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792章

作者:坐望敬亭

  他想到了自己给福贵设计的那个结局,福贵最后和老黄牛相依为伴,他将一切看的平淡,活着的目的不再是追求一切外物,也不再是追求一切形而上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本身。

  他曾经觉得这是个很好的设计,生命的无常、无所得、无所谓尽都包含其中,有一种佛家所言的大彻大悟之感。

  可在《明天别再来敲门》里,老石头的选择却让余华看到了另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

  那是一种遇见了生命的美好与人性的善良,也看过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悲喜后的释然和洒脱。

  那不是佛家无我的境界,而是无所畏惧追求本我、真我的炽烈。

  我爱我的家人,哪怕前方是无间地狱或者无尽深渊,虽九死而不悔。

  此真乃,烈性男儿!

  看完整部余华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这部让他想到了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让他想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但他觉得,《明天别再来敲门》在某些地方要比这两部作品设计的更加巧妙。

  它没有一味的写“情”,它甚至刻意避免去触碰这个话题,可林老师却用一个出神入化的结局将“情”字这个隐藏的主题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样的饱满炙热,如同一捧缓缓流动的岩浆,让深陷其中的读者全然无法抵抗。

  余华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在看完之后,与他的感受应该是相同的,哪怕他们没有办法说出来,但共鸣一定是一样的。

  欣赏完自己的大作,余华又阅读起了其他几篇文章的内容。

  跟自己的文章比起来,其他几人的立场就要理智的多了,通篇分析着的创作手法和作者的各种构思,夸是真的夸了,但余华觉得这些人与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

  不过他也发现了,这帮人在文章的最后都少不了隐晦的表达一番对于结尾的不满。

  就比如《〈明天别再来敲门〉中老石头形象的成功塑造》这篇文章中的一段:

  “老石头的选择是残酷的,作者企图用这种残酷的抉择调动读者的情绪,但难免落入了刻意煽情的下乘。站在作者的角度,对于人间的苦难,应该调动更具本原性的感情。而不应该把自然生发的情感张扬出来,作一种徒然无功的呼叫。

  人的情感内敛和内部裂变释放到极微处可以使之化为不事张扬的无声的呐喊,这种无声的呐喊比那种看上去残酷的抉择要更有力量。”

  余华对于文章中的这些内容是充分理解的,评论家也是人,大家也有主观色彩。

  林老师对结局的处理在文学上几乎是最优解,它几乎赋予了一部传颂不绝的经典性。

  但在读者的角度看来,这种处理方式还是太过残忍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代入感和共情能力特别强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痛不欲生。

  余华自己写过《活着》,因为这部他挨了不知道多少骂,当然理解广大读者们在看完林老师这部后的痛苦感受。

  可没办法,谁让人家林老师写的好呢?

  余华都能想象得到那帮读者一边哭着抹眼泪、一边咒骂、一边又不停翻书的场景。

  他不禁又回想起若干年前的那个下午。

  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之江省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的一个小牙医。

  他捧着刚刚发表的《霸王别姬》,研究了好长时间,最后终于悟得了文学创作的一丝真谛。

  这么多年了,他一直以为在虐主这件事上,自己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毕竟这些年他写的几部,主角就没有不惨的。

  可今天他终于意识到,当年他能够在《霸王别姬》中悟得文学创作的终南捷径,那不是自己天赋异禀,而是林老师文学思想的光在照耀着他啊!

  ……

第845章 比余华还恶劣

  自1980年开始,林为民已经创作了十几部长篇。

  这么些年下来,他的收获了国内外无数读者,每一次作品发表几乎都是文坛和读者群体的一次饕餮盛宴。

  《文艺报》上整版的评论文章如同一声号角,全国各地文学刊物上各种关于《明天别再来敲门》的评论性文章和读后感悟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陆续发表。

  那些专业作家和评论家的评论文章还好,基本都是秉持着公正客观的角度分析作品,好评占据了绝大多数,顶多是有人暗戳戳的在文章的某一段落里表达对于林为民在处理某些剧情时采用方式的不满。

  但很多发表在报纸上的读后感悟文章可就不是这样了,这一类文章基本都是读者投稿,报社也不会苛求什么专业性和客观性,只要言之有物就行。

  这些文章一发出来,读者们对作品的夸奖也不少,但骂林为民骂的更狠。

  夸作品,骂作者,听起来好像有点分裂,但这一点也不冲突。

  余华最近每天最乐此不疲的事就是翻找各类报纸,去查看其中关于《明天别再来敲门》的读者投稿。

  看着林为民挨骂,他心里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一种快意,好像他当初因为而挨的那些骂乾坤大挪移到了林为民的头上。

  今天上午,他看着看着报纸,忍不住嘎嘎嘎的乐了起来,引来了编辑部同仁的侧目。

  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余华立马收敛表情,但他刚严肃了几秒,眼神又瞟到报纸之上的某段文字,脸上又忍不住露出愉快的笑容。

  “在虐待主角这方面,林为民比余华还恶劣,并且是劣迹斑斑的累犯!”

  余华对于这段话深表赞同,我以前写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如果不是向林老师学习,他怎么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呸呸呸,是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

  这会儿快吃午饭了,周围几个同事停下了手头的工作闲聊起来,聊着聊着便谈到了社里几份刊物销量的事。

  “欸,我听说《当代》这期销量都破二百万份了?”

  “你这都是老黄历了,昨天加印的60万份刚发出去,这是奔着三百万份去了。”

  “好家伙,这才上市了几天啊!”

