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69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如此甚好。”

游师雄笑吟吟地回答道,“听说你小子胆子挺大,你新买的庄子以前可是南阳郡王的庄子,换了别人碰都不想去碰的事情,你倒一点也不避讳,老夫实在是佩服。

老夫最近正好有空闲,既然这样,不如明日老夫也跟着你小子去你家庄子上住一段时间如何?”

“呃……欢迎欢迎……”

杨怀仁撇着嘴苦笑,又不好拒绝一位老将军,只好点点头答应下来,其实心里却埋怨着这老头真没眼力见儿,都答应帮你忙了,还要破坏哥度蜜月的事情,若是耽误了哥们造人,你负责赔我十个八个的儿子!

第155章 杨母教子

辞别了游师雄和种师道,杨怀仁便带着何之韵往家走。

可走到半道上,突然感觉脑袋好像被个绿皮红瓤的大西瓜砸了一下,而且那绿皮大西瓜落下的劲儿也够寸的,半扇西瓜像是个大帽子留在了脑袋上。

让游师雄给我赔儿子,怎么这话听着越来越奇怪呢?自己他姥姥的又范二了,这是病,得治啊。

虽然说二货青年欢乐多,但如今是在宋代,杨怀仁的身份地位也越来越高,且不管那个五味子的小小爵位能不能衬托他的贵族范儿,那个赐同进士出身的功名,可是非常能拿得出手的名分,起码跟后世的研究生毕业差不多。

且不管这名头有些名不副实,但既然是文化人,就要有个文化人的样子,在家也就算了,出门在外的时候,可不能冒冒失失教人看了笑话。

去杨家庄子度蜜月之前,最让杨怀仁挂心的事情,便是随园的经营。

其实要说经营方面的事,杨怀仁是不担心的,自从王明远做了随园的掌柜,随园的生意就被他打理的井井有条。

加上杨怀仁近期两次厨艺比试都获得胜利,无论是官宦贵族圈子里还是市井坊间的百姓们,对事情添油加醋一番炒作,随园的名声就更大了,生意也蒸蒸日上,大有赶超各大名楼之势。

鮓的做法其实不难,主要在于腌制和最后抹上的红油,杨怀仁早已经教给了羊乐天。

这个看上去木讷的徒弟,其实挺有做厨师的天赋,平时也非常的勤奋,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让杨怀仁放心。

明天是第一天提供鮓的日子,今天就有三四百份报价送到了随园。按照暗拍的规矩,选出来十份出价最高的报价,然后在大门外的公示板上公示,以显暗拍的公正。

价格上来看,有些出乎杨怀仁的预料。如果不算上辣椒在这个年代的稀缺性,一份鮓的成本,其实也就一贯钱的样子。

杨怀仁预计最后得拍的价格,也许能比成本翻上几十倍,顶多一百倍,一份鮓卖出一百贯,已经是十分罕见的天价了。

实际上那三四百份报价里,竟然没有一份低于一百贯的,最后得拍的第十名,出了三百贯,而第一名,竟然出到了八百贯!

太不可思议了,八百贯钱,可以在大宋最的城市开封府里买上一座像样的院子了,杨府那座宅子,价值也不过一千贯。

这个时代的确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有钱人也多,商人们在读书人眼里地位低贱,却有大量的财富。

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或者说得流行一点,叫秀存在感,商人们就只有通过一掷千金这种方式,来满足那种虚荣的心理需求。

比如能竞拍到随园的鮓,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在商言商,价钱是买方自己出的,作为卖方的杨怀仁按说不该有心理负担,但是杨怀仁想到了那些还勉强生存在温饱线上,甚至更穷苦的百姓,他有些犹豫了。

杨母看到儿子似有心事,便让儿子陪她上街走走。

杨母出身一个农户家庭,嫁给了身为读书人的杨父,才渐渐有了些见识。

最开始来到东京城的时候,杨母也流露出不少小地方人那种短视,有些守财奴的性格,但时候久了,心底那种出自穷苦人家的秉性,就不断显现出来了。

秋天的过午,有些凉风,提醒人们冬季就快要来临,是时候添衣了。但阳光依旧和煦,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感觉十分惬意。

蔡水河畔不少士子们紧张的准备着即将到来的秋试,虽然手里仍然不离各色的折扇,却也无心悠闲打风了。

河边不少贩售文房四宝的店铺,生意正是好的时候,同样还有一些卖些小吃的小贩,大声跟路过的人们推销着自己的手艺。

“娘记得你小时候最爱吃萝卜糕,娘今天领你去吃。”

母亲平实的话语,却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杨怀仁点点头,“徐家大娘的糕饼铺子就在前边。”

杨母摇摇头,“徐家的萝卜糕,一块要五文钱,咱们去张家小乙哥的摊子上去买,他家的萝卜糕便宜,只要三文钱。”

杨怀仁有些不解,若是以前,杨母为了省钱,多走上一段路去买更便宜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现在不同了,杨府里有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银,还会在乎那两文钱吗?

