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佑明 第292章

作者:枫渡清江

  总得来说,这一场风波总算告一段落。

  戚继光有惊无险地还是成了大明的第二枢密使,执掌军机。

  枢密院的文臣和地方督抚文官将开始不得不习惯有一位武臣来管他们在戎政方面的事。

  不过,这对他们而言,也不算突兀,毕竟戚继光之前就是枢密副使,只是以前还有个方逢时带头,他们还能接受一些而已。

  而最令人惊叹的事是,在这万历十二年的年底,司礼监竟一下子闲住了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又因为犯事处死了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说是大换血,乃至牵连到整个在外的内宦都要回京接受学习。

  “陈政向来跋扈嚣张,不把老祖宗放在眼里,奴婢和张鲸也常被他暗中挖苦讥讽,很多事都他瞒着我们做,所以,像这次他伪造张鲸手令的事,奴婢就不知道,也竟不知道他还对蓟国公不满。”

  “但奴婢绝没有这样的心思,就他陈政对皇爷从没有半句实话,他常自诩自己才高,所以哪怕老祖宗的话,他都敢驳回,更别说我们了!”

  当然。

  内宦们在这个时候也有自保的法子,那便是把一切的事都往陈政身上推。

  孙斌这天就在朱翊钧面前反思时,一个劲地说陈政,他知道现在只有陈政的不是才不会得罪人,皇爷也会听着喜欢。

  朱翊钧颔首:“朕知道了,下去吧。”

  “是!”

  但孙斌发现皇帝不喜欢,也就有些惴惴不安起来,称是之余,就在见到张宏时:“老祖宗,奴婢初掌东厂,虽说是刺探百官,缉拿不臣者,但不知具体该如何做,才会对得起皇爷的这份信任,还请老祖宗赐教一二。”

  “别太自以为聪明就行,不要觉得读了书就比别人更知道些,相反要更畏惧些才好,对上对下皆得如此。”

  张宏回了一句。

  孙斌略有所悟地颔首,然后垂首说:“儿子记住了,谢老祖宗。”

  “你们啊,总是改不了这习惯,大家都是奴婢,却非要分个三六九等,都掌东厂了,也还称我为老祖宗。”

  张宏摇了摇头说后,就拿起三山帽离开了司礼监。

  孙斌讪讪一笑。

  ……

  “认购劵已经发售了吧?”

  朱翊钧这里则在侍御司,问起申时行关于矿业认购劵发售的事来。

  申时行回道:“已经开始发售。”

  朱翊钧听后点首:“无论情况如何,先让户部发售试试看,如果实在没有多少人买,朕就自己买。”

  申时行拱手称是。

  有时候,朝廷太过集权的确也有不好的一面,会在做一些本来是好事的时候,反而不被士民们信任。

  现在户部奉旨发售认购劵也是一样。

  道理大家都懂。

  官报上也写的很清楚,就是让大家有个入股官办矿业的机会,然后坐等分红。

  但大家在对朝廷进行经济投资方面保持着谨慎,还是怕朝廷会在把白纸一张的认购劵换成钱后就不认账,而到时候又不能拿掌控国家暴力的朝廷怎么样。

  所以,也就导致户部发售时,来买认购劵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申家买五万两!”

  好在主持此事的改革派官僚们倒是派家人来买一些,申时行长子申用懋就在这一天于户部拿出了价值五万两的银元会票要买认购劵。

  银元会票是朱翊钧让户部发行的一种代大量银元的票据,基本上由大贵族大官绅使用,因为他们既不怕朝廷不肯兑现这些会票所代表的银元数额,也的确觉得这样更方便,而不容易带着大量银元出行。

  五万两对于申家而言,其实也是很大的一笔银款。

  毕竟,在这个时代,大户人家的主要资产其实也不是白银,而是土地与店铺产业以及家庙家观这些。

  所以,真正的现银不是很多,或者说愿意拿出让人看见,也能流通的现银不是很多。

  不少都成了冬瓜大的没奈何,藏在了地窖里,别说流通,就算是流通,要拿出来用也要费不少精力。

  当然,申家倒也不是只有五万两现银会票。

  只是,申时行也不好露财太多,让人对他这个首辅产生更多的谣言,也就只按照历年奖掖银和俸银所积宦银的大概数字来拿出来买认购劵。

  这样,申时行也能向外面解释,他只是用的全部正当财产支持朝廷而已。

  申用懋这时说后就也替申时行解释了一句,对户部尚书海瑞说:“这是家父历年积宦所得,还请明公着人查验。”

  海瑞点首,说道:“元辅能拿出历年积宦,自是能策励天下食利者知道朝廷此举非敛财于民。”

  彼时,戚昌国和戚兴国也走了来。

  戚昌国说:“奉家父之命,来买三万两银元的认购劵。”

  戚兴国则说:“我是奉公主之命,来买二万两的认购劵。”

  彼时,没多久,就是潘晟、刘应节、王锡爵、张学颜、徐学谟等改革派公卿也派了家人来买。

  不知不觉间,虽说是为让利天下之民,却还是成了掌权的执政者之间在瓜分这份利益。

第397章 君王出手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

  一是信息差导致的,只有身处中枢核心的人才更清楚朝廷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才不会人云亦云。