  “我看啊,这回三百万份的销量都打不住。”

  “真神了!我都纳闷了,社长的好归好,可咋就那么受欢迎呢?”

  几位同事煞有其事的讨论着这个话题,余华忍不住放下报纸参与其中。

  “你这个问题有意思,林老师在读者群体这种恐怖的号召力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想大家都很好奇这个问题。”余华说道。

  同事们见他语气笃定,似乎已有腹稿,“主编,您跟社长熟悉,您给大家说说!”

  “这个跟熟不熟悉没关系,其实大家仔细想一想就能明白了。我先问问你们,林老师这么多年,总共写过多少部?咱们就单指中长篇,短篇不算。”

  余华的问题问完几个同事立刻认真回答起来。

  “《潜伏》《悬崖》《风声》,谍战三部曲。”

  “《盗官记》《升官记》。”

  “《套马人》《情人》,还有《追凶》。”

  ……

  没数的时候并不觉得,可真数起来,众人的表情逐渐惊讶起来。

  19部中长篇!

  足足19部中长篇!

  原来林为民已经创作了这么多部作品。

  19部作品当中,除了《潜伏》这一部中篇之外,其余的作品全部都是实打实的长篇。

  即便是以每一部20万字来计算,也是将近400万字的产量,更何况其中还有《套马人》《大明王朝1566》《上帝保佑美国》这样50万字或以上的大部头作品。

  “这个数字我统计过,算上最近刚刚发表的《明天别再来敲门》,整整519万字。”

  余华的语气有些得意,好像干了什么了不起的事。

  几个同事一时沉浸在对于林为民的高产的惊讶中,并未觉得余华做这种事是无聊之举。

  以前他们只知道林为民产量高,但并没有统计过,如今从余华口中听到具体数字,心中的惊讶根本无法掩饰。

  “社长今年还没到40吧?”

  “60年生人,今年才37岁。”

  “37岁!他记得他从80年开始在文坛冒头,到现在也就17年时间,519万字,这字数快赶上巴老了吧?”

  “不一样。巴老的作品类型驳杂,我虽然没统计过,但巴老的作品体量肯定是要远小于社长的。”

  “不能这么算,散文、杂文也是作品啊!”

  “可伱见过哪个作家能够在近二十年时间当中,每年以一到两部作品的效率产出作品,从未间断?更何况社长的作品部部都是精品,其中更不乏享誉国际的经典之作!”

  几个同事争论了几句林为民和巴老作品含金量的问题,并没有争论出个所以然来,自古文无第一,争论这种事是不会有结果的。

  “呵呵,你们数了半天,19部作品,519万字,这个产量很高对吧?那销量呢?”余华问道。

  “销量?那还用说?《千与千寻》都卖了快2200万册了吧,这才几年的功夫,还有《霸王别姬》《情人》《大明王朝1566》……哎呀,数不过来。太多了社长受欢迎的书实在是太多了。”

  余华微微颔首,“销量最高的作品就不用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我问问你们,你们知道社长的所有作品里,销量最低的是哪本书吗?”

  众人闻言表情略带迟疑,有人率先开口说道:“《追凶》吧?我记得这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吵着看这太费脑子了,有好多人都看不进去。”

  “不对不对。《追凶》是先锋文学的经典之作,当时极受追捧。那时候别管看不看得懂,人手拿一本《追凶》是一种时髦,就跟有一年大家跟风买《大明王朝1566》一样。”

  “我觉得是《升官记》,政治讽刺的受众向来不算多,这部出版之初销量还不错,但后来好像卖的就没那么好了。”

  林为民的作品热销不假,但大家也不是每部作品都从头关注到尾,所以对于很多作品出版多年以后的销量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几个人猜了半天,说出的名字都被余华摇着头一一否定。

  “你们说的这些都不对,销量最低的是《有话好好说》。”

  有两个同事显得有些讶异,“不能吧?这部我高中的时候看过,写的很好啊!而且去年电影上映不是还拿了快一个亿票房吗?这多受欢迎啊!”

  “《有话好好说》发表还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你们几个那时候还都在上学呢,不了解这里面的内情。”余华给几人科普了起来,“那个时候,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大行其道,寻根文学方兴未艾。《有话好好说》的风格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大家都在苦大仇深,林老师突然讲了个聚焦都市生活、讲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故事,在当时是很不受一些评论家和作家的待见的。”

  听了余华的解释,几个年轻的同事点了点头,不知道《有话好好说》当年居然还有这么一番遭遇。

  “当然了。《有话好好说》这部的评价其实并不低,它只是风格比较独特。这部出版了十多年了,在去年的时候销量是180万册。”

  180万册,对于绝大多数作家的绝大多数作品来说,已经是个极为优秀的成绩了。

  但在林为民的作品序列之中,这个销量成绩却只能垫底。

  “我们说回刚才的问题,林老师的作品为什么受欢迎?

  你们想想看,从《潜伏》开始,林老师的哪一部作品不是一直维持着极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水平?

  这么多年下来,靠着好作品的积累,他得攒下多少忠实读者?

  就说你们这茬年轻人,有没看过他的吗?

  很多人就算是以前不喜欢看,可架不住身边有人看啊。

  你们记得《大明王朝1566》吧?当年传出那是老人家的床头读物,一窝蜂卖出了几百万册,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上班的,特别是领导干部,哪个人家里没有一本?

  还有《上帝保佑美国》,大领导的批语你们都听说过吧?别说是喜欢读书的,就是不爱看书的,都得找一本搂几眼。

  另外还有林老师在海外得的那些大奖,这是多少次为国争光啊!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万历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