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坐望敬亭
刊载着《明天别再来敲门》的《当代》第三期上市当日便迎来了读者们的大规模抢购。
工厂、校园、机关单位、写字楼……阅读这部的读者遍布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全民阅读的八十年代早已过去,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夕依旧能够看到这种盛况,对于绝大多数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明天别再来敲门》,主角是个刚满60岁的小老头儿,因为姓石,所以被人叫做老石头。
但他被叫老石头却不仅仅因为他姓石,更因为他那生硬、古怪的臭脾气,邻居们叫他老石头,背后的含义是“粪坑里的石头”。
老石头脾气古怪,整天总是嫌东嫌西,与他打交道的人通常不会有什么愉快的心情。
他会每天以一种规律性的方式巡视家属院和周边,会因为任何一点不符合规则的事情而大呼小叫,乃至动起手来。
作品一开篇,便将一个讨人厌的小老头儿立在读者眼前,生动、鲜活,但又惹人生厌。
好在大家还没来得及讨厌他,他就决定去死了,这种反差带了几分讽刺的黑色幽默。
一个骂骂咧咧的老头子,他对身边的任何人和事物都看不上眼,他愤世嫉俗、怼天怼地,仿佛这个世界欠了他什么一样。
他似乎还生活在过去的那个时代,与日新月异的生活格格不入,丝毫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
可当读者接受到他决定去死的信息时,心中又不免对他产生几分怜悯之情。
然后在他准备执行自己的自杀计划时,一户多事的邻居闯入了他的生活,这一家子人似乎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他们不仅能次次阴差阳错的打断老石头的自杀行动,更能气的他暴跳如雷。
在一次次巧合背后,老石头坎坷崎岖的一生展现在读者们的面前。
两岁丧父,五岁丧母,七岁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1949年,十三岁的他被进城的解放军捡到了部队,十五岁去了朝鲜战场,血里火里滚了一遭,他活着从战场上回来了,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遍布全身的13处伤疤。
二十一岁,他在组织的介绍下娶了一个农村姑娘,跟他一样,也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孤儿,夫妻俩相依为命。
二十二岁,他有了第一个儿子。二十三岁,二儿子出生,他升了营长。二十六岁,家里又多了一个儿子。他笑着说:祖宗保佑,人丁兴旺。
二十八岁,国家动员三线建设,他毅然脱下军装告别妻儿去到了贵州的山沟沟里。
1975年,他三十九岁了,三线建设进入了尾声,大儿子要去当兵了,石家又出了一个解放军,他选择调回了家乡。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二儿子考上了北京大学,那一个星期他喝的酩酊大醉,他的人生似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儿子所在部队被敌人伏击,壮烈牺牲。得到噩耗那一天,他静坐在家门口很长时间,没有流一滴眼泪,只说了一句:军人就应当马革裹尸。
1981年,二儿子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到了部委工作。回家探亲,在游泳馆溺水而亡。从那一天开始他变得沉默了。他认为这是老天对他嘴硬的报复。
从那以后,他对小儿子管的比以前更严了,可命运总是无常。
1983年,小儿子处了个对象,因为争风吃醋被人用刀捅死了。
四年之间,送走了三个儿子,老石头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唯有妻子的安慰才能让他平静下来。
儿子走后,夫妻俩相互扶持8年。
1993年,老伴患上了肝癌,求医三个月,最后撒手人寰。
他爱的和爱他的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想去找他们团聚。
可他身上还有国家交给他的任务没完成。
1996年,他终于退休了他终于能去找妻儿团聚了。
隔壁新搬来的欧阳一家在老石头生命的最后时刻带给了他很多麻烦,也带给了他很多的温暖,但这些事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
他并不畏惧死亡,也不害怕孤独的活着。
生存或者死亡的形式对他并不重要,他只是想去见见那些他挚爱的亲人。
老石头的故事结束了,也赚取了无数读者的眼泪。
余华的《活着》,写到最后好歹还给福贵留了头老黄牛。
林为民的《明天别再来敲门》却是满门抄斩,一个活口不留。
看完的读者们哭的死去活来,肠子都快哭断了。
发表还没到半个月,《当代》编辑部的一角便被雪花一般飞来的读者来信堆满了。
这些来信当中,夸赞这部的有很多,但骂林为民这个作者的更多。
有读到结尾彻底破防的读者,在信中大骂林为民是“靠写死角色赚取读者眼泪的刽子手,可恨之极”。
读者骂的咬牙切齿,收到来信的编辑部众人却乐得牙花子都快露出来了。
读者们的爱恨交织,就是对作品最高的评价,也是对刊物和编辑部工作的最高认可。
至于读者看完了被治愈,那根本不是问题。
哪个名著不催人泪下?
这就叫经典!
……
第844章 林为民文学思想放光芒
《明天别再来敲门》刊载于《当代》上,终于给这份沉寂许久的刊物带来了巨大的热度和话题。
读者们雪片一般的来信涌进编辑部,夸的都是作品,骂的却都是作者。
编辑们对于这种情况早有预料,《明》这部质量是没得说,林为民的创作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超高水准,并且在悲喜之间切换自如,将读者的情绪玩弄于鼓掌之中,技巧之纯熟、之精湛已经炉火纯青,但又不使人生厌,恰如羚羊挂角。
众多读者来信当中对于林为民这个作者的骂声不绝于耳,大家看得兴致勃勃,反正骂的又不是他们。
骂的越狠,证明读者爱的越深,这都是读者对作者和的褒奖。
贺启智脸上带着轻松愉快的笑容,将成包的读者来信送进了林为民的办公室内。
“老贺,我挨骂你怎么那么高兴?”
