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346章

作者:坐望敬亭

  北京电视制片厂从北京电视台分出来,在这里租了几间平房。

  晚上没事,冯晓刚和郑小龙这俩大龄单身男青年也不回家,吃完饭,在单位侃大山等着《便衣警察》播出,他们想看看电视剧的播放效果。

  冯晓刚窝在椅子上,嗑着瓜子,眼睛盯着电视,有些遗憾的说道:“我们这部电视剧跟在《风声》后面可太吃亏了!”

  郑小龙手里同样抓着一把瓜子,神态放松。

  “这个可没办法,谁让厂里当时慢了一步呢。”他看着电视上的画面,感叹道:“当时我要是早去两天,《风声》就是我们拍了。”

  感叹完,他又说道:“其实我们这部电视剧已经拍的很好了,有些东西是天生的底子。

  《风声》是林老师的原著,任豪导演也是林老师的老熟人,之前的《潜伏》、《悬崖》都拍的不错,这次更上一层楼。

  我们这还是第一次尝试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能有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很好了。”

  冯晓刚将一堆瓜子皮扔进桌上的烟灰缸里,“这倒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去《女医传》剧组看过的原因,总感觉我们的电视剧差点意思。”

  “我也是差不多的感觉,我们的制作水平还是有点低了。”

  “真想试试拍《女医传》那种大制作是什么感觉啊!”冯晓刚满脸畅想的神色。

  郑小龙调侃道:“那你去求林老师帮帮忙,把你塞进剧组体验体验。”

  “我就是随口说说!”

  冯晓刚意识到自己说错话,连忙改口。

  他才刚进燕制,饭碗还没捧稳呢,可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下一部电视剧我们真拍《凯旋在子夜》啊?”冯晓刚问道。

  “嗯,基本定了。”郑小龙点头道。

  冯晓刚有点犯愁道:“真拍啊?那可就得跑深山老林了!”

  郑小龙苦笑道:“没办法,好剧本太少了。你要是能把林老师的小说给弄来,我跟领导建议,让你当导演。”

  北京电视制片厂说起来挺好听,是国内第一家电视剧专业制作单位,但只有单位里的人才知道,大家伙的日子过的有多苦。

  这年头好人谁拍电视剧啊!

  看看单位的条件就知道了,连办公地点都是租的,全单位只有30个人,一架摄像机,都不能说是条件简陋了。

  什么燕影厂、沪影厂、西影厂、长影厂,职工动辄上千号人,一年的制片量少说也十部、八部电影,燕制跟这帮大哥一比,跟要饭的差不多。

  光是一个剧本,就把燕制给难为的死死的。

  现在那些个作家,一听是要改编成电影,屁颠儿屁颠儿的送上门去。

  可一听说是改编成电视剧,一个个都拿上乔儿了,“我这小说的风格,不太适合电视剧。”

  这话听着多他么气人,你一个长篇小说,改成电视剧不合适,改成电影就合适了?

  郑小龙每每想到自己去求剧本碰上的那些糟心事,就郁闷的想吐血。

  冯晓刚一口吐掉嘴里的瓜子皮,“he~tui!我这辈子,高低得拍一回林老师的小说!要不然我死不瞑目!”

第373章 电话刺客

  《便衣警察》的播出效果确实要比《风声》差了一些,但这是非战之罪,完全是因为对比的对象太过出众。

  实际上,这部电视剧在播出之后所无论是媒体评价还是观众口碑都很不错,海晏特地请林为民吃了顿饭表示感谢。

  看到了电视剧播放后的效果,海晏才知道自己执笔写的那些内容有多差,经由林老师改了的效果又有多好。

  伴随着《便衣警察》的播放进入尾声,1986年的春节也到了。

  大年二十八这天,林为民把陶慧敏送上了回老家的火车。

  《女医传》剧组今天才放假,假期十天时间,已经是剧组能挤出来的极限。毕竟剧组里有很多香江的工作人员,一来一回最快也得两三天时间,假期不能太少。

  送走了陶慧敏,林为民去了一趟中国科学院。

  永璂贝勒府的手续花了三个月时间终于算是办下来了,从今天开始,名义上来说这座贝勒府已经属于林为民。

  办妥了手续,邓主任带着林为民又到贝勒府实地看了一趟,然后又去了一趟科学院在花园东路的一块用于建设职工宿舍的空地。

  “我们争取明年这一年把宿舍建好,后年年初给您把院子腾出来。”邓主任道。

  林为民点了点头,买永璂贝勒府这样的府邸麻烦就在这,腾退那些职工宿舍没有一两年时间根本不可能。

  可谁让这玩意是稀缺资源呢,一年时间也不算太长,等得起。

  忙了一天,翌日到国文社上班,懒洋洋的氛围中又透着几分喜庆。

  同事们插科打诨,无心审稿,都等着放假呢!

