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14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而且按道理来说,最有本事的更不见得就是靠武力来解决问题的人,很多时候,哪怕是在战场之上,智慧往往显得比武力更加重要。

至于杨怀仁能说这种话,也说明了他是个明理之人,而绝不是小肚鸡肠毫无胸怀之辈,能这么平淡的面对一切,似乎更说明了这个人值得人敬佩。

再想想也便明白他的亲卫为何对他如此忠心耿耿了。

杨怀仁想法就简单多了,皇宫里的禁卫,在很多时候比城外琼林苑里的禁军显得更加重要。

皇宫里若是出了什么变故,他们才是主要的武装力量,虽然人数不多,却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

如果他们不能守规矩按制度办事,那才真让杨怀仁担心,现在看来,他们做的还不错,想来殿前司的禁卫,应该还控制在赵煦自己手里。

这让杨怀仁放心不少,但接下来他往宫里走,他身后的亲兵又被拦下来了,宫门袛侯向杨怀仁报告道,“末将禀大将军话,照规矩,苏公公领大将军一人进宫是可以的。

但大将军的随身亲卫,并非属于禁军序列,是绝对不能入宫的。”

亲卫笑道,“这位将军可能还不知道吧?陛下早已颁旨,武德军重归二十四卫禁军序列,某乃是龙武卫麾下禁军将士了。

你可别看我们现在穿的衣袍是地方厢军的服制,那也只是因为陛下急召大帅和武德军进京,事出突然,我们还没来得及更换服制罢了。”

宫门袛侯想了想,“那也不行,禁军有权进宫,可也不是说什么人都能进宫的,你们仍旧不属于殿前指挥使司的编制,没有陛下的特令,请赎在下还是不能让你们进宫!”

亲卫有点急了,“你的理由也忒多,吾等乃是大帅贴身护卫,大帅去哪儿,我们便跟到哪儿,否则大帅出了事,我们也没法交代。”

宫门袛侯觉得他这话说的太没道理,有点耍无赖了,厉色道,“规矩就是规矩,说不能让你们进,就绝对不能让你们进去!”

杨怀仁停下脚步,似是看热闹似的在看他们在宫门前争执,一旁的苏公公心中焦急,一开始还以为是杨怀仁的这二十几个亲卫久离京畿,早就忘了禁军里的规矩。

但后来亲卫说的话太无赖,苏公公也忽然意识到情况不对,杨怀仁的麾下将士以令行禁止着称,不可能不懂这些规矩的。

所以现在故意在宫门前跟宫门袛侯闹别扭,他们应该没有这样的胆量,似乎更像是杨怀仁在用这种方式在试探如今殿前司禁卫是个什么样子。

苏公公退到杨怀仁身边,急切道,“王爷,陛下还在等咱们呢,您看……”

杨怀仁从苏公公的眼神里也看出来他已经看明白怎么回事了,这才笑了笑道,“按军制,左卫将军可随身携带不超过二十名亲卫进宫,苏公公不信可以去查礼制。”

这话让苏公公和宫门袛侯吃了一惊,这才想到杨怀仁如今的身份是左卫大将军,出于对左卫大将军的优待,还真是有这么个特例的。

宫门袛侯这下尴尬了,这会儿工夫他已经连续得罪了两回杨怀仁,怕是他这宫门袛侯,也要做到头了。

杨怀仁笑道,“本帅也不诳你们,本帅的确可以带兵进宫,不过本帅的亲兵必须把武器留在宫外。”

第1734章 宫门袛侯(下)

杨怀仁话音刚落,亲兵中的二十人便立即解下随身携带的武器,所有人动作整齐划一,卸下来的武器也整齐的放在一旁,剩下几人留下来看管。

而那二十个人,早已经列队完毕了,领头的亲兵甚至对宫门袛侯说道,“吾等已经解除武器,请袛侯检查。”

宫门袛侯和他手下的禁卫光是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武器就感到吃惊了,随身的刀具只有一件,但更多的却是一些精巧的手弩,还有一些他们都看不懂是什么的武器。

再去看杨怀仁的二十个亲卫,除了身上衣甲,实在也没有能藏武器的地方了,根本就不用再检查。

宫门袛侯这会儿有种被人算计了的感觉,好在他这会儿也冷静下来,想一想杨怀仁吩咐他的贴身亲兵这么做,似乎并不是刻意再找他们麻烦。

更像是杨怀仁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试探他们,虽然看起来是他们得罪了杨怀仁了,但如果他猜想的不错,他不但没有得罪杨怀仁,反而因为尽职尽责,给杨怀仁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果然不出所料,杨怀仁回头向宫门袛侯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宫门袛侯心情忽然变得有点紧张,虽然说能在皇宫大内成为一名袛侯是非常光荣的事情,但他也明白,这种荣耀似乎也只是浮于表面。