“误会了,误会了。我这是刚才看了份稿子,好长时间没看到这么出色的稿子了,我高兴啊!”贺启智狡辩道。
林为民懒得去拆穿他,问道:“《当代》这期的销量怎么样?”
一说到销量的话题,贺启智脸上的笑容更盛了,都快扯到耳根子了。
“好啊,太好了!这才十天的功夫,一百五十万份杂志就卖完了。这一期销量少说也得破二百五十万份,说不定能破三百万份。”
贺启智说着便感叹了起来,“现在可不比以前了,连好多通俗文学刊物想破二百万份都不容易。我们《当代》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您这部作品啊!”
林为民并未将贺启智的马屁放在心上,反而提醒道:“昙花一现,你也别太高兴。”
“有一期也是好的。再说了,有这一期,后面几期的销量也能带动不少,至少上半年的销量会很好看。”
“光靠着我这一部作品不是长久之计,你们刊物也要努力啊!”
林为民忍不住给贺启智上点压力,这可能是领导当久了的后遗症,看到下属一身轻松就跟小学生看到路边的石子一样,总想踢几脚。
“您说的是。”
刚用领导的作品冲完销量,贺启智态度非常温驯。
在两人正在说话的时候,通文社的办公室里,余华正对着一张报纸,表情得意洋洋。
他看的是最新一期的《文艺报》,这份文协主办的报纸在国内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第七版常年刊登针对众多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文章,时不时的就会有重量级作家和评论家针对某部作品发表意见,是这份报纸最大的看点之一。
本期《文艺报》的第七版,与往常的有一些不同。
报纸的排版并没有什么新奇,依旧如往常一样,几篇评论文章错落有致的分布在整版报纸上。
但不同的地方是在于,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与刚刚发表不长时间的《明天别再来敲门》有关。
《男儿到死心如铁——评林为民的〈明天别再来敲门〉》《〈明天别再来敲门〉中老石头形象的成功塑造》《从〈明天别再来敲门〉看新中国发展侧影》《论〈明天别再来敲门〉的苦难意识》……
《文艺报》是国内文学领域的大报,说是第一报也不是不可以,每期都会有评论文章,但像这一期这样整版的文章都是针对同一作品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
以前倒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针对极少数德高望重的文坛泰斗的重量级作品,才会给出如此高的礼遇。
而余华之所以这么得意,主要是因为这一版报纸其中的一篇文章正是出自他的手笔。
《论〈明天别再来敲门〉的苦难意识》。
“文学家对于文学作品中现实时空的把控,往往是向稍纵即逝的往昔凿壁借光。对于他们来说,‘今天’大多是一种价值混乱的日子,是充满各种未知选择的人性深渊,是缺乏根据和判断未来可能性的不可明说。
相比‘今天’,林为民在《明天别再来敲门》中所追忆的‘昨天’,是充满苦难和煎熬的,老石头的童年和少年是那样的艰辛、坎坷,却并不缺乏存在的亲切感。
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让《明天别再来敲门》的结构更加巧妙,跟《活着》的倒叙和双重叙事比起来,《明天别再来敲门》的方式更加简洁,也使得故事更加流畅自然,返璞归真的创作方式让读者可以更好的融入剧情与代入人物。
这部作品与《活着》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活着》所追求的是一种‘情感的零度’,它的结尾所展示的是更接近佛家所谓‘四大皆空’的境界。
而《明天别再来敲门》所追求和竭力渲染的,是生命之绝地一击的壮美,是‘情’之一字最绚丽的升华……”
以前回回都让小佟这小子专美于前,这回小佟调到文华去了,反应似乎也比以前迟钝了,被他捷足先登,余华自然高兴。
在文章中,自然少不了余华那一番发自肺腑的彩虹屁,但他觉得自己比佟钟贵可高明多了。
小佟这人有股子呆气,写文章也是如此,夸人一根筋,搞的赤裸裸的。
虽然伱说的都是事实,但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的习惯,人家心里少不了要鄙夷一番,认为这是在毫无节操的拍马屁。
相比之下,余华觉得自己的做法就高明多了,只谈内容不谈人,这玩意随便夸怎么夸都不为过,毕竟内容放在那里是不容抹杀的。
不仅如此,余华在写文章时还耍了点小聪明。
《明天别再来敲门》在情节设置上与《活着》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也知道很多人看了这部之后都会拿来跟《活着》对比。
所以干脆自己上,拿着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做起了分析。
这不仅是为了利用压低自己来捧林老师,也算蹭一波热度,林老师的作品发表,历来热度都是高的吓人。
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对比,肯定有不少读者会对《活着》感兴趣的,兴许能提振一下《活着》的销量。
而且实话实说,余华觉得,自己可比林老师厚道多了。
《活着》最起码结局还留了个福贵和他的老黄牛,林老师是真狠啊,主角全家一个不留。
之前他看到中后段时,一度以为老石头会在欧阳一家的温暖之中获得生存意志。
如果是这样处理的话,其实也是不错的。
余华还设想过,干脆让老石头在在获得了生存意志之后,再给他来个意外死亡的结局,他还为自己这个想法沾沾自喜,觉得这是个很有黑色幽默的想法。
但林老师写书往往就是那么独特,余华看到的最后结局是,老石头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获得了欧阳一家的温暖,他看到了人生的美好,也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但依旧慷慨赴死,毫不留恋。
这个结局让余华受到了巨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