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37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刨除手上真实权力不提,虽说杨怀仁如今地位颇高,可跟赵佶这种当今圣上的亲弟弟相比,还是低了不少的。

他们二人能大大咧咧的称兄道弟,也是因为之前两人之间关系紧密,相处融洽,所以不计较个人地位。

以前赵佶还小的时候,便经常跑到杨家庄子里留宿,理由自然是多种多样,可真是目的便是为了蹭饭的。

那时候赵佶还小,杨怀仁也不在乎这些,何况一个孩子喜欢他的手艺喜欢到那种境地,对他这个厨子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在杨怀仁眼里,赵佶也不仅仅是个王爷或者生意伙伴,相处的时间久了,自然把他当做一个弟弟来看待。

可这种事,感觉上怎么样都没问题,可在赵佶来说,他的身份是皇族血裔,这个身份可是崇高而特殊的。

他对一个外姓人,假若只是当个哥哥来看待,这还没问题,可从他嘴里说出来“我自然是哥哥的亲弟弟”这种话,那意味就不同了。

杨怀仁心情也很复杂,如果是天霸弟弟他们这么说,杨怀仁自然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他们相处的自然跟亲兄弟一般不分彼此,这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赵佶如此严肃认真地说这种话,杨怀仁忽然感觉浑身有点不自在。

他确实为难。

如果他应下了这句话,似乎也太高抬了自己了,甚至有可能被别人误解成一种狂妄自大,和赵佶的亲哥哥赵煦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了。

这种事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果被有心人利用了,把话传到了赵煦那里,到时候杨怀仁就是黄泥巴扔裤裆,没有臭味也说不清楚了。

但如果他刻意反对这句话,似乎又伤害了赵佶的情感。

杨怀仁并不觉得赵佶这是在害他或者故意套话,因为他们在杨怀仁的地方,也绝没有人会乱传话,即便是赵佶出去乱说,他一个人没有旁证的情况下,也很难说服别人。

杨怀仁是清醒的,他没有说别的,而是给了赵佶一个肯定的眼神,把手上的酒杯举了举,表示一切尽在不言中。

眼神有时候也确实比语言好使,赵佶似乎也猜透了杨怀仁此刻的心境,诚恳的笑着满饮了一杯。

两个人如此坦然,倒是把心中的隔阂完全放开了。

几样小菜,也并不是多么精致,无非是些茴香豆、卤制的肉干和豆腐等等。

这些平时就是将士们调剂口味的小菜,并不算特殊,不过味道还是不错的,比起随园里特制的卤味,也不逞多让。

二人说着往事,也不是品评着美食,杨怀仁也讲了许多关于美食的典故,就这样,不知不觉之间,二人觥筹交错,很快便各饮了一斤多的随园春美酒。

大营里若不是有特殊的喜事,平时是本不该饮酒的,杨怀仁也是见赵佶来访,才破了例。

随园春酒经过了许多年的变化,在酿制和蒸馏的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坛四十五六度的浓香型,也是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高档美酒。

一般成年的男子,一斤下去也必然有感觉了,也许不至于说醉得不省人事,但那种云山雾罩飘飘然的感觉,是非常舒服畅快的。

杨怀仁和赵佶都有了些酒意,谈话也变得更加自在。

二人也从正襟危坐,变成了各自斜倚着一个软枕,侧着身子对饮。

赵佶晃动着手中的青天瓷酒杯,似是若有所思,他眼神迷离着,忽然开口淡淡道,“哥哥,当年孟皇后诞下皇子,并送到哥哥手上抚养之事,可是真的?”