何况徐家糕饼店的萝卜糕卖的贵,是有道理的,有铺子的店里制作的东西,用料上更好一些,口味也肯定比小摊子上卖的萝卜糕好一点。

从做生意的眼光看,就算两家出售的萝卜糕品质没有任何差异,杨怀仁觉得这种价格差异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从成本上做比较,两家也不同。

杨母看着他疑惑的表情,不禁莞尔,抚着儿子的手点了点头,示意让他听娘的。

杨怀仁报以微笑,随了母亲的意思。

张家小乙哥的摊子上,刚出炉的萝卜糕摆了不少,却没见有几个人去买。

杨母热情的跟张家小乙哥打了招呼,把他家的萝卜糕全部买了下来。

张小乙非常开心,对杨母是千感万谢,并表示亲自给杨母送到府上去。

杨母摇摇头,“老身有儿子帮我背回去,不劳烦小乙哥了,你早些回家陪你娘子去吧。”

杨怀仁听了母亲的话,有些不明白,虽然十几斤萝卜糕并不算多么重,但是既然人家张小乙肯免费送货上门,母亲为什么要他亲自背回去呢?

杨母缓缓的给他说道:“儿子,你不明白为娘为什么要你亲自背回去吧?”

杨怀仁难为情地笑了笑,点了点头。

杨母语重心长地说道:“张家小乙哥的媳妇儿前段时间刚给他家添了个胖小子,早点让他收了摊子回家陪他娘子,也是我们能做的一件微小的善事。

现在你身份不同了,官家赐了爵位,赏了功名,娘知道你志向高远,也许这些在你眼里都不算什么,但是在寻常百姓看来,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大官人了。

娘以前说过只希望你平平安安过一生就好,不愿意你去接触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掺和那些娘弄不明白的事情。

可是从你成亲那天来了那么多人,娘就知道了,你不是个普通人,你将来的成就,可能娘都想不到。

娘要说的是,不论将来地位多高,多么有钱,别忘了身边那些百姓,他们才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

杨怀仁默然。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此行的目的,道理或许很浅显,但正是这些浅显的道理,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他背上那包萝卜糕,陷入了沉思。将来会怎么样?他又将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第156章 杨怀仁被参

杨怀仁觉得自己的名字,也许就是老爹给他最好的人生启示。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怀着一颗仁义之心,无愧于天地良心,杨怀仁觉得这样做人,他这辈子才算没有白活。

家里的钱实在太多了,钱库里早已经满满当当,与其放着让蟊贼们瞎惦记,不如花在刀刃上。眼前最要紧的事情,就算是杨家庄子的建设了。

食材基地和开心农场的构想,起先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具体要怎么实施,杨怀仁没种过地,更没经营过农场,在这方面他就是个彻底的生瓜蛋子。

想要照搬后世的经营办法,在古代也不是完全合适的,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认识还达不到那种水平,而物质基础和技术水平这种硬件条件,就更达不到了。

他只能提出想法,然后跟庄子里的庄户们商量着来,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当代时代特征的发展之路。

游师雄老将军一大早上就来到杨府,准备与杨怀仁同行。

老游的心也真大,堂堂的朝廷大员,出门不带任何随从,除了胯下一匹老马,一个装了几件衣服的小包袱,看样子钱都没有带上几文,明摆着就是跟了杨怀仁去杨家庄子混吃混喝,赚杨怀仁的便宜是一点没有不好意思。

杨怀仁啥人啊,想赚他的便宜,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实际上赚了他便宜的人也不在少数,直到今天,杨府门外每天早上还是有不少等着从他手里领铜板的乞丐。

这种事杨怀仁似乎早已经习惯了,青莲帮照例还是每天派人来赶,可总也赶不绝,兰若心青莲帮二当家加上丐帮什么长老的名头,在这些乞丐眼里似乎没有杨怀仁手里的几个铜板值钱。

这似乎也验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虚名不如实利。

几十万贯钱财放到杨府里,是绝对不安全的,杨府的宅子本就是小富户人家的院子,院墙就那么高,盖的高了说不定又有人告你逾制。

子爵的爵位也就那么回事,多养几个护院估计也是要逾制,反而有了这么个不痛不痒的爵位,言官们也更加瞪大了眼睛盯着你,等着你出错。

杨怀仁以前觉得那些言官们能不畏权势敢于直言上谏,个顶个的都是条汉子,可在大宋生活了这几个月,他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该谏的事情,没见他们多么热心,倒是些鸡毛蒜皮叫花子抠脚的破烂事,他们跟打了鸡血似的谏起来没完。

