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567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所以能把买卖做大的人,身后必须有靠山,要不然你犯一点儿错,别人想怎么拿捏你就怎么拿捏你,你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必须有所依仗。

黄百万你把米粮生意做到这么大,如果背后没有个像样的靠山,是走不到今天的,白银海也是一样,盐场可不是谁说想开的就能开的。

后来我打听你们两家的发家史,便发现你们背后的靠山了。”

虽然杨怀仁已经明确表示要抬举他们,但黄百万和白银海听了这话还是有些紧张。

杨怀仁道,“大宋开国初,你黄家虽然也是江南大商,但那时候的家产和现在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吧?

是你家老祖宗审时度势,在乱世中别的米商都屯粮高价贩卖的时候,是你黄家把家中屯粮平价卖给了秦王,才有了之后黄家百余年在江南米商中的一家独大吧?

还有你白家,你家老祖宗是陇西郡王的女婿吧?要不然以你白家当时在江南商贾中的地位,还没法让朝廷把盐场的生意交给你白家吧?

以你们黄白两家这种渊源,怎么可能为了争夺扬州首富而斗富?当初的戏做的就太假。”

杨怀仁随口就把他们两家最初是依仗谁的权势发家给说出来了,让黄白二人面露尴尬之色。

但问题在于当时的秦王和陇西郡王的家族,如今都风光不再,开国将门的威势也消逝在漫长的文恬武嬉的岁月之中。

如今的东京城里,勋戚和将门的高门红墙依然挺立,不过内里的将门之后们却大都已经和尘同光了。

东京城里有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便是大街上那些穿着光鲜、后领里插着折扇、头戴偌大一个宫花的纨绔或者衙内们,他们大都是将门勋戚之后。

祖宗的功劳让他们世世代代衣食无忧,在朝堂上没有他们说话的份儿,他们也只有乐得像猪一样被国家养着。

也不是没有一两个继承了祖宗本事的子孙,像杨家的杨世虎,石家的石猛等人,可这样的太少了,扔在一帮纨绔子弟中间是看不见人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杨怀仁在京城里和这帮勋戚将门相处,虽然谈不上什么很深厚的情谊,但总体上还算不错,有些买卖还是大家一起合伙赚着钱的。

要想让这些将门重振雄风,杨怀仁是没有多少办法的。

但恰恰是这些将门,把持着大宋最精锐的军队,禁军二十四卫,每一卫的将领都是和勋戚将门关系密切的,就更不用说中级的校尉里,安插了多少子弟了。

禁军虽然不济,可兵员毕竟是大宋最优秀的,如果能加以训练,他们不难有一点战斗力。

尽管和西夏的战争是因为西夏贵族们之间不合内讧才自己作死的,但那些禁军进过了半年杨怀仁式的训练,也多少有了些战斗力。

如果他们能继续坚持下去,三五年之后禁军还是可以拿出来看的,悲哀的是一场大胜之后几乎所有禁军又得意忘形了。

怪要怪到勋戚将门的后代上边,军伍里领头的将领校尉什么德行,下边当兵的就什么德行,居下效上,从来都是军伍里的正常现象,当官的懒散,不可能指望下头士兵勤奋的。

杨怀仁如今把他明年要征伐交趾的事情漏给黄百万和白银海,一定程度上就是让他们给这帮勋戚将门传话了。

有些话杨怀仁直接说似乎惹人猜忌,让黄白这种商人去说,将门勋戚们如果能明白杨怀仁的心意最好,如果不明白,那杨怀仁也没有办法了。

像吕济远这种从纨绔变成了军中猛将的人,武德军里还有一些,有,总比没有的强。

杨怀仁说道,“这场仗的投资,你们俩各出二十五万贯钱,占三分之一,其余的钱我怎么弄,你们也不用打听。

从你们回去开始,就按我说的开始做准备,人也好船也好,我相信凭你们的本事,是有自己的办法准备好的。

海商那边,更不用你们管,我自然会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交代清楚之后,黄百万和白银海赶紧施礼告辞,杨怀仁送他们离开之后,又唤了别的人来。

一百五十万贯的战争投资,杨怀仁算的很富余,差一点也不打紧。

如今有了黄百万和白银海的五十万贯,其实就有了打底的钱了,乡捐募集了十五万贯,从赵献球那里截留了十五万贯,这就有了八十万贯了。

官家和朝廷那边,多少应该会拨一部分钱的,不论是十万贯还是二十万贯,杨怀仁也都会满意。

剩下的五十到六十万贯钱,杨怀仁打算自己出,当然不是明着出,而是让风神卫用那些身份保密的商人的名义来出,做一做账目,这份钱也不会怀疑到杨怀仁头上来。

要征伐交趾,自然要在信息上早做准备,风神卫的触手还够不着交趾那边,所以从现在就应该开始准备了,杨怀仁面见了江南几个风神卫中的头面人物,便是安排这件事。

宋人和交趾人虽然都是黄种人,但样貌和体型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说交趾当地人是猴子有点过,不过他们的身高确实比宋人都矮了一头,样貌也尖嘴猴腮的,确实像没进化好的人类。

