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13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杨怀仁也认真道,“听苏公公的意思,陛下的身子……”

苏公公不敢说下去了,只是肯定的点了点头,“陛下已经期盼大帅多日,只望大帅抵达,即刻起身进宫面见陛下。”

杨怀仁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离他印象里赵煦驾崩的日子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可从苏公公的意思里来看,似乎事情并没有那么乐观。

杨怀仁也顾不得换一身朝服了,立即召集了一队人马,跟随苏公公进宫面圣。

其实来接杨怀仁的马车早就准备好了,杨怀仁下船和苏公公上车,忽然瞧见还有些以前在京城里的时候就认识的朝堂官员在场。

他们只是没想到苏公公直接把杨怀仁带上了宫中的马车,这才不好直接过来相见罢了。

这些人让杨怀仁觉得很奇怪,一看他们就不是和苏公公一起的,但明显又是在等候杨怀仁的,而且看样子好似已经等了好久了。

这些人里边,杨怀仁发现他们也并不是一起的,好像还分成了几派,有些事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官员,像是章相公的左膀右臂的人,也有端王府赵佶的亲信之人。

杨怀仁细想了一下,似乎能猜到一些事情,可有些话又不好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于是佯作询问苏公公道,“这些官员,难道不是和苏公公一起的?”

苏公公瞅了一眼,有些鄙夷地说道,“不是。有些事大帅刚到京城,可能还不知道,就在几天之前,大朝会上已经有人上书陛下,要陛下立储了。”

苏公公说这话的时候咬着牙,好似要生吃活嚼了那些人一般。

不过在杨怀仁看来,这种事其实很寻常,自古以来,每当皇帝生病的时候,按照正常的程序,朝堂上的大臣是必须要上书劝皇帝早一些立储的。

这其实也没什么,大臣们也是尽人臣的本分罢了,毕竟历史上因为皇帝犹豫,没有当机立断册立储君而出现意外的情况也很常见。

因为没有正式的储君,多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自然会为了皇位起争执,也导致了朝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混乱的局面出现。

正是因为害怕这样的局面出现,所以一般在皇帝继位之后不久,朝中大臣就会劝谏皇帝早点立储。

赵煦是因为太年轻,所以当今的朝堂之前也就没有太着急,可眼下赵煦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也就难怪朝堂上的大臣着急了。

这种事本身也是很正常的,尽管在皇帝看来,我病了你立即上书要我立储,好似在咒我死一样不吉利。

但实际上,大臣们认为这种行为才是显示他们忠君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文臣们都喜欢在礼义孝等问题上做文章为自己扬名,才不管皇帝本人高兴不高兴。

苏公公自然是心向着赵煦的,在他心里,赵煦还在一天,朝中大臣上书劝皇帝立储都是大不敬的行为。

杨怀仁其实不会在意这个,他在意的是,如果整个朝堂上的人都在议论立储之事,一方证明赵煦可能真的不行了,毕竟从太医嘴里得到一些消息,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也说明本来朝堂上不同势力的暗流涌动,如今也越来越走到了明处。

既然是议储,强调的就是一个议字。

如今赵煦膝下无子,皇弟倒是有五个,除了两个还未成年的之外,三个已经成年的皇弟,自然会成为储君的潜在人选。

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有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而发生的争论了。

杨怀仁对现在朝堂上的格局只是有个大致的了解,加上他之前记忆里关于这段历史的一些东西,他也可以确定如今朝堂上大致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支持最年长的皇弟赵佖的,以小部分文官和大部分武将为主。

赵佖是个独眼,人长得也丑了些,不过他毕竟是最年长的有继承资格的皇室成员,文官方面他能建立的关系不多,但在武将里却深得人心。

赵佖性情暴戾,所以对于大宋一直以来扬文抑武之事颇有微词,虽然不至于说违背太祖遗训,但他觉得武将地位偏低,应该适当提升。

他身边也有一些亲信谋士,大概是告诉他得军权者的天下的道理,所以赵佖这些年来一直和武将以及勋戚集团走的很近。

第二派便是支持赵佶的了,赵佶为人豪爽,颇为大方,端王府的生意得到杨怀仁的帮助,也是几个皇弟中最富裕也是最有钱的。

他又最是喜欢书画这方面的东西,所以和大部分文官关系紧密,文臣们也觉得赵佶温文尔雅,他当皇帝,自然是对文人最有利的。

第三派便是支持赵似的人了,虽然人数上最少,但其中以章惇为首的几位大佬,却坚定的站在了赵似一边。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是通过一种排除法,来决定支持那一位王爷的。

