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568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到这里乔迁新居的礼数其实还不算完,燎锅底这个传统仪式还不能少。

燎锅底的习俗来自何时何地,已经没法去探寻了,不过这个后世也一直盛行的民间习惯,在宋时就颇有讲究了。

所谓燎锅底,字面意思很明白,就是当亲友乔迁新居的时候,大家上门送礼,顺便大吃一顿。

而大吃一顿主家自然要开灶,开灶煮饭就要把先锅烧热,也就是燎锅底了。

这种形式的风俗的出现,应该不难理解,一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吃饭当成头等大事,二来则是用烧热了做饭的锅的方式来寓意祝福主家乔迁新居之后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倒是恰到好处。

杨怀仁重点安排好兄弟们和亲兵的家眷之时,就特意看了一下各家的锅灶,必须是崭新的才行。

另外各家的米粮,依旧是杨府供给,保证了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兄弟们如今都在各地的军中做事,还没时间回来看一看他们的新家,所以他们的家人,杨怀仁一定要照顾好。

杨怀仁在江南也没什么朋友,所以本来是打算自家人聚在一起大吃一顿就算燎了锅底的。

没想到刚搬进来,门房还没熟悉好新环境呢,已经有人送来了数不清的拜帖。

杨怀仁心里觉得好笑,他不想掺和官场,和文人们也不太打交道,但来送拜帖的却大都是杭州地方官员和自诩书香门第的世家。

而地方上的乡绅名流也有一些,商贾倒是不算多,想来要么是商人们觉得自身卑微高攀不起王爷,要么就是乡捐之事吓得他们不敢上门了。

送拜帖的目的也主要是问候,算是尽到一些礼数,但实际上是不会亲自上门的,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异的思想根深蒂固,谁也不会冒冒然自抬身价落了人家的笑柄。

大多数人还是约了日子表示会送一份礼物上门,但人是不会到的,真正表示要亲自上门拜访的,也只有些地方大员而已。

收礼这种事,杨怀仁从来不拒绝,连官家的旨意里都默认了他收礼的事情,更不会有人拿这事来编排杨怀仁。

社会风气很奇怪的,文人以清高自居,但金钱来往却不会直接往利益转让上去靠,官员之间互送礼物,也只会认为是礼尚往来,甚至会觉得有礼便是一种雅。

要这么说的话,杨怀仁也觉得他挺雅的,反正他不论收了多少礼物也不会帮别人办事的,更不会跟损公肥私扯上关系,毫无思想压力之下,他也乐得收礼。

于是燎锅底这种事,在平民百姓中更具有实际意义,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便成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尽管如此,象征意义也是不可缺少的,杨母觉得不管这事和灶王爷扯不扯的上联系,但日子一定要好好选,宴会也一定要办的,至于人来不来,那是别人的事。

而燎锅底一般都选在逢九的日子为最佳,日子是阳日为上,寓意自家日子蒸蒸日上,搭配上红红火火,可谓讨尽了彩头。

十月初九这天,在门口摆上一个火盆,烘干的竹竿往火盆里一扔,竹子燃烧之时发出些噼噼啪啪的声音,便是向左邻右里宣告,今日我家燎锅底,欢迎大家上门祝贺。

杨怀仁这位家主自然是在中堂里摆下几桌宴席宴请那些杭州当地有头有脸的官员们,剩下的自家人嘛,前院里男人们饮酒作乐,后宅里女人们也聚在一起饮宴庆祝。

之后在门上贴了门神挂了桃符,门楣上还要贴一副字,一般上书“安居乐业”,表达主人家的美好愿望。

直到宴会结束,给来主家燎锅底的客人回了伴手礼出门,主家的燎锅底仪式才算结束。

第1411章 灵隐寺

终于在“人间天堂”西湖边住了下来,整个杨家里大家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杨怀仁闲了下来,打算好好休息一下,二丫头整天吵吵着要出游湖,杨怀仁的几位夫人也觉得二妹这个主意不错。

于是找了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家人浩浩荡荡准备出门游湖,不过杨母作为大家长,自然是建议大家先去北高峰的灵隐寺拜佛,之后再去游湖。

杨怀仁是无所谓的,特意拉了悟能老和尚一路陪同,只是有一点很奇怪,悟能老和尚出身少林,对其他名刹似乎并不特别感兴趣,甚至表现出一种不自在来。

这让杨怀仁和很不解,按说天下和尚是一家,大家都是拜佛的,拜访灵隐寺对他来说应该是跟走亲戚一样的亲切感觉才对。

一家人在杨母的带领下一大早便向灵隐寺出发,一路上坡,爬山的过程既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山间美景,让人心情不自觉地就好了起来。

因为出发的早,上山的时候还有些山间的清雾,杨母领着二丫头一马当先,杨怀仁抱着大官坠在队伍后边,陪着悟能老和尚说话。

大官很机灵,被老爸抱着也不老实,一双手挥舞开,好像想抓住那淡淡薄雾一般。

本来只是一个小婴孩的童趣,杨怀仁这个当爹的看着瞎乐呵,老和尚忽然说了一嘴,“这孩子有佛性,不如等他长大了跟着老衲修习武艺。”

杨怀仁讶异地瞅着老和尚,“大师,你没搞错吧?孩子随意耍着玩,你都能看出他有佛性来,你是在逗我吗?

