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坐望敬亭
尽管早已知道《活着》的故事,可看完这部小说,林为民还是忍不住掩卷长叹。
福贵真惨啊!
当你家人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林为民觉得,在治愈读者这方面,余华已经习得了自己的八成功力。
花了两天时间先睹为快后,林为民又将这部小说交给了同事们,审稿的程序不能乱。
紧接着几天时间,林为民时不时的就能听到编辑部办公室里传来几声感叹。
“福贵他爹死了!”
“他妈也死了!”
“唉,家珍也死了!”
“咋凤霞也死了?”
“咦?有庆咋也死了?”
“二喜也死?过分了吧?”
“踏马的,苦根儿都死了,写的什么玩意!”
同事们的抱怨当然不是因为余华写的不好,而是他写的太好,以至于让见惯了世面的老编辑们在看完小说后都忍不住失态。
“为民啊,这小说,是谁教他这么写的?”负责复审的贺启智抓住了林为民,眼神盯着他问道。
“我哪知道啊。”林为民眼神躲避,转移话题道:“对了,小说你看完了?写的怎么样?”
贺启智犹豫片刻,咬牙切齿道:“写的好!”
“那就好!稿子我都看过了。接下来几个月长篇的稿子是不是排满了?”
“嗯,都排到十二月份了。”
“那就把这部小说放到明年第一期吧!”
贺启智点点头,正打算跟林为民聊几句小说的事,正好碰见出门浪了好几天的余华。
“余华,过来!”
好不容易逮到这小子,贺启智将他薅进了办公室,大家要好好了解了解他创作《活着》这部小说时的心路历程。
过了一个多小时,余华好不容易逃出编辑们的魔爪,跑到了林为民的办公室。
“林老师,听说您同意《活着》发表了?”
“嗯。”
“那稿费的事……”余华的眼神饱含期待。
林为民沉吟道:“千字四十吧!”
余华闻言大喜,千字四十块,在目前可是顶格的发表稿费了。
《活着》全篇十三万多字,算下来稿费五千多块钱,正好填补了买电脑的亏空,这还没算以后小说出版的稿费呢!
写完了小说,确定发表,余华这次来北京的目的也算是完美达成,没有再留下来的理由了。
瞧着他一脸恋恋不舍的表情,林为民说道:“过几天艺谋回北京,他挺喜欢你那篇《河边的错误》。你要是没事,可以等几天和他聊聊。”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在文学院学习期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张艺谋此前跟林为民聊天时曾提过这件事。
余华的脸上再次绽放出喜悦来,“那太好了!”
又能在北京多待几天了,改不改编不重要。
国庆节前,张艺谋回到了北京。
今年一整年,他都在忙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影前期和拍摄,这部小说改编自佟钟贵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当初还是林为民介绍给他的。
作为自《红高粱》之后的第二部电影作品,张艺谋对这部电影可谓付出了全部的心力,毕竟《红高粱》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他自己都没有信心能够复制那样的成功。
时间和精力都不断消耗,勉强弥补了他心中的不安和忐忑。
这几天,《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工作结束了,张艺谋终于从山西回到了北京,接下来就要忙《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后期制作了。
回到北京休息了两天,张艺谋忙里抽闲到林为民家做客,林为民叫来了等了好几天的余华。
“你不是挺喜欢他那篇《河边的错误》嘛,正好见面聊一聊。”
张艺谋见到余华很高兴,主动跟他攀谈了起来,听说余华这次进京是写了一部长篇,张艺谋好奇道:“我能看看吗?”
第552章 都是为了生活
“稿子在编辑部呢,这会儿你可看不到。”林为民说道。
张艺谋点了点头,没再强求,转而和余华聊了一会儿《河边的错误》。
《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没弄完,张艺谋只是简单的跟余华聊了聊,在第二部电影的成败出结果之前,他没心思弄第三部电影。
林为民问起《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的制作进度,这部电影折腾了一年,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错过了今年的几大重要电影节。
“现在后期还没弄完,反正今年的大电影节都过去了,也不着急了,等明年吧!”
张艺谋听说姜文要拍电影,还找了林为民当制片人,心里很是好奇,让林老师当制片人,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个主意呢?
“我下部片子也请您当制片人!”张艺谋说道。
林为民连忙摆手,“饶了我吧。这回是情况特殊,迈克没办法在中国常驻,才想找个熟人帮忙,正好他投资姜文又是我帮忙牵线的,我才会答应这件事。”
张艺谋听他这么说完,心中微微遗憾。
临走时,他又想起了最开始的话题,问起余华新小说的事,“你有时间就去我们编辑部看,没时间的话就等一月份,小说已经确定一月份发表。”
“那等发表了我再看吧。”
等张艺谋走后,林为民看向余华,“你什么时候走?”
