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07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第1718章 皇帝的密旨(下)

回到正堂,杨怀仁从兄弟们的表情上便知道他们也是好奇的紧,很想知道究竟来了什么人让杨怀仁半途离席。

杨怀仁也没打算卖关子,直接把皇帝给他下的密旨拿出来给大家传阅。

天霸弟弟大大咧咧,自然接过来便看,乍一看见信上的字迹,便随口说着,“皇帝老儿的字写的也不过如此”。

黑牛哥哥皱了眉头,虽然在场的都是自家兄弟,可天霸这小子说话总是没头没脑的,终归是不妥的,忙刻意咳嗽了两声。

天霸弟弟自然明白怎么回事,忙收了声仔细看了一下密旨,看完挠了挠头,好似有什么想法,但怕他又随随便便说错了话,却也忍住了。

像徐泾这样的将领可就没有天霸弟弟那么轻松了,接过密旨的时候也要先面北而拜,然后才恭恭敬敬地接过来,小心翼翼的展开观看。

等密旨在众人之间都传了个遍,重新传回到杨怀仁手里,他问道,“诸位怎么看?”

大家脸上都有疑惑之色,倒并不是怀疑这封密旨的真实性,而是对于密旨上皇帝给杨怀仁下的几道指令,感觉太奇怪了。

要说杨怀仁被拔为枢密院参知政事这种事已经太怪异的话,那么把武德军从禁军裁撤成藩军又重新升格为禁军的事情,任哪一个武将看来,这都太匪夷所思了。

而且密旨里说让杨怀仁率领武德军进京,这就更是骇人听闻。

外头人不清楚,武德军中的将领是知根知底的,武德军可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藩军那么简单了。

就算不提武德军中人员多达八万余人,光是武德军配备的火药武器,也是十分危险的。

皇帝一句话就让这么危险的一支军队进京,大家考虑的也不仅仅是皇帝对杨怀仁有多么信任的问题,而是朝堂上的那些大佬们会怎么看?还有京中的禁军将领会怎么看?

另一方面,如果皇帝是真的要武德军进京,那么一定是出了大事了,武德军进京在谁看来都有点进京勤王的意思。

但他们也担心,如果这封密旨是假的呢?

万一是哪个想暗害杨怀仁的朝中大佬,故意勾结宫中某个太监,伪造了这么一份密旨给杨怀仁呢?

那么将来杨怀仁带领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进京,必然有人跳出来声讨杨怀仁,给他扣上一个造反的罪名,到时候就算杨怀仁满身是嘴,恐怕也说不清楚了。

杨怀仁看着众人狐疑的样子,立即猜到了他们的想法。

他心中很欣慰,自家兄弟和属下的将领,能这么为他着想,确实不枉他这些年来对大家的一份真情。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会怀疑,也是因为他们没见过赵煦的笔记,看到密旨上的字迹如此差劲,所以难免会心中起疑。

再说他们的这种担心,也并不是多余的,因为密旨里提到的事情,在正常人看来,确实太难以置信了。

杨怀仁给他们看的是那份密信中的第三页,所以他们并不知道详情,因为杨怀仁之前觉得赵煦和他叙旧和诉苦的一些话,属于私人朋友之间的话语,不方便公开。

但现在看来,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大家的疑惑和疑虑,也只能拿出来让大家知道了。

杨怀仁把另外两页信笺拿出来,再次让大家传阅了一下,也告诉大家来杨府送信的人,并不是外人,而且这人和大家也很熟悉,就是当年在武德军中做过监军的黄公公。

众人这才明白,赵煦和他们大帅的私人情谊很不一般,而且皇帝能下这么出奇的密旨,是真的因为身体已经不行了。

天霸弟弟心直口快,直接叹气道,“没想到皇帝老儿才二十三四岁,身体就已经不行了……”

黑牛哥哥这下咳嗽的更厉害了,有些事心中可以想,但大家现在的身份毕竟是臣子,臣子说皇帝不行了这种话,实在是有点大逆不道了。

天霸弟弟咧着嘴自嘲道,“哎呀,你看我这张臭嘴,就是没个把门的。”

杨怀仁笑了笑,“密旨和信件大家也都看过了,信的确是皇帝陛下的亲笔,大家怎么看?”