武德军原来是禁军,军伍里很难找到这样的人,唯有让小七哥哥从风神卫里找些人,年后便扮作商贾先去交趾打前哨……

第1409章 乔迁新居

江南的十月,树上还有不少绿叶,但秋风已经很凉了。

杨怀仁这才发现江南的冬天有可能比中原还冷,倒不是说温度会更低,而是因为北方到了冬天家家户户会在家中垒起一个暖炉,或者直接烧炕。

即便是下了雪刮了寒冷的风,躲在屋子里还是比较暖和的。

但江南不同,不垒暖炉也不烧炕,温度感觉上比北方高一些,但实际上人身体的感受,就是一种阴冷。

气候史上,一千年前的北宋据说是一个小冰河时期,气候是偏冷的,杨怀仁之前还不信,不过现在他信了。

降温的时候,住在船上是非常冷的,木头做的墙壁并不能起到多少保暖的作用。

好在杭州的新宅子即将修葺完毕,杨怀仁到苏州和家人汇合后,便直接开拔去杭州。

皇帝的圣旨也下来了,比杨怀仁预计的时间要晚了一些,不用想也知道,杨怀仁的打算,必然会引起朝堂上的一番争论的。

赵煦自然愿意杨怀仁继续为大宋开疆拓土,增加自己的功绩,坐实了他一代明君的历史地位。

所以对那些反对的声音,赵煦充耳不闻,打定了主意要支持杨怀仁。

即便皇帝做了决定,可新党内部还是争论不休,内部的矛盾日渐显现。

杨怀仁管不了这些,只要赵煦能支持他,他就可以放心的去做计划中的事情。

只是赵煦和朝廷批下来的钱不多,杨怀仁上缴的那份查抄赵献球得来的一百多万贯赃款,赵煦打算用来修缮宫中的基础宫殿,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拨了十万贯钱下来。

兵部和户部也不敢自作主张给武德军拨款,枢密院的大佬们不管多么不情愿,但还是觉得既然武德军撤卫改藩了,钱银上做些补偿也未尝不可。

于是几位大佬商议之后,也给武德军拨了十万贯钱的军费用来打造水军,和皇帝给的钱一样。

二十万贯钱的数目虽然不大,但也没有比杨怀仁预估的低,这样一来,加上武德军账面上的九十多万贯,武德军的资金已经超过一百一十万贯。

长江冬天并不封冻,所以不影响造船,新的市舶司造船厂已经风风火火地运作起来。

老戴头带人修整了造船厂之后,便立即采购了造船所需的材料。

他的四个儿子都回来了,除了原来的匠户们,造船厂的高薪又吸引了几百名造船的工匠过来,江口镇也重新热闹起来。

因为人手足够,老戴头早早设计好了大小不同的战船,五个船坞一齐开动,把造船厂的造船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岑孝年的汇报里,惊讶的说老戴头他领着人造船,竟然是不需要图纸的,就靠着一张嘴巴说着,那些工匠们便把要求之内的战船框架造了出来。

杨怀仁也惊讶,甚至有点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过后来转念一想,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能力,确实是不能用常理来揣度的。

造船杨怀仁还没有亲眼看见,但他听说过一个雕刻玉器的师傅,同样没有图纸,全屏记忆和技艺,把一块原玉雕刻成了三层镂空的玲珑玉雕。

连杨怀仁这个见多识广的后世人,也没想明白雕刻工匠是如何做到的。

所以说绝不要小看古人和古代的工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技艺,不但不必后世的工匠差,甚至更加精湛。