杨怀仁心中一惊,这才明白赵佶真实的来意。

之前他不肯说,或许是他身边的人交代过他,这种事不能问,问了就是说明你有别的心思。

可赵佶还是忍不住,关城门之前出城来到龙武卫大营拜访杨怀仁。

见到杨怀仁的那一刻,他又问出口了,这才装作一副单纯来看望兄长的样子,也刻意回避了这个话题。

眼下酒过三巡,自然轻松的状态之下,他这才把心中最大的疑问给说了出来,也许这就是酒后吐真言吧。

杨怀仁很快平静下来,想到有些事其实也不必对赵佶隐瞒了,早晚他都要知道,不如现在给他一个痛快的答复,看看他是如何的反应。

杨怀仁笑了笑,把手上美酒一饮而尽,这才转头望着赵佶道,“嗯,是真的。”

第1785章 酒后吐真言(中)

赵佶的表情冷住了,这一刻,他感觉时间都停止了一般,曾经他幻想里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画面,全都变得模糊了起来。

他哭了。

眼泪默默的从他的双眼中缓缓流淌下来,划过面颊,还没有滑落过嘴角,便被酒后滚烫的脸蒸发得没了痕迹。

接着他忽然笑了,那种微微的淡然的笑,闭上眼睛止住了眼泪,又干了一杯。

赵佶这样的反应竟让杨怀仁有点措手不及,连安慰的话,也不知该如何组织了。

赵佶酒后的这些反应,应该是真情流露了。

一开始发愣,或许是出于一种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的心态,毕竟作为生在皇帝家的孩子,有谁敢说就从来没想过自己也有机会坐上龙椅,成为九五之尊呢?

而后来的哭,应该是绝望了,赵佶对杨怀仁的了解,或许不必别人更多,却相对比较深刻。

杨怀仁回京来发生在他身上所有的事情,从在赵煦面前大闹到如今打了赵佖的心腹,不明就里的外人或许以为他是站在赵佶一边的。

可赵佶是知道皇子的存在的,所有的一切都表明杨怀仁实际上至拥护年幼的皇子继位的。

既然如此,那赵佶也就不觉得自己有任何的机会成为皇帝了,以杨怀仁的性格,他决不允许任何威胁皇子安全的人存在。

今天只是针对了赵佖,但将来如果他或者赵似也表现出对皇位的渴求,那杨怀仁也一定不会放过他们。

以杨怀仁本身的才智和手上的数万人马,恐怕一个小小的王爷,根本不会被他当做一回事。

所以赵佶感到了绝望,但绝望的情绪似乎并没有占据他整个内心,他很快便想通了。

既然赵煦还有皇子在,那么他原本的所有想法,都显得非常可笑了。

赵佶虽然酒醉,却也能清醒的意识到皇位对他来说已然是遥不可及了,所他能很快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然后自嘲式的一笑了之。

杨怀仁没有说话,而是也冲着赵佶举了举酒杯,然后一饮而尽。

赵佶叹了一口气,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哥哥,有些话,小弟一辈子也不会和别人所半个字,可在哥哥这里,小弟是可以毫无顾虑的说出来的。”

杨怀仁意识到,赵佶这大概是要发发牢骚了,把心中一些郁闷或者烦恼说给他听。

既然在别人面前他不好说出来,那这些话应该是包含了他心中的秘密了,而他又愿意跟杨怀仁说,那就是对杨怀仁当做最信任和知心的兄弟了。

赵佶理清了自己的思绪,缓缓道,“在不知道皇兄还有龙种在世之前,小弟还真是想过,如果有一天我坐上了龙椅,成为一国之君,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那种感觉,一定是很爽的吧?”

杨怀仁默默听着,也用眼神回应着赵佶,可这个问句,杨怀仁也搞不清是赵佶在提问还是在自问。

赵佶并不介意杨怀仁没有接话,而是自顾地说着,“这个问题我问的有点蠢,既然当了天下之主,那感觉是肯定很爽的。

如果真是这样,到时候我也一定会给哥哥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哥哥在旁人眼里是什么样的我不清楚,可在我心里,哥哥的才华是绝对超过了如今朝堂上的那些老相公们的。

这么说倒不是说他们庸庸碌碌,而是我觉得,他们很多时候考虑的事情,都太固执了。

别的不说,就说这许多年来朝中的党争,就是阻碍他们最大的绊脚石,这种事我能看见,皇兄也能看见,所有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都能看见。

可他们却还是喜欢斗个没完,哥哥觉得是为什么?”