史云起身道,“禀大帅,既然是陛下的亲笔书信和密旨,那么咱们就应该尽快做好准备,即日启程大军全体出动,赶赴京城。”

徐泾立即跟着起身抱拳反驳道,“大帅,末将觉得这件事,还要再斟酌一下。”

“哦?”

杨怀仁知道徐泾性格一向小心谨慎,但这种时候,他这种小心谨慎也倒不为过,毕竟这件事看着简单,实际很复杂,徐泾的意见,或许能给他带来不少有意义的参考。

于是他问道,“徐将军请说,要如何斟酌?”

徐泾答道,“回禀大帅,就算这封密旨真的是皇帝陛下亲手所书,至于带武德军进京的事情,咱们还是要好好考虑清楚了,再做打算不迟。

即便有这份密旨在手,末将也觉得大帅还是要谨慎为妙,毕竟如果皇帝陛下真的体弱,需要大帅率军进京勤王,也难保朝中大臣编排大帅。

说句大不敬的话,万一咱们的大军还没到京城,皇帝陛下便驾鹤而去的话……

那到时候死无对证,大帅手上的密旨也就没了作用了。

假如那时新皇登基,知道大帅和皇帝陛下的关系还有率军进京的目的,必然会出于猜忌的心理,而做出对大帅不利的事情。”

杨怀仁听罢心中大惊,感叹幸亏身边有个这么小心谨慎的人,徐泾说的这种情况,还真是不能不考虑进去。

他所知的历史已经明显发生了偏折,万一赵煦早死几个月,杨怀仁正好带兵走到半途,密旨的真实性没了最大的倚靠,那可就真是有可能害死他。

朝中的情况他也只是了解表面,很多暗流涌动,即便是风神卫也是查探不清楚的,真要是被某些有心之人给他扣一顶造反的大帽子,到那时他戴上容易,想摘掉可就难了。

特别是像赵佖那样的人万一得承大统,他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杨怀仁这个心头大患。

杨怀仁冷静下来,问道,“那徐将军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1719章 分批进京

徐泾沉思了一下,才缓缓答道,“禀大帅,末将愚见,陛下的密旨,大帅不可能不遵从,但率领武德军进京的事情,却不能全军开拔。

首先水军这边,是无法进京的,咱们的战舰都是海上的大船,漕河虽然也可以勉强通过,但那可就把整个运河都堵上了。

所以末将觉得,水军这边,只需要特别行动队跟随入京即可,其余一万水军将士,继续留在江南。

一来海运旺季即将到来,海面上也需要水军来保护航道安全,二来武德军武进和横山两座大营,也不能没有人看守。

而剩余七万余陆军,末将觉得也不能全数出动,那样大军迁徙起来,规模实在太大了,也容易闹出很大的动静来。

那样不但会被某些人抓住不放编造谣言诋毁大帅,而且会吓得江南百姓人心惶惶。

所以末将觉得,大帅这次进京,可以先率领一万最精锐的骑兵先行前往。

一万骑兵,在大宋都算是很强大的一支军队了,而且骑兵行动方便快捷,可以快速抵达京城,也不会引起老百姓过多的猜忌。

等大帅抵达京城之后,陛下看到一万精锐骑兵,也能达到让陛下安心的效果,而且大帅也可以托辞大军迁徙还尚需更多时日,想来必不会让大帅在陛下面前难做。

大帅进京之后,先搞清楚朝廷里的动向,之后派人回报诸将,我们再分头带其余六万人分批次、分不同的路径再进京也不迟。”

杨怀仁只要稍微一想,便觉得徐泾这个法子不错。

一万精锐骑兵,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京城让赵煦放心,而且这个数量,也足够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了。

等他搞清楚朝中动向,再让赵煦正式下一道圣旨让武德军全军进京,到时候名正言顺,别人也就说不出什么来了。

杨怀仁也想到一点,他说道,“这次咱们奉旨进京,武德军也重新进入禁军序列,也就是说咱们很难再回来江南了。

诸位的家眷,也要一起跟着进京才是,这一点,本帅也会安排专门的人去处理,希望大家放心。

等大军陆续进京之后,事情稳定下来,再安排咱们的家眷也进京,至于生活方面,有些将领在我家庄子里原本也有个家。

诸位如果不嫌弃,也可以去我家庄子上安家居住,本帅会帮你们安排好一切。

如果有不愿意住在乡下,想住在城里的,本帅也会派人帮忙安排购买城中住宅的事情。”