在他们看来,赵佖虽然最年长,可他居心不良,性情暴戾,不是明君的人选;而赵佶又过于玩世不恭,耽于玩乐,也不适合继承皇位。

第1732章 议储(下)

反倒是平常不显山不露水的赵似,在章惇等人的心里,似乎比起赵佖和赵佶来,更适合继承皇位。

原因在杨怀仁看来其实很简单,也绝对不是因为赵似是赵煦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这种理由。

而是因为赵似刚刚成年,性格内向安静,也从来没参与到朝政之事中来,平时也不和朝中大臣结党营私,私底下也不用各种方式敛财。

不仅如此,赵似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他便学了赵頵那种样子,没事整理些民间的书稿什么的,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也不会在意个人名声上的得失。

而最最关键的,是赵似此人似乎缺少主见和担当,因此如果他继位当了皇帝,更容易受到诸如章惇之类的朝中大臣的控制。

章惇等人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政治抱负,自然不会选择另外两人,赵似也就很自然成为他们心中的最佳人选了。

杨怀仁心里呢,则觉得这几个人都不行,不管是不是历史事实证明过的,在他看来,如今的皇家子孙,都太不靠谱了。

而且赵煦并不是没有亲生儿子在世,轮也轮不到他们几个来争夺皇位。

虽然大壮现在也年纪太小了,不过毕竟他是正统血脉的皇子,将来如果能继承皇位,本就是理所应当,加上孟皇后在身后扶持着,他在外帮衬着,怎么想都觉得情况不会太差。

别的不敢说,起码靖康之耻这样的事情,杨怀仁是可以保证不会发生的,他愿意为此赌上自己的性命。

甚至他会用他的方式,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更好的百世基业。

眼下三派人都派了人来迎接杨怀仁,似乎他们的目的也很明显了。

杨怀仁奉旨率军进京,之前也许是个秘密,但杨怀仁动身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是秘密了,朝中的大佬们和那三位王爷自然有各自的途径知道这个消息。

然后他们也能分析出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陛下肯定是也是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所以招杨怀仁进京,也是为了自己早做打算。

赵煦既然无子,那么必然要在几位皇弟中选择一位继承大统,赵煦自然也明白不管他选了谁,另外两人大概是不会信服的,也极有可能会选择起事。

那么招杨怀仁和武德军进京,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杨怀仁和武德军是个什么存在,朝堂上的人其实都心中有数,外头人看杨怀仁自然觉得他如何受宠,如何大权在握。

但朝中大臣们心中明镜儿似的,杨怀仁敢在江南把武德军打造成一支强军,如果没有皇帝陛下的首肯,那就是意图谋反了。

换句话说,杨怀仁在外练兵,在军事建设上做出各种尝试和革新,其实全都是赵煦的意思。

当初武德军中安插了许多皇室子弟,也就说明赵煦是如何看待武德军了,现在忽然一纸调令就让武德军进京,还让武德军重归京畿近卫序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了。

那么问题就简单了,赵煦不论选择谁来继承大宋金瓯,另外的人就没有了起事的环境,杨怀仁和武德军在,谁闹事谁可能就会死。

杨怀仁是个什么人大家也心中有数,平时看着嬉皮笑脸好似啥都不在乎似的,但真到了事情上,他可是从来没犹豫过。

没有皇命的情况下他都敢冲突濮王府,这股愣子劲可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如果现在这种特殊的局面下有人真的闹事,怕是杨怀仁都不用请皇命,就敢带兵去灭了你。

更别说他现在有皇命在手,明着告诉所有人杨怀仁现在暂时统领天下兵马了。

三派人里边,自然会找一些自己觉得和杨怀仁有些交情的人来跟杨怀仁套近乎,今天来了这么多人迎接杨怀仁,就是这种心理作怪了。

其实能混到朝堂上的人,没有太傻的,他们想到的是,既然赵煦这么信任杨怀仁,那么也必然会在议储的事情上,询问杨怀仁的意见。

甚至可以说,杨怀仁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赵煦的决定。

所以忽然之间,杨怀仁乍一到京城,便立即成了风暴中心的关键人物。

赵煦自然也想到了这些,所以第一时间就派了身边最信任的苏公公提前来东大仓码头迎接杨怀仁,就是想着在其他人接触杨怀仁之前,先把他召唤进宫。

杨怀仁想清楚这些,心里感觉既放松了不少,也更加紧张起来。

放松是因为他不用去应酬那么多各怀心事的人,紧张是因为过会儿见了赵煦,有些事,他要如何开口。

不用想也知道,如果赵煦知道他还有个儿子在世,会是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或许有怀疑,也或许有猜忌,更可能有些其他极端的想法,杨怀仁考虑了很多,但还是无法把赵煦的心态全部猜到。

这已经不能用突然来形容了,或许用晴天霹雳来说更加恰当,他甚至担心,万一赵煦听了这样爆炸的消息,一下子晕死过去,他该如何应对。

也有另一种情况,万一赵煦不认可大壮的身份呢?杨怀仁到时又要如何应对?