  傍晚下班,林为民挨家送年货。

  忙到晚上,回到家中,习惯了陶慧敏每天晚上在家里等他,冷不丁人不在,还真有点不适应。

  三十这天,林为民是在油漆作胡同韩壮壮家度过的。

  过完了年,还没等人们缓过神来呢,又得上班了。

  刚开年,林为民工作尚未进入状态,林为民先接到了一份国际邮件。

  还是阿瑟·米勒寄来的,去年四季度的票房演出分成上个月结算,林为民再次收入四十余万美元进账。

  除了演出分成的事,阿瑟·米勒又提到了林为民其他作品的改编。

  如今《触不可及》已经在百老汇上演一年多的时间,受到了百老汇话剧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充分证明了林为民作品适应美国文化的能力。

  阿瑟·米勒靠着《触不可及》赚的盆满钵满,自然希望将更多林为民的作品带到百老汇的舞台上。

  林为民对于《触不可及》在百老汇所取得的成绩同样意外。

  一年时间,《触不可及》已经为他带来了一百多万美元的收入,如果其他的作品也能够进入百老汇,哪怕没那么成功,只要能在百老汇站稳脚跟,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林为民决定给阿瑟·米勒打个越洋电话。

  这年头,打外省市的长途电话都不方便,何况是打越洋电话呢?

  大家都得到西单的电报大楼或者大的邮电局去打才行,而且线路非常繁忙,经常堵塞。

  很多时候,去电报大楼打个长途电话都得带着午饭去才行,没办法,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中间要呼叫,还要等待,经常是一个人折腾半个多小时。

  林为民可不打算去电报大楼,一般的邮局等的时间也长。

  他跑到了北京饭店,这里有一家邮局,地方不大,小小的邮局里塞了三个单人国际电话亭。

  基本供老外专用,顶多等一个小时就能打上电话,比去电报大楼可强多了。

  林为民到这里的时候,三个单人电话亭都被人占着,打电话的全是老外。

  林为民先把要拨打的电话号码告诉邮局工作人员,然后用外汇券支付了押金,打完了电话多退少补。

  再然后是填写一系列的文件,说明他打电话的原因。

  把文件填好之后,林为民便坐到柜台远端的一张塑料椅上,进入漫长的等待,等待工作人员接通外线电话。

  耳边不时的传来别人打电话的声音,远隔重洋打电话,有的人情绪激动,很容易大呼小叫。

  等了约莫半个多钟头,林为民等的哈欠连天,才终于被一声急促的尖叫声惊醒,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来到2号电话亭。

  越洋电话的通话质量很差,比林为民接听香江的来电时还要差,让人下意识的就要提高音量。

  三个电话亭紧密相连,大家比着赛“喊话”。

  林为民跟阿瑟·米勒在电话中艰难的交流着,他熬走了两拨人,足足打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中间工作人员好心来提醒了两次,林为民并未理会。

  工作人员来提醒林为民,自然不是因为他打电话声音大,这年头电话通话质量差,大家打电话声音大很正常。

  工作人员提醒的是通话时长,如今国内打越洋电话价格不菲。北京饭店这里的邮局收费是12块每分钟,而且只收外汇券,一般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够打两三分钟的电话。

  以至于在林为民挂断了电话之后,工作人员看向他的眼神透着一股怪异和警惕,生怕他撂下电话就跑。

  这也就是林为民刚才放了一百块外汇券的押金,要不然工作人员都不见得会让他把电话打完。

  “同志,你还需要交224块。”

  工作人员这句话说完,林为民尚未说话,一旁刚填完文件的国人小伙子猛地抬起头,看了看电话亭,又看了看林为民,嘴唇嗫嚅。

  等林为民掏钱将电话费付了之后,工作人员松了口气,目送他离开邮局。

  等在一旁的小伙子,递上文件,然后低声问工作人员:“他打了多长时间啊?”

  “半个多小时!花了三百多块钱外汇券!”

  工作人员也极少见到林为民这种壕气的人,语气中带着几分八卦。

  小伙子扭头看向林为民的背影。

  打了个电话花三百多块外汇券,这得是多要命的事啊?

  事肯定不要命,但是要钱。

  三百多块钱,属实是“电话刺客”了。

  三百多块外汇券对林为民来说九牛一毛,但打国际长途这种经历实在是让人感觉痛苦。

  林为民莫名的想到了网上的短视频段子,那种所有生活琐事都要打报告、到经过政府部门审批的段子,艺术果然是源于生活啊!

  跟阿瑟·米勒的电话打的断断续续,但好歹事情是说清楚了。

  《触不可及》经过这一年多在百老汇的演出,已经在美国的话剧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去年夏天获得的托尼奖。

  尽管当时只是获得了演员奖,对于林为民这个编剧和阿瑟·米勒这个投资人兼制作人的加成没有那么大,但是对于演员和话剧本身的加成效果还是很高的。

  名声不断的发酵,美国的不少演出公司都在联系阿瑟·米勒,希望可以确定《触不可及》的巡演计划,阿瑟·米勒也有意开启《触不可及》的巡演。

  相比于驻场,百老汇的制作人们没有不喜欢巡演的。

  因为巡演不仅是一部大卖话剧的标志,更是比固定演出赚钱赚的疯狂的多。

  固定演出时,门票固定售价,制作方很少敢加价。

  涨价容易降价难,万一涨太多没人来,自己再降价反而让人觉得这部剧有问题。

  所以,制作方通常只能通过黄牛的方式暗戳戳的赚加价的门票钱。

  巡演定的票价普遍比固定演出要贵不少,而且操纵起票价来也更容易,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割韭菜。

  未来《触不可及》的巡演计划一旦开启,林为民必然又会进账一大笔收入。

上一篇:大秦嫡公子

下一篇:万历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