杨怀仁还是不好作答,只得苦笑着摇头。

赵佶狡黠一笑,“其实很简单,党争是必然出现的,这一点从太祖皇帝立碑确立了文人的地位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文人和武人不同,武人的思想比较简单,也相对更加直接,但文人就不同了,当社会环境给了文人很大的自由空间,自然会有多种多样的思想产生。

说好听的,这应该叫百花齐放,好处也是有不少的,大宋立国已有一百四十年了,这一百多年里,文化和工商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这是之前的历朝历代所不能相比的。

但正因为文化发展太快了,不同的思想影响着读书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使节的认知体系。

不同的思想也就避免不了摩擦和碰撞了,如果这种碰撞是良性的,大家通过不断的争论去寻求真理,那么现在的局面或许就不是这样了。

可惜了,思想的碰撞掺杂了太多现实的东西,比如权力,比如财富等等各种利益,当思想的碰撞逐渐被染污成利益的碰撞之时,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这让大宋成了朝堂内斗最严重的朝代,这种内耗也逐渐把整个国家的能量消耗得惨不忍睹了。

百姓觉得当官的只顾着内斗了,便渐渐失去了对皇帝和朝廷的认可,思想的开放让百姓也崇尚自由,百姓又是尊重读书人的,于是便学了他们好斗的习性。

看看大宋的社会现状,走到哪里,哪里都在斗,斗茶斗酒的,斗蹴鞠斗角抵的,有钱人斗富,没钱的人斗狠,所有的人都在斗,却忘记了他们争斗时消耗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

对于赵佶的观点,杨怀仁感觉很惊讶,他以前从来没想到赵佶还有这么聪慧的一面,可他又说的不够全面。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他的理解里,是有的,可惜还不足以解释成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过即便如此,杨怀仁也觉得赵佶能有这样的想法,已经比很多人强了,甚至比赵煦要强出不少。

赵煦若果有赵佶这种洞察力,或许他也至于走到现在这一步,可惜他们生在皇帝家的身份,也有他们固有的思想局限性,这并不奇怪。

但杨怀仁还是不觉得赵佶如果继位为帝,会是一位明君,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过一次了。

第1786章 酒后吐真言(下)

赵佶说了些值得人深思的话,却不能改变杨怀仁对他的看法。

杨怀仁确实觉得赵佶是这一代皇族之中最聪明的人了,只可惜他们都有一个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没有定力。

赵煦上位之初,同样是立志要励精图治的,后来还不是变了?

赵佶这一点并不会比他兄长做的好,原本的历史里赵佶继位之后也不是没有想着做一位明君,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胸中的志向都被他抛之脑后了。

他们兄弟不约而同的都沉迷于女色或者其他东西,然后让半个国家葬送在了外族手中。

所以杨怀仁也绝不会冒险,更不会把希望寄托在赵佶手上。

或许杨怀仁的反应也说明了他的态度,赵佶内心里是清晰的,他的酒后真言并没有打动杨怀仁。

他又是自嘲地一笑,接着道,“哥哥,我也不隐瞒,在皇兄的孩子出现之前,我也是想过有一天我能登上皇座的。

不过现在,我已经不那么想了,再回头看看皇兄一生的经历,作为一个兄长,他是个好人,看作为一个皇帝,他不算是个明君。

也正是人生的坎坷遭遇,让他对人生有些怨愤,当大权在握时,他把这种怨怒全部发作了出来。

他伤害了他最亲近的人,然后错信了奸佞小人,才让他走到了如今不可挽回的地步。

如此看来,当皇帝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好事。”

赵佶说到这里,杨怀仁倒是点点头表示了认可,“嗯,当皇帝太累了,得到了权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太多太多。

或许当皇帝的人一开始因为掌控权力的那种兴奋忽视了这一点,可许多年之后,当他们意识到他们失去的是他们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的时候,却已经晚了。”

杨怀仁一番话让赵佶回味良久,然后他才笑着点点头,“哥哥说的不错,生命无法承受之重,这句话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原来这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外人看到我们高高在上,享受荣华富贵,却从来不曾想过我们的烦恼。

有些时候我也忍不住在想,如果我不是生在帝王家,只是一个寻常的百姓之家的话,也许我没有现在的荣华富贵,可我一定是快乐的。

一想到不用考虑那么多事情,也不用去争权夺利,我浑身忽然间都觉得轻松了不少呢。”

杨怀仁斜眼瞅了赵佶一眼,有种想抽他一耳刮子的恶趣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