其实杨怀仁也知道,像最初在他身边的兄弟们,当初在杨家庄子是给他们安了家的。

但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那时他们还没有现在的军功地位,住乡下小院自然没什么。

可现在不同了,像黑牛哥哥天霸弟弟他们,都已经是军中名将,官职也都升到了很高的层次,再让他们住那种乡村小院子,似乎也不太合适了。

更不用说几个兄弟如今都成家立业,好几个人还生了好几个子女的,也雇佣了许多仆子丫鬟,一个乡下的小院子,也住不下那么多人。

就算他们自己不计较这些,杨怀仁这个当兄弟的也应该帮他们考虑到,不论是他们是愿意在城中购买新住宅还是要在杨家庄子盖新的更大的院子,他都会全力帮忙。

兄弟们也感受到了杨怀仁的好意,大家这些年来相处的比亲兄弟还亲,自然也就不用过多客气。

商定之后,杨怀仁便给大家分配任务,让他们回去做好准备,计划三日之后,杨怀仁和天霸弟弟和小七先行带一万精锐骑兵出发。

虽然是中秋佳节,因为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大家饮酒赏月的心情也大打折扣,又随意喝了几杯,便各自散去。

杨怀仁也把密旨的事情向母亲和几个老婆交代了一下,她们虽然也感到非常吃惊,但也明白这重大事,她们也不能做主,一切都听杨怀仁的安排。

杨怀仁把刚才和兄弟们商议的结果说了一下,家人们都表示这么做非常妥当。

杨怀仁其实也不是没有一点儿愧疚和忧虑,让家人跟着他承受这些,他心中还是有愧的。

毕竟他本来也可以过上悠闲自在的日子,什么皇权更替,朝中风浪的,原本他都可以躲开不理的。

但走到这一步,一种对国家和民族以及大宋万民的责任感,又让他不得不去这么做。

虽然母亲和老婆都理解他,并以他为荣,但杨怀仁却不会简单的觉得他做什么决定都会心安理得。

他毕竟还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对家人的责任,他也应该承担的。

忧虑是因为孩子们,孩子们虽然一天天的长大了,可有些事,他们现在的年龄肯定是理解不了的。

他们在江南长大,几乎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和气候等等,让他们回到北方,孩子们也要重新适应新的生活。

更何况将来的事情也不一定就见得会一帆风顺,杨怀仁不论遇上什么事情,他背后的整个家庭也要跟着他承担压力和风险。

杨怀仁忽然想到孟皇后,管秋漓和大壮,心里总是隐约觉得现在发生的事情,好像会跟他们扯上关系似的。

这时候杨怀仁总会忍不住去想,难道事情会朝着一个他预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也或许当初他为大壮的人生所做的决定,本身就是他一厢情愿的,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不会太平,有些事,并不是会按照他的计划去发展的。

那么他这次回京,是不是要带着大壮去看望一下孟皇后呢?

杨怀仁叹了一口气,又开始自嘲,是不是他想多了呢?

好在韵儿莲儿她们几个都非常能干,知道要重新搬家回到京城了,也忙活了起来,安排搬家和生意上的一些事情。

孩子们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看着父母貌似满怀心事的样子,也并不去打扰。

大官这个当大哥的好似和几个弟弟妹妹说了些什么,几个弟弟妹妹便老老实实各自去收拾自己的东西。

杨怀仁非常欣慰,孩子们都长大了,也渐渐开始懂事了……

第1720章 向太后的玉佩(上)

没有什么送别,三天后杨怀仁率领一万骑兵乘船北上进京。

黄公公对杨怀仁这么快就带着兵马出发感到很满意,只是发现只有一万人马的时候,表示非常疑惑。

杨怀仁自然不用跟他过多解释,只是安慰道,“请黄公公放心,这一万武德军中的骑兵乃是精锐中的精锐,到了战场上那是以一当十的存在的。”

黄公公是见识过武德军的战斗的,自然知道杨怀仁的话绝对不是吹牛,渐渐地也想到了杨怀仁的难处。

就像以往要打仗,要出兵也不是说走就能立刻起身走的,粮草辎重,总要给一定的时间准备。

一万骑兵从常州出发,还要先乘船过江抵达扬州之后再改走旱路,但是这运输兵马的漕船,转运司衙门就准备了三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