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08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这么想的话,若是要七八万人集体开拔进京,没有半个月的工夫,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只是黄公公这种焦急的心态,让杨怀仁也有些担心,他忍不住去想,难道赵煦的身体状况真的那么坏?

但想起他还能给自己写信,虽然字迹已经有些虚浮了,从这一点来看,赵煦起码还是能站起来的。

运兵的船队一天之后抵达扬州,江南三大商业衙门的三位太监总管已经都到了。

岑孝年和童贯自然不必多说,他们来的匆忙,只是临时准备了些犒赏过路将士的酒肉表达他们的心意。

转运司衙门这边,来了两位公公,一位便是总管太监袁公公,另一位是小生子公公。

袁公公年逾七十了,须发皆白,人的脸色倒是还好,走路要人搀扶着,也能赶到扬州码头迎接杨怀仁的到来。

小生子公公经过了这几年的历练,人成熟了不少,明显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半大孩子的模样,看上去也像是个能主事的大人了。

杨怀仁心里清楚,转运司衙门的顶头老大自然还是那位袁老公公,不过他年纪老迈,也实际管不了什么事,本来就是向太后因为念及他在身边伺候多年,让他来江南养老的。

袁老公公也是有自知之明,自然明白江南这个官场圈子里是怎么回事,衙门里的事物也都放心交给小生子去打理。

反正有他在一天,小生子也不会骑到他头上去,等他百年之后,他就更不会去操心了。

小生子公公呢,也是安分守己,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从来不去管身份的事情。

他有杨怀仁这个靠山在,将来转正,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他没有理由急着强出头,因为他心里清楚,杨怀仁看重的是能做事又低调的人。

本来这种送行也是个形式的事,大家寒暄客套一番,也就作罢。

只是杨怀仁这次忽然率军进京,让江南的这几位实权的公公心中忐忑,都想着搞清楚京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其实这都是多余的,他们一个个的也不是聋子瞎子,又是从宫里出来的人,京城发生了什么大事,本来也躲不过他们的眼睛和耳朵。

但杨怀仁带不带兵马,这事情就不同了,他们心里也开始琢磨,皇位的交替,必然会对他们的前程有一些影响。

现在来给杨怀仁和将士们送行,也是有从杨怀仁嘴里得到一个让他们安心的答案的心里需求的缘故。

杨怀仁早就看明白这一切,一些事也不必瞒着他们,太详细的不用他们知道,大体的事情还是要交代一下的。

赵煦的密旨又一次被拿出来,等他们看完便不说话了。

杨怀仁心中想笑,不管他们各有心思也好,或是忠心不二也罢,武德军也不是全部进京,他们就算有什么其他想法,也逃不出杨怀仁的五指山。

后来他们集体委婉而坚定的向杨怀仁表达了忠心,杨怀仁也就不再介意了,虽然心里还是觉得这些阉人总是不太让他信任,但转念想想,他们为了自己的将来,也只能和他同坐一条船。

既然大家同坐一条船,那么说话也就不必绕弯子了。

岑孝年、童贯还有小生子,这三个人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杨怀仁本以为袁公公这么大年纪了,应该会装聋作哑置身事外的。

不料袁老公公竟取出一块玉佩来奉上,说道,“老奴老了,也帮不上王爷什么帮,但老奴侍奉向太后多年,这块玉佩,也是老奴出宫的时候,太后老人家懿赐给老奴的。

老奴现在把这块玉佩转送给王爷,当然是希望王爷将来用不上最好,若是有用得上的地方,那也算是老奴这几年没有在王爷的看护下白享了几年清福。”

杨怀仁也搞不懂袁公公为何忽然这么主动献殷勤,但还是莫名其妙被感动了一下。

老公公到了这样的年纪,其实什么国事朝政,他都不必在意了,就算是天下大乱,也干不着他一个老头子什么事。

但他今天忽然这么做,让杨怀仁也感到很惊讶。

同时他也想到了一件事,赵煦将来如果真的驾崩了,对于皇位的归属问题,如今宫中的两位太后是非常有话语权的,甚至这个话语权,比朝中的那些大佬还要大。

赵煦的生母虽然现在也成了太后,但朱太后性情软弱,也并不是个能有主见的人,怕是万一被什么人鼓动了,还会做出些对杨怀仁不利的事情。

倒是那位正宫的娘娘向太后,好似在这件事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她一句话,胜似十万雄兵。