对一个军人来说,能被层层选拔成为禁军,然后进入殿前指挥使司,在外人看来已经足够风光了,也足够他光宗耀祖。

但很可惜的是,大宋这些年忽然有了一支叫武德军的军队,进入这只军队,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不管你穿的多么华丽,站在多么高贵的地方,但说到底也只是一个看门的人而已,看门人那不是真正的军人,只有真正上阵杀敌,那才是真正的军人。

武德军在这一点上就和普通的军队,甚至包括禁军在内有很大的不同了。

禁军今年来也不是没有过战争经历,但当时参加过征西战争的老兵回想起来,给新兵们讲述的时候,才发现当年在西夏其实也没有打上几仗。

甚至很多参加过当年战争的人都回忆不起西夏人是什么样子了,只记得两军本来对峙着,忽然间西夏军队就忽然崩溃了。

西夏人自己和自己打了起来,宋军更像是去收拾残局享受胜利果实的。

这种缺乏真正作战经历的故事,似乎不太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就连想象出的画面,都好似失去了不少色彩一般,不那么完美。

可武德军就不同了,从在江南实打实的和山贼、路匪和海盗作战,到后来大军出动征伐交趾,那些传回来的故事可是真实而细致的,和禁军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连听故事的人,都觉得人家武德军的战争故事更加又参与感和画面感,甚至心里想着,这才是打仗,当敌人的血与肉飞溅得你满身满脸的时候,才能让男人血液里最火热的部分爆发出来。

然后杨怀仁的形象问题,就显得不是那么很特别了,至于他是猛将还是儒帅,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而且兵书上也有说过,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将才易得,可帅才却难得,杨怀仁大概就是那种难得的帅才吧。

所以用将才的样子去幻想一个帅才,本身就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的,帅才挥斥方遒,决胜千里,是不需要亲自上阵打仗的。

但他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却是将才无法比拟的,他一句话可以让敌人碎尸万段,一句话也能让自己人少牺牲不少。

宫门袛侯忽然间觉得杨怀仁的样子高大了许多,只是问话的语气中所蕴含的气场,都让他不得不低下头去。

他小心回答道,“末将有幸和大帅同姓,名叫杨晋贤。”

杨怀仁看着这个只有二十出头的年轻小将,很肯定的点了点头,“哦,杨晋贤,晋中之贤,这名字好。

对了,你是……代州人?”

杨怀仁想到的是世代守卫雁门关的代州杨氏,这个家族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的族支。

杨晋贤答道,“回禀大帅的话,末将正是代州杨氏,和杨令公的杨家,算一算祖上还是沾亲的。”

这种话虽然有点攀附将门的嫌疑,但杨怀仁却并不觉得话讨人厌,反而觉得因为一个大家族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忠臣名门,拿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不算是坏事。

杨怀仁忽然道,“要是让你来武德军从一个小校干起,你可愿意?”

杨晋贤愣了一下,他现在正在当差,不好直接单膝跪地回答这种他心中早已经期盼了很久的问题,却也下意识的身体一颤,立即弓身答了一句,“末将愿意。”

杨怀仁笑道,“很好,很好。”

然后也没再说什么,转身对焦急的苏公公道,“公公,咱们去面圣吧。”

苏公公有点哑口无言的意思,天底下能在宫门处拉拢一个殿前指挥使司的宫门袛侯的人,杨怀仁大概是开天辟地头一个了。

这种事一般人还真想不出来,也就杨怀仁有这样的胆子和魄力了,不过回头想想,赵煦给他的密旨里说让他统领天下兵马。

这统领天下兵马的意思里,自然包括统领禁军和宫廷侍卫之权,所以杨怀仁要调用某个人进武德军,也就是现在龙武卫和虎贲卫,其他人似乎也说不出他有什么不对来。

杨怀仁的亲兵似乎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杨怀仁这个当大帅的,从来是想到什么就干什么的,虽然有些随性,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其他宫门禁卫却有点痴傻了,再去看杨怀仁,觉得这个人也太不拘一格了,而看向他们的袛侯之时,又觉得心底里有一种莫名的羡慕的感觉。

“苏公公,苏公公?陛下还在等着我们呢?”

杨怀仁反倒回头催促起苏公公了,苏公公好不容易从痴傻里回过神来,觉得杨怀仁这种真性情,或许正是陛下看重他和信任他的原因之一。

因为他真,所以他忠,这个逻辑很复杂,到却是真实的。

第1735章 杨怀仁大闹皇宫(一)

皇宫还是那个皇宫,和杨怀仁记忆里六七年前的样子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重阳之后的日光没有那么猛烈了,照耀不出皇宫大殿的辉煌气派。

