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495章

作者:坐望敬亭

  “既然郭先生这么痛快,那我也不矫情了。”

  林为民和郭峰又就出版事宜详谈了好一会儿,最后商定林为民的作品出版可以获得13%的版税,印数不低于20万套。

  除了林为民作品序列中涉及到敏感内容的几部,剩余的作品新地文学出版社打算打包成套出版,二十万套实际上至少是一百大几十万册,绝对是一次大手笔。

  商量好过几天来签订具体的出版合同,郭峰离开前,又提出他打算搞一个关于两岸文学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林为民出席。

  林为民果断拒绝了他的邀请,这种文人汇聚的地方,自古就是是非之地,他可不想去凑这个热闹。

  待郭峰走后,程早春对林为民说道:“这位郭先生这次可是下了血本了!”

  “什么意思?”

  程早春笑道:“你还不知道吧?他出版了国内那么多作家的作品,现在在国内文学界也算是知名人物,有传言说他这人精明的很,遇到羞于谈稿酬的作家,他是能压多低就多低,要是碰上不松口的,他就给涨上去。”

  “说到底是生意人嘛!”林为民笑了笑,并未在意。

  郭峰热心两岸交流不假,但说到底不是打白工,目的还是赚钱。

  当然了,说人家的目的只有赚钱也不对,人家这叫赚钱、交流两不误。

  1989年的8月是属于《尘埃落定》的,从月初《当代》上市发售,《尘埃落定》在这期刊物享受了最顶级的发表待遇,似乎就已经预示了这部作品的成功。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上万封读者来信涌入《当代》编辑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关于《尘埃落定》的读后感和评论层出不穷。

  发表一个月之后,各种文学评论杂志上也开始出现了关于这部小说的书评。

  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在发表后,总是有些负面口碑和评价的,连林为民的作品也不例外。

  但无论是在读者口中,还是在评论界的评价,《尘埃落定》都好的出奇。

  如此优秀的口碑也助推了《尘埃落定》在大众当中的传播,8月的第八期《当代》创下了今年以来的销售高峰。

  “又卖过二百万册了!”贺启智喜滋滋的说道。

  距离第八期《当代》发售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放到之前的几期,印刷量一般都是一百五十万册,在这个时候刊物的销售基本已经进入了长尾销售的阶段,渠道大概剩余二三十万册,慢慢消化两个月便会销售一空。

  可这一期的《当代》因为有着《尘埃落定》的横空出世,第一批上市的一百五十万册刊物已经销售到尾声,《当代》根据各地书店、邮局的反馈又加印了六十万册,应该差不多能够满足读者们的需求。

  邹昌义突然说道:“你们觉不觉得今年的市场有点不对劲啊?”

  编辑部内众多同事的眼神看向他,贺启智问道:“有什么不对劲的?”

  “今年这都第八期了,我们刊物才有一期破二百万册的销量。”邹昌义说道。

  姚淑芝不以为然,道:“今年稿件的质量不错,但缺少具备影响力的作品,没有尖子生,我们这个班里的成绩自然不算出挑。”

  其他人点了点头,都觉得姚淑芝说的有道理。

  可邹昌义并没有说话,反而眉头紧皱。

  “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

  正在这个时候,林为民走进办公室,瞧见一堆同事都把目光放在邹昌义身上,而他则一脸的严肃。

  姚淑芝道:“大家刚才说到我们刊物销量的问题,昌义可能是觉得我们的销量有些不太正常。”

  林为民笑问道:“怎么个不正常?”

  姚淑芝没回答他的问题,眼神望向邹昌义。

  邹昌义沉思过后,说道:“感觉今年整体的销量还是走低了,而且到了八月才出现第一期破二百万册销量的刊物,不太正常。”

  其他同事的表情不以为然,都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稿件质量造成的。

  林为民语气平常,说道:“销量走低是事实,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众人听到他这句话,眼神不自觉的朝他望了过去。

  “什么原因?”姚淑芝问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林为民道:“你们统计一下《当代》近三年的销量走势,再统计一下《人民文学》《收获》《十月》《钟山》《花城》近三年的销量就知道了。”

  林为民说完这话便离开了办公室,同事们却被他的话给勾住了心思。

  刚才林为民说的信誓旦旦,他肯定是知道原因的,既然让大家做统计,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有几个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连稿子都顾不上审了,开始做起了统计。

  《当代》的数据编辑部都有,难的是其它几家刊物的数据,大家只能厚着脸皮打电话一家一家问。

  毕竟都是一个圈子的,几个刊物偶尔还有联动,编辑们不说全认识,但总是有熟人的,折腾了一天好不容易拿到了各家这两年的销售数据。

  下班时间到了,老同志们厚着脸皮都跑了,把这项光荣的任务交到了佟钟贵手里,大家都走了他还在加班。

  花了半个小时,佟钟贵终于整理好了国内这几大主流文学刊物近三年的销售数据,对比之后他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这……”

第525章 海内存知己

  翌日一早,同事们刚上班,就围住了佟钟贵的办公桌议论纷纷。

  好不容易等到林为民来上班,大家赶紧把他拉了过来。

  “林为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大家指着佟钟贵好不容易整理出来的对比数据,问林为民。

  林为民对数据对比的结果并不意外,淡然道:“你们不是都看到了吗?就这么回事!”

