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38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这种话,也就是自身在富贵荣华中的人才能说出来,说这种话给人的感觉总不像是真心实意的,却像是一种无病呻吟似的调侃。

物质上生活的富足和精神上生活的快乐,这另种境界并不是相对的。

富人说的不快乐,和穷人的不快乐完全不是一码事,而穷人认为的富人的不快乐,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事实是富人要考虑的事情确实要多一些,但要把这些烦恼全部定性为不快乐,是偏离了基本的快乐的定义的。

只能说穷人很难去理解富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而穷人自身的快乐,也更多的停留在心态上。

至于这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也要分什么人和什么情况,赵佶这么说就很可笑了,生在帝王家,如果你自身对权力没有什么野心,肯安心做一个逍遥王爷的话,那么你哪里来的不快乐?

人的幸福却是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而且物质在下,精神在上。没有物质满足的基础,何谈精神的满足?

别人享受美食美酒,你一个人吃糠咽菜,你还要说你精神上是快乐的,这是何苦呢?

欲、望本身就是原罪,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人性的现实,没必要觉得可耻,更不用刻意去逃避。

杨怀仁到不想去毁掉赵佶对人生的幻想,他无法理解这种人生的差距,也不能怪他。

好的一面是赵佶貌似渐渐释怀了,他能认识到他自己烦恼和快乐的区别,就说明他想到了眼下的生活状态,而且是乐在其中的。

将来当事情定了下来,他也便渐渐失去了对权力的渴望,到那时候,他也可以追求他最内心深处最让他快乐的事情了。

杨怀仁想了一下,还是引导式的提起了一件事,“听说你的书法得到了许多大家的认可?”

提起这件事,赵佶竟有些骄傲,“这件事可不是小弟我自吹自擂,我自创的瘦金体,确实有种独树一格的韵味,被别人认可,似乎也是正常的吧。

说起来这种新的字体,还要多谢哥哥,或许这件事哥哥已经忘了,但小弟却记得很清楚。

当年我们俩从宫中出来一起乘车去随园,一路上哥哥和我闲聊了许多。

当时的哥哥也许只是无意间说了几句话,却对我对书法的追求道路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小弟的书法造诣,还要多谢哥哥当年的提点呢。”

杨怀仁自然记得此时,当时他也是刻意对赵佶说了那些话的,只是现在,他不好承认,于是装作回忆当年的情景,却实在想不起来了的样子。

他哂然一笑,“哥哥真记不起当年说了什么话了,不过既然能对你有益,那也算哥哥当年没有白说。”

这话说的有点厚脸皮,不过赵佶听了却很开心。

话题很快从争权夺利的烦扰转移到了书法和绘画艺术上,说起这些来,赵佶忽然间变得兴高采烈,也有点喋喋不休。

杨怀仁觉得,他已经找到了属于他的快乐,这就很好。

二人一直喝到半夜,赵佶已经喝醉了,嘴里依旧嘟哝着他最爱的书法和绘画,鼻子上都冒着酒泡泡,样子十分搞笑的睡了过去。

杨怀仁唤了赵佶的仆从进来把他扶上了车驾,然后派人送他们去别院。

风依旧很猛烈,凉意和沙尘让杨怀仁从酒醉中清醒过来,望着赵佶的车驾向黑暗的远处驶去,然后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杨怀仁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他觉得,或许这一顿酒之后,这世上便少了一位昏君,然后多了一个艺术造诣和成就都颇高的艺术家。

这对所有人来说,也许都是一件好事。

第1787章 懂事的大壮(上)

立冬的这天,天灰蒙蒙的,一场冷雨眼看就要来临。

不知是不是受到了天色的压抑,整个城市都显得格外平静,杨怀仁的心情却有些紧张,除了平静的东京城私下里暗流涌动之外,武德军除水军外剩余将士陪同杨府家眷抵达了京城。

安排大军驻扎的事情交给黑牛哥哥去办,杨怀仁向母亲说明了情况,便要带大壮进宫面圣。

尽管早就得到了儿子的快马传书,可事到眼前,杨母却还是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大壮不是她的亲生孙子,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不单单是依靠血缘关系来建立的。

