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611章

作者:坐望敬亭

  林为民听完罗杰·斯特劳斯的想法沉吟良久,想了好长时间,最后说道:“有这样的宣传点,文集就能畅销吗?”

  “不一定畅销,但以我的经验热卖一段时间肯定没问题,而且肯定超过理查德·耶茨以往作品的销量。”

  “好吧,那就按你说的来。”

  罗杰·斯特劳斯毕竟担了风险,现在既然想出了办法,又是诚心帮忙,自己再矫情就有点不合适了。

  十一月中旬的一天,林为民接到人艺的电话,说于是之要退休了,打算给他办个欢送宴。

  林为民有些恍然,一晃于是之都要退休了。

  第二天傍晚,林为民来到人艺。

  欢送宴是在人艺食堂办的,这是于是之的要求。

  自85年以后,原本如火如荼的话剧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几年时间便一蹶不振。

  这几年全国的话剧团的日子都不好过,北京人艺作为国内话剧界的门面效益还算可以。

  毕竟有那么多的经典剧目,始终可以吸引一批死忠观众。

  但这种效益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市场经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原来人艺的演员们每个月有工资拿,有演出补贴拿,时不时还要去外地、甚至是外国交流演出一下,收入不菲,说出去也很体面。

  可这两年不行了,物价飞涨,很多人下海做生意发了家,很多单位的工资也出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人艺这种单位在这方面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工资还能勉强跟得上社会发展,但演出补贴却聊胜于无,两相比较,相当于收入锐减。

  以至于人艺不少演员耐不住清贫,或是停薪留职或是请长假,脱离了剧院,彻底投入了电视剧的怀抱。

  这几年国内的电视剧行业有了长足发展,对于很多演员来说,来钱快,出名快比演话剧可强多了。

  今天的欢送宴办的很简朴。

  林为民到了这里,便被请到了于是之他们那一桌。

  虽然林为民并没有人艺的编制,但多年来为人艺创作了多部经典话剧,早已是“功勋级”的编剧,要论历史地位的话,仅在“建院三老”之下,跟欧阳山尊他们这一批人是一个级别的。

  于是之当了人艺多年的第一副院长,如今终于功成身退,不过虽然卸下了身上的行政职务,但演员这层身份他还没放下,以后还可以在人艺发挥余热。

  人艺的新任第一副院长叫刘锦云,经常协助万先生写剧本,林为民自然熟悉他,不需要介绍。

  “一个多月前,我带着锦云去北京医院拜见了一下万先生,征得他老人家的同意,由锦云出任人艺的第一副院长。”

  自人艺成立以来,只有一任院长,就是万先生。

  哪怕近些年来万先生已经不理俗务,但出于尊重,院长的头衔仍旧挂在万先生的身上。

  人艺只有第一副院长,当然了,这个第一副院长跟院长的职权并无二致。

  于是之退休,力推刘锦云接班,万先生欣然同意。

  这不仅是因为看好刘锦云,也因为于是之这么多年对人艺的贡献。

  于是之早年是人艺创作组组长,现如今人艺的一大批中坚导演、编剧都是他当年担任创作组组长时发掘的。

  那个时候人艺大力的招兵买马,人才辈出,人艺的创作组号称“小文协”。

  他担任第一副院长的这些年,工作也是尽心尽力,为人艺推出了大量优秀的剧目,劳苦功高。

  “万先生这几年的身体越来越差了。”于是之感叹道。

  “是啊,毕竟那么大年纪了。我现在也是偶尔去他那坐一坐,聊聊天。”林为民道。

  好长时间没来人艺,今天一来,见到了很多老熟人,挨个打了个招呼,林为民的心情很愉悦。

  不过他也发现少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一打听才知道,全都是奔外面的世界去了。

  林为民跟于是之玩笑道:“以前你还怪我拐跑光复,这回怎么样?光复这叫有先见之明。”

  李光复就坐在隔壁桌,如今他已经是北京城赫赫有名的“三李”,身家千万,今天得着消息,主动来参加于是之的欢送宴,让老头儿很是感动。

  听到林为民的话,李光复转过头来。

  “这么些年不演戏,说起来还真挺怀念舞台的,说不定过两年我就回来了。”

  于是之被他这话哄的高兴,“你要是回来,可得央求林为民给写个本子,要不然配不上你的身价。”

  周围众人哄堂大笑,食堂内一片欢乐。

  人艺出去的人才里,李光复算得上是有成就的。

  几年的时间里便折腾出了千万身家,再见到老同事们,自然免不了要承受大家的恭维、玩笑,又或者是挖苦奚落。

  对比李光复引起的复杂观感,提起韩壮壮大家的情绪就比较统一了,只有艳羡。

  这几年韩壮壮接连演了《红高粱》《本命年》《秋菊打官司》等电影,现在已经成了拥有国际知名度的电影明星。

  大家都是演员,韩壮壮虽然出了人艺,但干的还是老本行。

  老同事们聚在一起,少不了要提起那些不在场的人。

  欢送宴吃到一半,大家逐渐放浪形骸,有的人开始挨桌窜。

  好几年不见的冯远征过来给于是之和林为民敬酒,林为民看到他笑着问道:“小冯,什么时候回国的?”