杨怀仁本以为苏公公会带他去大庆殿西边的文德殿见赵煦,却没想到苏公公却领他从东边的宫道直入皇帝寝宫。

紫宸殿外很奇怪,值守的宫廷禁卫似乎比正常时候多了一倍,他们看见杨怀仁领着二十个身穿厢军衣甲的将士走到皇帝寝宫来了,心中也是惊讶不已。

杨怀仁也知道,他的身份是可以带亲卫进宫,但他还不至于带着这些亲兵进皇帝的寝宫,于是吩咐他们在殿外等候。

走进紫宸殿,杨怀仁的心情忽然有些紧张,想到接下来他要对赵煦说的话,他要做的事情,难免会有这样的感觉。

但他很快便调整好了心态,因为有些事是回避不了的,该做的时候,他绝不会犹豫半分。

紫宸殿偏殿的一处暖阁之中,杨怀仁终于见到了赵煦,只是赵煦如今的样子,让杨怀仁大吃一惊,如果不是他身穿龙袍,杨怀仁还真差点认不出他来。

回想起几年前他最后一次见到赵煦的时候,赵煦还是一个身体健康意气风发的少年,可如今的赵煦,身形瘦削,脸色蜡黄,当初的光彩早已不见了踪影。

赵煦斜倚在一张软塌之上,见到杨怀仁的那一刻,似乎眼神里也露出来一些亲切的目光。

只是他想自己爬起来,竟动了一下,又躺了回去,一旁的内侍忙上来一边一个把赵煦搀扶着坐起身来。

杨怀仁行大礼,唱到,“微臣杨怀仁拜见陛下!”

赵煦似乎很高兴,忙说道,“爱卿快快平身。”

杨怀仁站起来,苏公公也不等赵煦吩咐,早就给另一个小内侍使了眼色,那小内侍立即搬了一把凳子过来。

杨怀仁却并没有坐下,而是惊讶于赵煦现在的脸色。

明明赵煦比他还小三岁,可那张脸看起来却像是比杨怀仁年长了十余岁一般憔悴的不成样子,赵煦虽然一身华丽的龙袍,却掩饰不了他身体的瘦弱。

杨怀仁忍不住突然开口道,“陛下才二十三岁,何故身体如此虚弱?”

这种话不是一般人能说的,杨怀仁这么毫不避讳的直接问出来,确实有点唐突圣颜了。

但赵煦却没有被冒犯的感觉,反倒觉得如今也就杨怀仁敢在他面前说这种大实话了,甚至被他这么一问,竟有些惭愧之感。

只是赵煦也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难道实话实说告诉杨怀仁,是他贪恋女色,荒淫无度搞得身体如此虚弱?

苏公公见赵煦为难,便在一旁帮衬着解释道,“皇嗣夭折,陛下伤心过度,才导致精神不振,龙体萎靡。”

不料杨怀仁忽然板着脸指着苏公公和其他几个内侍大声喝骂道,“你们这些杀才,这些年是如何侍奉陛下的?!”

苏公公傻眼了,可又不知如何回到杨怀仁的质问,只得低下头去不敢言语。

其他的几个内侍资历尚浅,以前也没怎么接触过杨怀仁,只是他们习惯了一件事,但凡是大宋的臣子,哪怕是那些朝堂上地位最高的相公们,在皇帝寝宫里也没有人敢如此大声说话的。

杨怀仁忽然大声喝骂他们,他们便觉得杨怀仁太无礼了,反倒一点儿没有羞愧之感。

杨怀仁见他们竟然木然回望着自己,忽然间勃然大怒,抓住离他最近的一个小内侍,竟一拳冲着他的脸打了过去。

杨怀仁如今早已经不是当年的瘦弱书生,军营里的历练让他虽然看着还是有些瘦,却非常精壮有力。

这一拳他又用足了力气,那小内侍也没想到杨怀仁会忽然犯浑,也没来得及抬手抵挡,这一拳是吃了个实实在在。

只听见“嘣”的一声,那小太监的鼻子已经被杨怀仁打扁了,最大的俩门牙都被打断了,他只感觉头晕目眩,嘴里鼻子里鲜血狂喷,接着便失去了知觉。

其他几个内侍下了一跳,有人胆敢在皇帝面前大声鼓噪也就罢了,没想到这个杨怀仁竟然敢动手打人,这种事也着实骇人。

赵煦面无表情,竟没有责怪杨怀仁的意思,装作没看见一般,表情依旧呆滞着。

其他几个小太监这下知道传说中杨怀仁被京城里百姓叫做天下第一大愣子是怎么回事了,这简直根本不讲道理啊。

见杨怀仁打倒了他们的同伴,却还不肯收手,还有继续追打他们的意思,他们也被吓得赶紧躲闪,离的赵煦近的几个则赶紧跪在赵煦脚下求情。

杨怀仁道,“陛下便是太纵容他们,才让他们越来越没有规矩了。”

苏公公在一旁浑身哆嗦,心说这种话也就杨怀仁敢说了,明明是他当着陛下面前大声喧哗还动手打人,偏偏说别人没有规矩,真不知道这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