  二是正常竞争下,拥有更多权力和财力的贵族公卿本身就更有胆魄和实力、以及动力去与朝廷合作。

  张宏和孙斌这些内廷大太监也买了些,他们不想让皇帝觉得他们在这样的新政上也不知道支持。

  英国公张元功、兴安伯徐汝诚等一些勋贵也买了些,以表示皇帝如今既然器重他们勋贵,让他们承担更多职权,那他们自然应该表示表示。

  不过,这些人都比申时行交的少,似乎更看重的,不是能从这里面得多少好处,而是既向皇帝表达了自己支持这认购劵发售的态度,也向比自己地位高的元辅枢密使这些,表示自己不与你们争宠,主动降低认购的规格。

  饶是购买认购劵这事上面,也讲究着等级有序。

  而这样一来,使得总价值两百一十多万两银元的认购劵,并没有被全部认购完,还剩不少。

  只是剩下这不少的认购劵,却几乎无人问津。

  自然还是之前提到的原因。

  普通的士民们对认购劵还是不太敢信任,信任这真的能带来收益。

  再加上,物议也在有意无意地劝阻着普通士民去相信朝廷。

  “要我说,这认购劵的事,可千万别信!”

  “也不看看,现在买认购劵的都是些什么人,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公卿大珰!”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权力,自然得拿钱献媚,以行贿权奸!或者有意惺惺作态,故意引我们这些人上钩。”

  礼部郎官陶幼学这天便在一瓦肆内,对自己同僚吴遵诲说起认购劵的事来,而言语间便透露着不信任朝廷的意思。

  吴遵诲听后倒拧眉说:“我倒宁肯相信上面就是这个目的,不然,一旦真让天下士民相信可以靠买认购劵取利,那谁还愿意通过买地取利?”

  “如此地便不值钱,有大量土地的农户就变相被夺走了利,而农为国家之本,此举便会大伤国本!”

  “公所言有理。”

  “前者是诈取天下之财以肥己,后者是坏天下之本。”

  陶幼学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他知道,吴尊诲担心的是这样做会改变大明“以地为贵”的现状,而使得他们这些大地主利益损失严重。

  而与此同时。

  在京师人流最多的大明门外棋盘街一带的墙上,还贴了一张揭帖。

  揭帖内容竟直接说朝廷是借买认购劵之事,敛财于民,定是征伐无度而导致国库亏空,以至于无财可做周济所致,故号召人不要轻信。

  一时,看见的人很多。

  许多人也因此议论纷纷。

  “还是谨慎些为妥,真要是朝廷借此敛财,把我们的财敛了去,只怕就不好要回来了。”

  “这些年先征倭,然后又征缅,而许多相公都说,打仗是最费钱粮的,偏偏本朝就打了不少大仗,只怕真的费银不少,而如今这申吴县当国,为了解决缺钱的事,估计就想出了这招,当不能上当!”

  “好个申吴县,真正是奸商出身,比张太岳还会搜刮!”

  “张太岳好歹只是借着清丈之名搜刮士绅,他倒好,竟想用一张空头纸劵直接搜刮我们士绅的钱财!”

  “你们说,他申吴县会不会因见没多少人去买认购劵,而会蛊惑陛下下旨强制要求官绅买,且以革除官爵功名为威胁?”

  “如若这样,那就上疏谏阻!”

  “大丈夫仗节死义,宁被处死也不能让他申吴县强夺民利!”

  茶楼酒肆里,青楼勾栏中,皆有关于这认购劵的议论。

  礼部左侍郎于慎行在听到这些议论后,倒也担心朝廷会强制要求官绅认购,便上疏以国家惠民不宜违民之愿为由,劝谏朱翊钧当下明旨,说明认购劵之事皆凭自愿,而令有司不得强索士民认购。

  而劝人发财的事,本就不宜强逼,不然就的确更容易让人觉得是诈骗。

  所以,朱翊钧准了于慎行所请,让侍御司下明旨戒谕有司不得强令士民认购。

  这倒让士民们放心了不少。

  但也正因为此,反让一些大胆的普通士民有了些想法,开始认购了一些矿利认购劵。

  凤阳官办纸坊的陈九竹就因为在《邸报》上看见这样的圣旨后,觉得皇帝这样承诺,必不是真的欲夺民利,反把他经营官办纸坊所得的所有现银拿在手上,而去户部分派到中都凤阳出售认购劵的机构,买了一批认购劵。

  叶阿贵因听陈九竹这么说,也跟着买了二十两银元的认购劵。

  王小草甚至因此还有些埋怨他:“你跟着去凑这热闹作甚,二十两的银元,可是你在纸坊寒天暑热辛苦出来的血汗钱。”

  “没事,人要感恩嘛!”

  “我是因为朝廷推行实业新政才有机会靠官办纸坊吃饱饭也娶妻生子的,如今若如今这样好的朝廷是真缺钱,我就当捐了,让朝廷渡过难关;如果是真的,那自然是会赚的,毕竟陈爷和朝廷的眼光不会错的。”

  叶阿贵抖着怀里的婴儿笑着说道。

  王小草叹了一口气,就开始系围裙做饭,说:“行吧,反正是你挣的,你想怎样就怎样,要报恩也行!”

  有些人买认购劵的确是基于报恩的心态。

  张敬修在奉旨进京途中闻知此事后,就对自己仆人吩咐说:“把府里的三万两银子取来,换成银元,买认购劵!如果不是陛下洪恩,我张家不可能还善存到今日,这时岂能不支持朝廷,不支持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