  “林老师,我去年回国的,于院长好心,又让我回来演戏了。”

  于是之说道:“小冯是个好演员,在西德没白留学,不回人艺演戏可惜了。”

  这年头出了国再回国的人可以说是百中无一,身边真要是有这样的人,大家少不了要传点闲话,大多是“肯定是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来的”这一类的话。

  林为民却鼓励道:“回来就好。出去一趟,也算是见过了世面,长了本领,当然要回来为人民服务。”

  冯远征感激敬了林为民一杯酒。

  ……

第655章 前无古人的记录

  人艺的兴衰,见证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化浪潮,让人不禁唏嘘。

  于是之退休之后身上只剩下演员这层身份,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专心演戏了。

  欢送宴结束,有不少人喝多了,穆森混迹在同事群当中,身形晃晃悠悠,但神智始终清醒。

  院里的几位领导在送林老师,林老师喝了酒,他们特地让院长司机小何帮着开车。

  人艺副院长是副局级,但于是之享受的是正局级待遇,有配车和司机。

  穆森看着汽车远去,心绪复杂。

  刚才吃饭的时候他去给林老师敬了一杯酒,得到了林老师的勉励,但这并不能消除他心中的郁郁不得志和生活带给他的苦闷。

  当年,他凭借改编《大明王朝1566》的话剧《嘉靖与海瑞》获得于是之院长和林老师的赏识,还没毕业就预定了人艺的编制,不仅成了同学之中人人羡慕的对象,也是人艺的重点培养对象。

  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写了四部话剧剧本,每一部的反响都挺不错,但始终达不到《嘉靖与海瑞》的高度。

  这其中有自身能力的问题,也有大环境的问题。

  当年他写《嘉靖与海瑞》,是站在林老师的肩膀上,算是取巧。

  再加上这几年国内话剧市场的不断衰落,导致话剧在文艺市场的受关注度不断下降,尤其是电视剧的崛起,大量抢占了原本属于电影和话剧的观众,很多话剧观众已经很久没有走进过剧院了。

  眼看着当年那些不如自己的同学、同事,如今投身电影、电视圈,一个个混的风生水起,募森心中不免有些不平衡。

  这几年,他结婚生子,经济压力也很大,但他心中又有几分属于自己的艺术坚持,不屑于去写一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剧本。

  充满矛盾的心态,让穆森左右为难,苦闷异常。

  我要是有林老师的那种才华就好了!

  进入十二月份,天气越来越冷,大雪一过,北京城真就下了一场大雪,连车都不好开了。

  自从陶父进京之后,陶父和陶母就住进了林为民给他们准备的房子,故宫旁的那处二进院。

  家里有孙姐和秦姐二人帮忙,其实用不太上两人,但两位老人还是忍不住,白天一大早就去识住小院,到了晚上再回来,陶慧敏怎么劝他们也不听。

  赶上今天下大雪林为民开着车送二老回家。

  送完了陶父陶母,林为民正打算开车回家。

  一辆黑色的虎头奔驶过院门口,擦着林为民的车过去,林为民正打算上车,没想到刚过去的那辆车靠在路边停了下来。

  黑色的尖头皮鞋踏在雪地上,一个身着西装、披着大衣的款爷从车上下来,看了看林为民,连忙说道:“哎呦!林老师,真是您!”

  林为民听着声音耳熟,等来人走近,他才发现竟然是李成儒。

  这有了钱就是不一样,一身打扮富贵逼人。

  “成儒啊,差点没认出来你,变化可真够大的!发财了!”林为民调侃道。

  李成儒跟别人能装一装,但在林为民这可装不起来,林老师是八十年代就能豪捐一千万的主儿,而他折腾了这么多年,也就是这两年炒外汇,账户里的浮盈才将将过千万。

  “您说笑了。真是老长时间没见着您了,您今天这是……”

  “这套房子给我岳父岳母住了。这不今天下雪嘛,送他们回家。”林为民解释道。

  李成儒说道:“怪不得总碰不着您呢,连壮壮都碰不着了。”

  “你呢,还在这住呢?”

  “没有。早搬了,现在住亚运村那边,今天过来陪我妈吃顿饭。”

  “有孝心。”

  寒暄了几句,李成儒邀请林为民去家里吃点饭,林为民以吃过了晚饭为由拒绝了他的邀请。

  李成儒便又从自己那辆虎头奔的后备箱里拿出一盒雪茄,“好几年没见面您不吃饭,那这东西总得收吧。古巴的雪茄,味道特醇,我身边的人抽了都说好,您尝尝。”

  “不用不用,我也不抽雪茄。”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是壮壮的长辈,就是我的长辈,这东西您得收着。”

  李成儒好说歹说让林为民收下了东西,他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又说道:“之前不知道您家老人住在这,这回知道了,回头我让我爸妈过来串串门,陪二老解解闷。”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

  对李成儒道了声谢,二人各自上车离去。

  回到家中林为民将那盒雪茄拿进屋,陶慧敏问道:“你也不抽,从哪弄的这东西?”

  林为民便将刚才碰见李成儒的事说了一遍,陶慧敏问:“就是那个‘三李’?”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万历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