。

  这两个处理完后,就是常规意义上的上奏换环节了,这基本上和朱英在后世影视上看得差不多。

  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这被称为“打扫”,这其实也有打招呼的意思在里面,从而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混乱和尴尬。

  如果真的有两个人抢着出班奏事,则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官员出班之后,需要到御前金銮殿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时需要大声朗读奏章。

  通政司、鸿胪寺官员除了引导官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而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针对这些政务,如果能够立即处理的,皇帝便会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如果不能立即处理,皇帝通常会在早朝之后召见相关官员进行商议,除了紧急政务之外,一般不会当廷进行轻易决断。

  而之所以朱英觉得无语,就是在这个环节上。

  朱元璋在这个环节上,有多么的离谱,就是京城里的大小案件,竟然都能在早朝上来说事。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连京师里一些盗匪之事,都在亲自询问审判。

  朱英敏锐的发现,当一件稍微有些离奇的案件出现在朝堂上的时候,老爷子就会变得极为兴奋起来,然后自行根据现有的线索,推敲,分析,甚至是直接定案。

  “原来你是这样的老爷子。”

  朱英心中腹诽道。

  感情大明往后的皇帝,出现一堆奇葩这个事情,原来并非什么基因突变,而是血脉真正意义上的血脉传承。

  只是在老爷子这里,表现得并非很明显,所以才会不为人知,毕竟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福尔摩斯推理这个概念。

  尤其是在老爷子开国皇帝这个位置上,很多人都认为是陛下对权力的把控,而不是个人的爱好。

  唯有带着前世记忆的朱英,一下子就察觉出来了。

  深思之下,朱英这才发现,看似对权力很看重的老爷子,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

  “或许曾经的太子,就跟我现在情况上差不多吧,老爷子巴不得把所有的奏章全部推过来。”

  须知,皇帝的权力体现,就是在于批阅奏章上。

  不管是人事调动,还是案件处理,都是体现皇帝的至高权威。

  朱英还没入宫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迫不及待的丢奏章过来了,哪怕是去河南处理瘟疫的事情,相隔几百里地。

  朱元璋都不觉得麻烦,依旧是每天按时按点送过来。

  在宫里,更加不用多说了。

  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在哪个朝代,亦或是哪对父子之间,几乎都是很难出现的。

  历代的皇帝,不防着太子就不错了,废太子这样的事情,在各个朝代中,简直不要太多,哪里会像朱元璋这样。

  巴不得早点退休。

  就在朱元璋激情推导案件的时候,他突然察觉到了大孙些许诡异目光。

  “咱大孙不会发现咱的喜好了吧?”

  朱元璋心里叮咚一下,有些怀疑的看向朱英。

  随着朱元璋的沉默,本来有些热闹的朝堂,也就变得安静下来。

  “大孙,对于目前的这个案件,你可有什么看法。”

  朱元璋微微沉吟,直接将问题推到了大孙这里。

  这个案件能够放到朝堂上来讨论,自然也是官员们感到非常棘手的。

  京师里一个姓徐的商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妻子,李氏。

  这让他身边的朋友,对其都非常的羡慕,若是妾室的话,怕早就出大价钱买走了。

  在洪武二十年的时候,徐姓商人和好友赵某一同出去跑商。

  在回来的时候,却只有赵某一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