朝夕相处了七年多快八年的时间,祖孙俩之间的感情联系,也早已经超过了简单的血缘关系。

在杨母心中,大壮就是她的孙子,而且是几个孙子里最乖的一个,可现在忽然要让孩子知道真相,回到他的亲生父母身边了,她又觉得不舍了。

当然还有铁香玉,平素很坚强的一个女人,却整个人已经哭成了泪人儿。

对她来说,大壮和大牛都是一样的,两个孩子从小被她抱着开始渐渐养大,她已经全然忘了大壮不是她的亲生骨肉。

当然还有其他人。

和睦一家人忽然要少了一个,放在谁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

可她们也知道,大壮的身份特殊,并不是她们想留下就能留下的,孩子也有权力知道他的亲生父母是谁,也应该让他回到亲生爹娘身边生活。

感性和理智发生了碰撞,瞬时间便火光四射。

大人或许还是能强忍心中不舍把理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可孩子们便做不到了。

大官不知如何知道父亲要把二弟送走,忽然丢掉了当大哥的面子,转眼间哭得不可自抑,抱着杨怀仁恳求不要把弟弟送走。

大牛甚至哭喊着说要走就让他走,不要把哥哥送走,几个女娃娃更是哭得死去活来,几只小手死死抓着大壮的衣衫,说什么都不肯让他离开。

倒是大壮自己,望着父亲的眼睛,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杨怀仁知道大壮是几个孩子里最斯文,也是最明事理的,甚至比起他的大哥来,还显得沉稳了许多。

孩子的天性,有基因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壮便是如此。

他身上流淌着高贵的皇族血液,却成长在杨家这种自由的环境之中,大壮没有兄弟们那种强健的体魄,却在读书和明理上,有更高的天分。

他马上就要八岁了,但说起来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有些事,本来是不应该让他来承担的。

可眼下的局面,杨怀仁也没有别的选择,只是有些话,他忽然不知道该如何跟这个喊了自己七年多父亲的孩子说。

杨怀仁同样是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大壮在他心里,也一样是他的孩子,他甚至有点后悔,让事情走到了这一步。

他之前还在和赵佶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才没过多久,立即在他身上应验了。

当他在赵煦面前时,他想到的自然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还有他天下归一的大梦想,为了这个,他是觉得牺牲个人利益,那都是应该的。

可事情真到了眼前,他却踟蹰了,脑海里又开始重新分辨当初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

可想来想去,还是没有答案,国和家,原本是相似的概念,并不存在矛盾的。

但当现实走到你正对面,要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却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做出最好的选择了。

这确实是人生中很难做出的选择,甚至不能用大义和私情来描述,父子之间的情感,纯粹的容不下一粒沙子。

杨怀仁这个当爹的人,也同样理解其他父母的心情,特别是赵煦和孟皇后,赵煦或许只是因为他尚有龙种在世,可以继承他的皇位而感到欣慰。

孟皇后便截然相反了,她的确希望她的儿子能继承大统,但内心里,确实希望孩子能得到平安快乐的人生的。

她的内心里应该有和杨怀仁一样的纠结,她可以不在乎自己曾经受过的冤屈,也可以继续青灯古佛一辈子安安静静渡过残生。

可是孩子呢?孩子是怎么想的?做父母的也不能粗暴的替孩子做出人生的选择。

杨怀仁想到这里,忽然笑得有点苦涩,尽管大壮还小,但他却忘记了,有些事,是不是该先问过他的意见呢?

房间里只剩下杨怀仁和大壮,杨怀仁道,“大壮,有些事,爹爹觉得是时候让你知道了。”

大壮很自然的点点头,仍然稚嫩的声音问道,“父亲说的是孩儿的身世吗?”