余华不情不愿道:“林老师,我怎么感觉你总想着撵我走呢?”
“你的感觉没有错。”
余华的表情很受伤,又叹了口气,“明天就走,唉,时间过的可真快。”
对于爱玩的他来说,在北京的日子永远是短暂的。
“林老师,我走了!”余华带着几分怅然说道。
林为民起身,“我送送你吧。”
今天是周末,眼看马上就是国庆了,北京已经进入了初秋。
西安门大街上车流如织,这几年大街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出租车和公交车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走在路上,余华的注意力放在了天上,今天的天蓝的好像澄澈的海,偶尔点缀的几朵白云就是海上的云帆。
“我们海盐好像没有这样的天气。”余华望着天说道。
林为民听出了余华对北京的留恋,没等他说话,余华又说道:“林老师,你知道吗?我小时候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秋天,我漫步在BJ的街头……这句话让我记了好久,一直记到现在。因为我不知道在秋天的时候,漫步在BJ街头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余华说完这些话,将视线从天边收回来,转投到林为民的身上。
“林老师,您觉得我来北京怎么样?”
“调来北京?”
余华摇摇头,“我还没那个关系,我想辞职。”
“你是征询我的意见,还是告诉我你的决定呢?”林为民问道。
“当然是想征询您的意见,这个念头从《活着》写完开始就有了。”余华说道。
林为民漫步在街边的树荫下,余华亦步亦趋的跟在他身边。
经过短暂的沉吟,林为民才开口说道:“我只说客观条件。《活着》已经是你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了,在我看来,你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专职作家的条件。
这个条件,我指的不是在文协谋得一个职位,又或者是和地方的文学院签个聘用合同。而是你能够用写作维持自己的生计,并且大有可为,移居来北京当然没问题。”
余华听到这里,神情有些鼓舞,这时却听林为民说道:“如果你真的想来北京,最好是等《活着》发表以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余华点点头,“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一定会考虑周全再决定。”
林为民颔首道:“那就好。”
跟余华一起走到公交车站,看着他上了车,林为民站在原地。
余华今年不过而立之年,已经写了两部长篇小说,在国内文坛已经是很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北京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动力,所以林为民对他的想法并不奇怪。
过了十一,王朔那套引亿万人瞩目的《王朔文集》终于出版了,登上了北京各大书店最显眼的位置,在国内其他城市的书店里,这套文集也享受了同样的待遇。
前一段时间,王朔因为文集出版向出版社索要版税,成了那段时间国内文坛最受人关注的事件,如今文集上市发售,众多文坛同业和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对这套文集的销售情况充满了兴趣。
王朔成了国内版税第一人,华艺也成了国内第一个给作家版税的出版社,大家都想看看最后的效果如何。
编辑部最近除了讨论《王朔文集》的销量,还有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这段期间,评委会已经接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出版单位推荐的上百部小说作品。
另外因为这一届评奖已经推迟了两年多时间,文协又将评选范围限定延伸至88年,又加大了评委会的工作量。
大家都在猜测,评选范围的增加,除了评委会的工作量加大,获奖名额恐怕也要有所上升。
除了这些,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国文社发表、出版的作品会在这一届茅盾文学奖中有何收获。
细数这几年国文社发表、出版的作品,具备拿奖实力的简直不要太多。
林为民这几年写了很多部长篇,按照这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规则来算,有资格评奖的应该是《燃烧》和《大明王朝1566》两部作品。
这两部小说在出版之后都是叫好又叫座,不仅在销量上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在评论界也是一片好评。
因为两部小说都是国文社独家出版的,所以大家对于这两部小说的销量十分清楚。
《燃烧》出版至今销量已经累计180万册,这部小说当年在美国出版还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而《大明王朝1566》的销量就更加夸张了,早已突破了300万册,后来者居上,超过了林为民早几年一些作品的总销量。
让大家比较可惜的是《狩猎》这部小说,因为没有出版,所以没有评奖资格,要不然肯定也是这一届茅盾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林为民的作品,大家认为希望最大的当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尽管在发表的前两年这部小说并不受评论界的待见,可是到如今四五年时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已经卖了近百万册,又经过了小说播讲、电视剧改编,影响力与当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两年在评论界的口碑也有逐渐翻盘的迹象,越来越受到一些评论家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