杨怀仁当初进宫的时候,也经常去拜见一下向太后,虽然那时候只是说些家常话,并没有太深入的交流,但杨怀仁总体上对这位向太后的印象是不错的。

这也让他忽然有了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他开始在心中警告自己,这次进京,切不可小看了任何人,能在宫里生活几十年还屹立不倒的人物,那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袁公公能在赵献球倒台之后立即被派到江南来,或许在最初的时候,就是向太后安排好了的。

越是像向太后或者袁公公这种貌不惊人的人,说不定才是越有心机的。

现在袁公公送给他的这块玉佩,似乎在多年之前,就是向太后给他准备的……

第1721章 向太后的玉佩(下)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袁老公公赠与他的这枚玉佩,杨怀仁都必须收下。

从当初的高太后身上,杨怀仁已经领会到了宫中的老女人的厉害,也许向太后还没有高太后那般毒辣,但也绝不能小看。

特别是眼下,不论宫中还是朝中,很多私下里的情况,杨怀仁还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领兵进京,没有必要再多树立一个对手。

杨怀仁仔细想想,向太后无子,赵煦对她的敬重,也只是出于礼节上的尊敬而已,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关系,似乎很难产生感人肺腑的情感。

更可怕的事是,赵煦的身体一天天的坏下去,向太后其实并不着急,一个形式上的儿子,远远没有一个更听话的儿子坐在皇位上对她有利。

而那个听话的儿子,便是赵佶了。

赵佶自幼就知道每次进宫的时候,不管是被皇帝召进宫还是被高太后召唤进宫,都不忘去拜见当时还没有什么地位的向太后。

不管他是发自内心的对向太后很尊重还是在背后有高人指点,赵佶起码做到了一点,那就是坚持不懈。

这种事很难说,一天两天,一次两次,或者坚持一年两年,这都不算难,但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这就难了。

这种感情投资的效果,或许不会立即展现出来,甚至有可能永远都展现不出来,但一旦它展现出来,受到影响的,可能就是人的一生。

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赵佶这么多年来的感情投资是有效果的,赵煦将来仙游之后,如果让向太后选一个皇家子孙来继承皇位,她第一个念头一定是那个时常来拜见他的人。

人总是会有情感的,哪怕是最冷漠的人。宫里这种地方,真情不多,高高在上的人之间,就更不多见。

皇帝的后宫佳丽不敢说真的有三千,一千人还是有的,嫔妃秀女的也有上百,指望一个男人对这么多女人都有感情,那就太开玩笑了。

但情感这东西,依然存在,除去男女之情,自然还有很多种形式的存在,即便大家依然心存猜忌,但感情是真的存在的。

向太后这种女人,虽然名声不大,但却很好,可这并不能说她就是大公无私,从来不会为自己考虑的。

宫里的女人首要的生存法则,就是为自己考虑。浓妆艳抹勾引皇帝的宠幸,与其说是为了和皇帝建立情感,不如说是为了自己考虑。

在宫里没有地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命运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让你一鸣惊人,也有可能是让你糊里糊涂的一命呜呼。

赵煦指望不上了,向太后自然会为另一个人打算,而为了这个人打算,也就是为了她自己打算。

这块玉佩的意义,或许在它被带出宫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杨怀仁恭恭敬敬地接过了玉佩,还面北而拜,算是向向太后表达了谢意。

袁老公公满意的笑了,杨怀仁便知道他们之间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

话不用多,一个动作,在场的人便都懂了。岑孝年和童贯面面相觑,也明白现在的皇帝陛下,大概是时日无多了。

这更让他们没了更多的选择,只能站在杨怀仁的一边。

杨怀仁再上船的时候,船队又增加了规模,一万人骑兵听着好似也不多,但人和马匹一路上需要的粮食和草料,却并不是一个小数。

船队出发,马儿依旧不习惯乘船,被漕船的晃动惊吓的嘶鸣起来,搞得场面有了声音的立体感,也显得更加壮观。

等船只平稳的航行,马儿也渐渐习惯了轻微的晃动,它们才逐渐安静下来。

杨怀仁站在船头,这才从怀里掏出那块玉佩来细细察看。

玉佩并不大,是只有半寸见方的不规则扁圆形,两面都有精雕细琢的图案。

一面是羊羔跪乳,另一面是乌鸦反哺,杨怀仁摩挲着精致的雕纹,不自觉地笑了出来。

他喃喃道,“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呵呵,就差一个卧冰求鲤了。”