杨怀仁成亲大摆筵席的事情,就有人看不过去了,秉烛夜书了万言书,从三皇五帝开始啰嗦了一大通,水了半天废话其实就一句干货,说是新妇既然是王爷的义妹,杨怀仁的成亲礼仪太以自家为主了,似乎没把皇族当回事。

当然这种破烂事的帖子,每天都一大堆,官家也懒得看,更不用说太皇太后了。

太皇太后知道这里边的事情,当然不会说出来找麻烦,她也明白这是有人看不惯杨怀仁小小年纪就封赏过盛了。

杨怀仁被人告了状,也完全没有受了冤屈的觉悟,他的理由也简单,不就是这帮人没吃到上好的鱼脍,眼红嫉妒了呗,这事要怪也怪不到他的头上,谁让你们装清高不来呢?

杨府上下除了留下随园里的厨子和伙计们看家,其他人全部打点好行装,准备出发去度假,本来就李黑牛领着几个护院护送装了钱财的银车,现在又有了游师雄这个老将军跟着,杨怀仁觉得这种免费的保镖,不用白不用啊。

没等杨怀仁跟游师雄说护送银车的事情,游师雄先开口了。

“小子,你最近得罪什么人了吧?今天早上老夫去枢密院告假,隐约听见你小子又被御史台那帮闲人奏弹了,好像说你身为子爵,不好好让你家庄子里的人种粮食,用上好的田地去种了鲜菜。”

“啥?我又被参了?”

杨怀仁觉得头疼,这帮人是不是闲得蛋疼?有这工夫和力气,你干点正事不好吗?

要弹也去弹那些像样的人去,我一个七品芝麻绿豆大的子爵,连个官位都没有,老盯着我弹个什么劲?

我家庄子的事情,我都好久没注意了,你们倒比我这个庄主还上心,整个大宋如今都不缺粮食,种点蔬菜丰富下庄户们的餐桌,有啥不好的?

再说了,好像种粮食的好地,的确是种了粮食,新建的蔬菜大棚都在后山的荒坡上,“不务正业”这么大一顶帽子扣下来,我脑袋小可兜不住。

这种事可大可小,不弄清楚的话,万一将来人家拿出来说事儿,自己可是跳进黄河……不用洗就得先淹死。

杨怀仁急的团团转,寻思着这事还得找太皇太后讲个清楚,不然又落了个把柄。

游师雄沉默了老半天,才又接上了下一句,“不过好像官家没当回事,说你一个开饭馆的厨子,种菜是情理之中的事,那几个正言没话反驳,这事就这么没下文了。”

哎呀我去,我的个小心脏啊,杨怀仁心道,游师雄啊游师雄,你真是我亲大爷,说话能不大喘气不,既然没事你说出来吓唬我干毛啊。

不过这件事还是提醒了他,以后自家庄子里的事情,还是低调点好,起码事先跟赵頵通个气,有他这个王爷给他大侄子和老娘先吹上点风,他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怕哪天蹦出来个咸吃萝卜淡操心的王八蛋又去打小报告。

还有一点,自己菊花内卫的秘密身份,或许也帮了他大忙,将来要跟叶公公多来往来往,说不定糊弄几个有武功的内卫跟班过来,查一查到底是哪个龟孙整天在背后嘀咕他,这个账不跟这个小心眼的家伙算清楚,白瞎了内卫的招牌。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对于杨怀仁来说,这次去庄子上,不光是要韬光养晦躲避一时的风头,还要为将来的发展大计做准备。

食材基地如果真的按他设想的那样建设起来,将来他随园可以提供更多新颖的食物,还有反季的蔬菜,随园的招牌就会更加闪亮。

同时,这也是他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可以享受的最好的新婚蜜月旅行了。

第157章 回庄

杨怀仁一踏出城门,心情莫名其妙的就好了起来,感觉呼吸都顺畅了许多。

何之韵陪着婆婆和李妈妈坐了一辆马车,而另一辆马车里关着臭蛋和毛球,杨怀仁亲自骑了马,走在队伍的最前边。

一路上说说笑笑,走了一个时辰,就能远远的望见自家的庄子了。夏初种下的粟米正在抽穗,看样子天好的话,用不了两个月就能丰收。

最外围的那一片土坯垒的破旧屋子都不见了,已经从新打好了地基,农户们正准备用黏土烧制的青砖盖新的房子,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忙活得热火朝天。

游师雄拍马紧赶了几步,追上了走在前边的杨怀仁,小声问道:“没看出来你小子挺大方啊,刚买了庄子就给庄户们盖新房子,你就不怕又有人参你一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