就算孩子真有佛性,拜拜佛修心养性,我这个当爹的也是不会反对的,但和跟着你修习武艺又有什么联系?”

老和尚腆着肚子笑笑,“不可说,不可说。”

杨怀仁一脸黑线,心说不可说你跟我说这些话干嘛,这不扯犊子吗?

太阳从东边山脊上冒头的时候,拨开了迷雾,这才看见了灵隐寺的山门。

杨怀仁有些诧异,眼前的灵隐寺和印象里的灵隐寺真的有不小的差距,倒不是说寺庙的格局有了巨大的变化,就是那种感觉,太不一样了。

等到踏入庙门,杨怀仁那种感觉也更强烈的了起来,如今的灵隐寺没有后世的浮华,更多的是一种庄重。

这也许就是旅游景点灵隐寺和一座真正探寻佛法的寺庙的区别吧。

后世和尚已经成了一种职业,拿着不菲的工资剃了头穿了僧袍做做样子,是不必礼佛的,佛经念不了几句,收香火钱的时候两眼是冒光的。

可面前的灵隐寺里,朴素的僧人们是真正的虔诚。

大殿里和尚们还在做早课,靡靡梵音让人不自觉地心灵轻盈了起来,似乎也化作了一团云雾缓缓升上了云霄。

迎客的僧人接受了香火供奉,眼睛里依旧古井无波,没有刻意的游览,只是领着一班香客们进殿拜佛。

木鱼敲得很有节奏,只是梵铃毫无来由的插进来响一声,似乎是把久处梦中的凡人惊醒。

住持也不多说话,静坐修行的僧人根本不理这些凡人,依旧自顾的念着听不懂的经文。

杨怀仁虽然不信鬼神,但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整个人也变得庄重起来。

只是斜眼瞅了瞅那些修行的僧人里,竟发现了披着白色袈裟的倭国僧人,还有剃了光头确实黄眉毛蓝眼睛的胡人僧人。

杨怀仁不想扰了母亲拜佛的诚意,所以母亲怎么拜,他也跟着怎么拜,然后默念着一些祈求佛祖保佑的话。

杨怀仁的愿望很简单,希望他在意的人都能平平安安,四个孩子都能健健康康的成长。

至于世界和平这么高大上的愿望,恐怕有点超出佛祖的能力范围了,所以不求也罢。

拜完了佛,僧人们是会管一顿斋饭的,这倒是让杨怀仁很感兴趣。

到了偏院里的饭堂,杨怀仁便明白老和尚为什么不愿来灵隐寺了。

僧人们排着队有序的托着木碗轮流取饭,本来是很平静的,但当他们看见悟能和尚的时候,眼神里却带着一丝叹息之色。

杨怀仁这才仔细去打量悟能和尚,当看到他那个大鼓一般的大肚皮的时候,才明白为什么别的和尚瞧不上他了。

他这种油腻体型,是绝没有可能是吃斋菜能养出来的,对于一个六根不清净的和尚,其他同类自然会瞧不上。

和尚们去了饭,便各自回固定的座位上等着,也不开动,就那么静静地坐着。

不一会儿一排小沙弥端了斋菜出来,四人一张桌子上,只摆了两小碟素菜,一个水煮青菜,一个就是一整块的豆腐。

杨怀仁开得呆了,虽然知道寺院里的斋菜不见荤腥,但即便是青菜豆腐,也该好好处理一下,摆上一块豆腐,难道就这么用豆腐伴着米饭吃?也太没滋没味了吧?

杨怀仁一家人则被请到了另一座饭堂里,男女分开就餐,除了多了几样简单的素点之外,和另一边和尚吃的是同样的斋菜,不过制作上稍稍好了一些,起码豆腐还是用小葱扮了的。

杨母代表家中后辈感谢了住持,惜字如金的住持这才施礼退出去,杨怀仁这才起筷尝了尝。

水煮青菜就真的是水煮青菜,小葱拌豆腐也没有除了盐之外的其他的调料,而且即便有盐味,也是非常淡的,可以说是淡而无味。

杨怀仁再望向另一边的和尚们,这时沙弥们上完了斋菜也就坐了,住持和几位高僧落座后唱了一段经文,和尚们这才开始吃饭。

杨怀仁又看呆了,和尚们吃饭的时候动作都是统一的,夹一筷子青菜,夹一筷子豆腐,然后放在饭碗里,拌着一小口米饭吃到嘴里,最后放下筷子坐正了闭上眼睛慢慢嚼。

连嚼的动作都出奇的一致!