一块玉佩上雕刻这象征母慈子孝的图案,说是一位太后娘娘送给一个老太监的离宫纪念礼物,这太说不通了。

那么结论也就很明显了,从一开始杨怀仁就被人家盯上了,也预见到了会有这么一天,所以人家才早早就准备了这么一块玉佩,就是用这块玉佩来提醒杨怀仁该怎么做。

或许在赵煦依然在世的时候这么做有些不妥,但杨怀仁心里很明白,也很佩服这些精明的古人,他们的远见,真的超乎人的想象。

只可惜杨怀仁心中早有打算,向太后和赵佶母慈子孝的画面,或许不会出现了。

杨怀仁做出了他的选择,虽然选择这条路他将来面对的可能是荆棘险阻,可他也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罢了。

要遵从内心,也只能背弃一些人。

以前杨怀仁听过很多大义和私情的故事,也曾经发过不少感慨,但感慨之后,其实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世上很多人都差不多一样的,面对大义和私情,总是会选择私情,偶尔有些披着大义的外表的自私自利的事情,更让人觉得可笑。

真正为了大义而牺牲自我和私情的,毕竟是极少数,少到要举例子的时候,都想不出几个来。

要说对杨怀仁个人有利,选择赵佶其实是个又省力又快捷的方式,只是杨怀仁想到多年后的那一天,那个历史上让整个民族都为之叹息的悲惨日子,他还是无法认可赵佶。

背弃一个朋友给他带来的损失,远远比整个民族的损失要小的多,所以这种时候,他愿意承担这种牺牲。

再看看那块玉佩,杨怀仁抱歉道,“向太后,对不住了,我虽然收了你的玉佩,却不能按照你的心意办事。”

天霸弟弟看着杨怀仁自言自语,以为是哥哥有什么心事,凑上来问道,“哥哥,你这是怎么了?”

杨怀仁看着天霸,莞尔一笑,“没事,我在想,好久不回东京城了,李婆婆家的肉包子,是不是还有以前的味道。”

第1722章 运河人家的食物

天霸弟弟人很简单,和他说大事,他认死理,说小事,他其实不感兴趣。

让他感兴趣的,只有食物。小雅妹子就经常埋怨天霸弟弟太能吃了,他们家一天吃的东西,基本相当于别人家一个月的分量。

当然,天霸弟弟现在也不差钱,何况他还可以找杨怀仁蹭饭。

对于这个经常来家里蹭吃蹭喝的家伙,杨怀仁不但没有意见,反而觉得有个忠实的粉丝欣赏他的厨艺,这是人生之幸,他们之间,还有点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意思。

所以跟天霸弟弟,不用说你有什么烦恼,他不但帮不上什么,反而也会跟着你烦恼起来。

而跟他提起某种美食,他便把烦恼扔到九霄云外了,李婆婆家的肉包子,天霸弟弟曾经评论过,说和杨怀仁做的肉包子不是一个味道。

这种没有孰优孰劣的评论,意味上杨怀仁还是听得懂的,就是说人家李婆婆家的肉包子比他做的肉包子好吃了。

不过杨怀仁并不介意,五星酒店的大厨也不见得比街边小摊子的肉包子做的好吃,甚至这都是一定的,所谓术业有专攻,李婆婆家三代都是做肉包子的,人家那才叫专业。

当然,天霸弟弟这种大胃王级别的食客,也是李婆婆所喜欢的,他光顾一次几乎让人家多了大半天的营业额,谁又会不喜欢呢?

杨怀仁这次乘坐的是普通的漕船,并没有用小生子公公给安排的专门的大船,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这是一个主帅最基本的原则。

其实武德军里生活条件和伙食都很好,同甘的时候比较多,共苦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少。

反正军中要开伙做饭,杨怀仁也不吝啬那点粮食和食物,见船工们做活也是十分辛苦,便让那些掌船的船工也跟着大军一起吃饭。

船工们自然是满脸欢喜向杨怀仁表达了谢意,直到开饭的时候,杨怀仁才发现,运河上跑生活的船工,几乎都是全家都在船上,他们就是那种运河人家。

运河人家,在陆地没有房子没有地,或许各家都有一艘乌蓬小船作为简陋的家,出来做工的时候,也几乎是全家都跟着出来了。

男人做了掌船的船把式,也或许是普通的船工、梢头和桨手,女人呢,则做做洗衣做饭的伙计,就连十来岁的孩子们,也可以做做简单的打扫的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