  见他似乎早有预料,同事们也不奇怪,昨天就是林为民让大家做数据对比,大家奇怪的是林为民的反应。

  “你就不着急?”柳荫问道。

  “急有什么用?”

  林为民坐了下来,“大家都坐。”

  众人见林为民似乎有话要说,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林为民拿起佟钟贵桌上的那份统计,几张纸上统计了《当代》《人民文学》《钟山》《十月》等六家国内主流文学杂志近三年的销量。

  稍加观察,就能看出一个现象。

  前两年,各家刊物的销量都非常稳定,有些刊物还稳中有升。

  但从今年开始,各家刊物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跌幅也不算大,大体在3%~5%之间。

  如果单看跌幅的话,似乎并不算什么大事。

  可统计的数据不会骗人,销量下降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是某一本小说的销量在跌,而是所有刊物的销量都在跌。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众人心里很清楚。

  可大家还是不死心的望向林为民,寄希望于从他嘴里说出一些令人振奋的话。

  “小佟做的这份统计大家都看到了,数据摆在这里,我不说大家也能想明白。

  没错!国内的文学刊物销量正在下滑,一家刊物的数据可能不代表什么,但这么多家刊物的数据放到一起,代表的就是一种趋势,我们的文学期刊市场正在萎缩!”

  林为民的口中说出了与众人期望相反的话,众人嘴唇紧闭,眼神复杂。

  “根据我的观察,不只是我们的期刊市场,包括整个出版行业,在未来几年时间内恐怕都会进入到下行阶段,销量不断的萎缩。”

  “不至于吧?”贺启智有些怀疑。

  林为民不紧不慢道:“你回想一下,时间不用长,就三年前,你身边那些整天买杂志、买书看的人,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这个习惯的?”

  贺启智蹙起了眉头,其他人也纷纷回忆起来。

  众人仔细想来,以前大家还没察觉出来,今天被林为民一提醒,这两年看书的人好像确实在变少。

  国内的经济在不断发展,日新月异,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们闲适舒缓的步调被不断的打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屈从经济变化,逐渐从改开前期注重精神生活的阶段过渡到注重物质生活的阶段。

  文学带给中国人的精神满足正在不断的削弱,人们开始朝现实转向,不光是普通百姓,连文学圈的人也一样。

  前两年韩少公带领着一群文学圈的人进军海南便是这种趋势的证明,只不过这些人尚且没有经历过经济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快速跃迁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的毒打,还保持着内心的几分理想和浪漫。

  用不了几年时间,这群人就会乖乖的在现实面前低头。

  “除了经济发展让大众越来越重视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生活这件事。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盗版,我想大家也知道,这几年盗版发展的越来越猖獗。

  我们做刊物还好一点,图书出版这几年深受盗版之害,销量正在不断萎缩当中。

  种种因素汇聚在一起,正在预示着我们的出版市场很有可能在九十年代开始走向下坡路。”

  林为民语调平静的诉说对未来的悲观预测,众人听的面色沉重,心有戚戚。

  “为民,你确定以后真会这样吗?”贺启智问道。

  林为民笑了笑,“这我哪敢保证?只是我个人的预测,不过大趋势不会改变,大家可以等到明年再看看。”

  林为民的意思很明白,市场萎缩是大趋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萎缩只会愈发的明显,只需要再多观察一段时间,一切自然一目了然。

  大早上刚上班,大家本来心情好好的,可听完林为民这一番悲观的预言,完全提不起精神来工作,心中充满了感伤。

  “为民,我看你怎么一点都不愁?”姚淑芝不禁问道。

  “有什么好愁的?销量不好,又不是我们一家的事,要跌大家一起跌。这是大环境的原因,非战之罪。

  再说了,这种变化又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要与这种形势做斗争。

  我不着急,并不代表不去想办法应对这种变化。”

  林为民说到这里,佟钟贵突然说道:“林老师,您这么着急让《尘埃落定》上市,难道……”

  “差不多吧。现在刊物的销量已经有下跌的趋势,我们肯定要做出点应对措施。

  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在刊物本身质量上想办法。

  在我的设想里,未来的几年时间当中,我们应该至少保证我们刊物每个季度都应该推出一两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每一年时间推出一两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贺启智说道:“为民,你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作品的质量跟其发表后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

  林为民颔首,回应道:“这一点你说的没有错。但并不是没有关系,对吧?央视每天播的广告大家都应该看过吧?

  眼球经济的效应在九十年代将会越来越大,我们说影响力也好、知名度也好,说白了就是在大众眼中的名气和存在感。《当代》的知名度当然够了,可我们必须加强我们的存在感。

  只有我们不断的强调我们的存在,老读者才不会忘了我们,新读者才会认识我们。”

  姚淑芝紧锁着眉头,说道:“越说越复杂,我怎么感觉你都把几年以后我们要干的活都安排好了?”

  众人嘴角流露出几分笑意,办公室内的气氛难得轻松了起来。

  “别说的我跟阴谋家一样!我心里有点想法不假,但那也是为了应付市场的变化。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万历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