杨怀仁默默地告诉自己,心理上的准备他已经做过不少了,不管见了赵煦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他都要镇定冷静的去面对最不好的局面。

马车在官道上疾驰,后边跟着二十几骑,荡起万千尘土形成了一股沙尘团。

过往的百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看到那些健壮的战马和英姿勃勃的骑士们,下意识地便往道路两边躲避。

马车进东门的时候,苏公公还在催促着车夫再快一些,只是杨怀仁心里有些异样的心情,心说早上开启城门的时候他才刚出城,到了下午又要进城了。

城里百姓可没有乡下人那么好脾气,被突如其来的马车吓的仓皇跳到路边,免不了摔个跟头。

他们自然顺口骂几句,根本不管车驾的样式是不是宫中出来的。

但当他们忽然间发现那些骑兵根本不是禁军那些骑兵的样子之时,胸口似乎被一股压力顶着似的,让他们不得不闭紧了嘴巴。

他们分明感受到了那些骑士的身上,带着一股肃杀之气!

第1733章 宫门袛侯(上)

马车行至宫门,杨怀仁不等苏公公,下车便急匆匆往宫门内走。

若是以前,杨怀仁佩金鱼袋子,是可以出入宫门的,今日来的急,只穿了便服,没有佩带金鱼袋,走到宫门口便被侍卫拦了下来。

这也不怪人家宫门袛侯,人家也是按规矩行事,毕竟这里是皇宫禁地,没有规矩那才叫有问题。

杨怀仁的亲兵立即上来喝骂那些宫门禁卫,把一帮人给骂糊涂了。

这也难怪,杨怀仁离京多年,此时当值的宫门袛侯不认得他也不算稀奇,只是他们被一帮穿着厢军制服的军汉如此喝骂,自然心中不服气。

领头的袛侯也反过来大喝道,“哪里来的腌臜泼才,敢在皇宫大内门前闹事,就不怕被抄家灭祖吗?”

杨怀仁的亲兵也是为了维护自家大帅颜面,自然不把几个普通的宫门袛侯放在眼中,回骂道,“陛下急召我家大帅进攻,尔等若是耽误了此等大事,怕要被抄家灭祖的是你们才对!”

宫门袛侯嗤笑一声,“几个贼配军,敢在皇宫禁卫面前撒野,只怕是你们获得不耐烦了。”

说罢便喝令手下人戒备,几杆金色枪头的长枪横过来拦在杨怀仁面前,宫墙上的弩手见势不妙,也忙把八牛弩转过来瞄了下来。

苏公公没想到会闹出这等事来,忙过来给众人解围,宫门袛侯见是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出面,这才明白来人是谁。

禁卫里或许有些新人没见过杨怀仁本人,但杨怀仁的事情他们确实没有人不知道,这会儿再看杨怀仁,忽然觉得和他们印象里杨怀仁的样子有些不相符。

正常人都会认为一位驰骋沙场的大帅应该是威武雄壮的,可眼前的便服男子,虽然也开始蓄须,但看起来仍旧很年轻。

特别是他一直表情淡淡的,完全没有一位大将军应该有的那种杀气腾腾的感觉,反倒像一个普通的文官那般的模样。

虽然心中对此有些怀疑,不过对于苏公公的话,他们还不敢不信,所以他们还是急忙退到一边。

只是他们是退开了,但对杨怀仁等一群人还是充满了防备之心。

杨怀仁一直一言不发,这时候才笑了笑,赞道,“宫门袛侯很称职,他们做的对。”

这句话让那些宫门禁卫很吃惊,按说他们阻拦了杨怀仁这样的大人物进宫,似乎是当中驳了他的面子的。

按照这些大人物的性格,他一定会记恨在心的,实在没有依旧笑眯眯的,还开口称赞他们的道理。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对杨怀仁的看法上又有了新的认识,回头想想,谁说当大帅的人就一定是那种五大三粗虎背熊腰的壮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