杨怀仁竟被问住了,这件事在家里从来没有被提及过,整个杨家从主人到仆子丫鬟,也从来没有人敢冒犯杨怀仁去闲谈这件事。

那大壮又是如何知道的?

是谁不小心说漏了嘴,还是他自己察觉到了什么?

杨怀仁心中苦笑,也许大壮从最近发生的事情里,已经推断出了一些事,只不过他还不能完全想清楚罢了。

杨怀仁看着面前还不到八岁的儿子,脸蛋儿还是那么稚嫩,眉眼之间表露出来的,还是一个孩子的那种无忧无虑。

一想到将来他成了大宋的皇帝,杨怀仁忍不住想,难道是他的决定是错的?

就这么剥夺了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甚至是他一生的轻松和快乐,连他自己都觉得当皇帝是个苦差事,他都不愿意去做,却为何要把一个年幼的孩子推出来?

他这个当爹的,那可真是太不称职了。

大壮也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看到父亲纠结和难过的神色,他竟走过来伸出两只小手来按在了杨怀仁的两边太阳穴上。

“父亲操劳了,儿子给您按一按,会舒服好多的。”

杨怀仁不禁莞尔,然后低头把脑袋向前凑了凑,让大壮能够得着。

大壮替父亲按摩的手法似乎很熟练,应该是平时就替奶奶和母亲揉按过。

杨怀仁自然也是非常舒服,有那么一秒钟里,他也觉得似乎时间的烦恼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这一刻他内心里忽然感觉很暖,然后很热,好似心中生出了一个太阳一般。

第1788章 懂事的大壮(下)

感受着大壮两只小手的力量,杨怀仁的内心也忽然间融化了。

不自觉地,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可想说的话没有说出口,他只是猛地把儿子抱紧了怀里,说了句,“好孩子,好孩子……”

反倒是大壮反过来安慰父亲道,“父亲不必难过,孩儿都懂的……”

杨怀仁明白这是大壮故意在安慰他,连他都无法面对的事情,一个不到八岁的孩子,又如何真正去理解其中的内涵呢?

可事到如今,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苏公公已经带人在外等候多时,杨怀仁也只能理清思绪,把真相委婉地说出来。

他指望大壮在这样的年纪能全都明白为什么发生这种事,也不指望他能理解自己,还有他的亲生母亲孟皇后。

只是把他应该知道的说出来,他要作何选择,全凭自己。

杨怀仁把大壮是如何出生,到如何来的杨家成了他的儿子,如今大宋和官家面临什么样的局面,一股脑儿说了出来。

事情有些复杂,时间有点紧迫,杨怀仁没办法一一给他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详细的来龙去脉,只能按照时间线,把事实叙述出来。

大壮很安静,还不时地点点头算是对父亲的回应,可他的表情却很淡定,没有一丝难过或者惊讶。

这让杨怀仁很是诧异,对一个不到八岁的孩子来说,能有这样镇定的心性,的确是太难得了。

他甚至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比起他的父亲赵煦和其他几位皇叔来说,大壮都有一种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个人魅力。

他很沉稳,沉稳得犹如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换了别人听了曲折离奇的身世,应该是恍恍然不知所从,甚至惊恐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可大壮就是那么淡定,他听得很认真,应该是理解了事情的大致经过,可就是没有任何吃惊的感觉。

杨怀仁忽然有一种感觉,这样的人当皇帝,才是天下明主的最优人选。

从大壮身上,他的确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比如天然的来自孟皇后的血脉,让他身上有有孟皇后那种镇定和仁慈。

在杨家长大,让他从杨怀仁身上学会了变通和坚毅的性格,从母亲铁香玉身上,也学到了勇敢和坚强。

当这些优点共同汇聚到一个孩子身上的时候,那么大壮现在表现出来的淡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