和尚们把这一口饭吃下去,才又把刚才的动作又来了一遍。

二丫头尝过了斋菜,清淡的她无奈吐了吐舌头,扭头看见对面饭堂里和尚吃饭的样子,忍不住笑道,“怪不得呢,和尚们自己都不喜欢吃,看看他们吃饭的样子,真是受罪。”

杨母瞪了她一眼,“好好吃你的饭,佛门清净地,容不得你大声鼓噪。”

第1412章 人间天堂的由来

杨怀仁嘻嘻笑着对悟能老和尚道,“怪不得你偷偷跑下山了。”

老和尚倒不介意杨怀仁和他开玩笑,反倒乐呵呵比划着,“老衲原来在山上已经如此痴肥了,后来到你家,不过又肥了一点点而已。

所以说起来,你说老衲是吃不了寺院的斋食才下了山,是不对的。”

杨怀仁想了一下,他第一次在自家菜地里见到悟能老和尚的时候,他确实已经胖的跟个弥勒佛似的了,眼下跟当时比起来,也确实没胖多少。

不过他旋即笑了,试探着问道,“大师,少室山上听说葱葱郁郁,飞鸟走兔也不少,大师下山之前,没少祸祸他们吧?”

老和尚笑得没了眼睛,“说不得,说不得。”

他又指了指对面饭堂里机械人一般吃饭的和尚们道,“和尚吃斋,也许在你看来很是奇怪,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种修行。

而有的和尚把断绝口舌之欲当做修行,有的和尚反其道而行之,你怎么就知不道不是另一种修行?”

杨怀仁笑得很暧昧,“大师不用跟我解释,我懂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嘛。”

老和尚笑得更开心了,下意识的端起面前水杯要和杨怀仁对饮,端起来才想起来杯中所盛的只不过是清水,又说了一咕噜禅语,“杯中是水还是酒,自在你我心中。”

说罢一饮而尽,杨怀仁也跟着一饮而尽,只是他没有老和尚那种境界,一口凉水是如何也幻想不出酒味来的。

吃完了斋饭,谢过了住持,杨怀仁一家人这才告别了僧人下山。

二丫头早就不耐烦了,恨不得三两步便能冲下山去西湖边去玩耍,这回杨怀仁也没抱孩子,陪着急匆匆走出来的老和尚一起走在了队伍的前头。

寺门外还有一条继续上山之路,杨怀仁都不记得这是去哪儿的路径了,于是随口问道,“顺着这条路,是去往何方?”

二丫头听见哥哥疑问,跳出来笑道,“大哥,这个还不简单,这山上没有住户,全是寺院,再往山里走,也还是寺院罢了。”

老和尚点点头,“丫头说的不错,顺着山路继续走,还有几家寺庙,最出名的应该是一座天竺佛教寺庙了。”

“哦,原来如此,”杨怀仁忙对妹妹说道,“那咱们赶紧下山,下边有天堂还等着咱们去游览玩耍,若是被母亲想起这件事来,怕是一头午都要耗在和尚堆里了。”

二丫听罢吓了一跳,赶紧冲着身后几位嫂嫂挥挥手,示意他们走快一些。

老和尚又望着兄妹二人痴笑,杨怀仁问道,“如何?有什么不妥吗?大师不也不喜欢拜佛吗?大宋的和尚都不待见你,恐怕天竺的和尚也够呛能待见你。”

大和尚忽然问道,“王爷可知杭州天堂之说来自何时?”

杨怀仁挠挠腮帮子,心说自己小时候就听说大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话来赞美苏州和杭州的景色美丽,却不曾想过这种说法从何而起。

他摇了摇头,大和尚解释道,“起先把杭州形容为天堂,其实并不是说杭州西湖的景色秀美。

前朝吴越国以佛教为国教,对佛教表现出了极大的尊崇,在当时的国都杭州城外,花费了大量钱银建造了数以百计的佛寺或者佛塔。

一百多年前,西湖还不叫西湖,叫做钱塘湖,周围几乎布满了各色佛教寺院,供奉各类佛祖菩萨的香火在湖上弥漫。

百姓游人漫步其间,迷雾朦朦里犹如来到仙界一般,于是把当时的钱塘湖当做天上人间。

到后来宋太祖皇帝统一十国建立大宋,钱塘湖的这些佛寺失去了原本的香火,好多寺庙在战火中破败,甚至被拆除了。

留下来的那些,都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佛寺。仁宗朝时官家从新重视佛教,比如给灵隐寺拨配了一千余亩上好的田产,这才让灵隐寺等僧林有了今日的繁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