想清楚这些,杨怀仁便放松下来,既然认定了老戴头一定会尽心尽力的大造战船,具体的过程,他便没有必要去掺和,外行管内行的蠢事,他是不会做的。

跟兄弟们分头去练兵,挑选未来水军的兵员一个道理,杨怀仁不懂这些,就让懂的人去做就好了,怎么选人怎么训练他不用管,只要一年后能有一支合格的水军就可以。

于是杨怀仁难得清闲了下来,陪着家人住进了杭州的新宅子。

杨家的新宅子地理位置很好,在一个西湖西边叫做桃源岭的好地方。

桃源岭下是一片平坦的山间谷地,一座双峰山夹在大宅和西湖之间,让杨怀仁站在家门口就能欣赏西湖美景的愿望落空了。

其实大宅离的西湖也不远,出门散步的话,盏茶的工夫就能走到西里湖,从这里边可以把整个西湖的景色包揽眼底了。

只是奇怪的是,雷峰塔和他印象里的雷峰夕照有些差距,后来才想起来,如今的雷峰塔可不是后世的雷峰塔。

北宋宣和年间雷峰塔因战乱遭到破坏,是后来重修的,重修的雷峰塔自然可以说是高大上,如今的雷峰塔尖头细腰的,略显妖娆之气。

大宅西边则是北高峰,北高峰下便是著名的灵隐寺了。

灵隐寺始建于公元326年的东晋,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不过要说名扬天下,还只有几十年而已。

仁宗庆历年间,宰相韩琦和参知政事欧阳修奉旨辞契嵩所著《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并《辅教篇》等入藏。

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称号。

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灵隐寺自此也成为天下佛教禅宗圣地。

住在这么个清静地方,杨家的女眷倒是感到很高兴,杨母更是率先差人去灵隐寺送去了一大笔香火供奉钱。

全家人住进大宅,虽然大小连京城里杨家大宅一半的地面都没有,但江南的建筑明显要精致清秀,杨怀仁这种烟火气很重的人住进去,都隐隐有了一股雅气。

宅子后边其实还有一大片空地,后山上依旧葱葱郁郁,宅子和后山之间有百亩余的一片荒草地,种不了庄稼,看山去也没什么用处。

杨怀仁看了看,心情忽然大好,这种山上的薄土地种不了庄稼,但可以种些青菜,早就吃惯了自家种的蔬菜,没有到了江南就要买菜吃的道理。

杨怀仁乔迁新居,除了陪老婆看孩子之外,左右也无事可做,于是便带着家里仆子把这片地稍事开垦,支起来大棚,种下了几十亩新菜。

剩下的地方正好可以用来养鸡养猪养羊,食材嘛,自然是自己种的自己养的才最放心。

第1410章 燎锅底

中国人乔迁新居讲究特别多,杨家又来自孔孟之乡,所以这些礼数在杨母心里是一点儿也不能少的。

进了家门不能先入屋,而是要先拜四方神仙,焚香设案供奉上三牲五果,所有进家门的人都要先拜过了之后才能入住。

杨母很在意这个,所以在事情上做的很细致,眼睛时刻盯着仆子丫鬟准备着一切,容不得慢点马虎。

这样明显有点过于折腾,但杨怀仁也只能笑嘻嘻地由着母亲,即便母亲发了话,敬鬼神这种事,连家里最小的四个孩子也不能放过。

大官已经健步如飞,呵呵,也许这么说有点夸张,但别看小家伙年纪不大,可一双小粗腿还是力道十足,走起路来不但一点儿不晃悠的,而且踏着虎头靴子踩得地板咚咚作响。

何之韵最是遵从杨母的话,她带着大官似模似样的给看不见的镇宅神仙磕了头,嘴里又念叨着一些保佑家宅子孙的客套话,而大官已经忙着伸手去抓案上的果子吃了。

杨母看着大孙子喜欢,不过供奉给神仙的东西是不能动的,赶紧吩咐春儿把孩子抱过来,她这个当奶奶的亲自剥柑橘给孩子吃。

小鱼儿乖乖巧巧,最是惹杨怀仁疼爱,走路还没有大哥那么灵便,不过莲儿还是扶着小鱼儿按照婆婆的要求跪拜了神仙。

大壮大牛实在太小,还没发行跪礼,但也不能免了礼数,铁香玉和奶妈依旧抱着孩子个神仙行了大礼。

唯有兰若心挺着大肚子实在弯不下去腰去,只能让两个丫鬟扶着跪了跪算是给了神仙面子,拜是没办法了。

鬼姐也跟着几位姐姐一起拜,只是拜的哪路神仙,她是搞不懂的,只是觉得婆婆搞得很庄重,她也应该认真对待。

唯独两个不认真的就是杨怀仁兄妹俩了,面子事是要做的,但拜神仙的时候杨怀仁心中却腹诽着些别的话。

如果真有神仙,就保佑我的家人好了,哥命大,不用神仙老人家费心劳神来保佑的。

二丫头给神仙磕头的时候也是嘟嘟哝哝说着些什么,看她那个表情就知道话没好话,这丫头慢慢长大了,正是逆反的时候。

杨怀仁懒得管她,倒不是他这个当大哥的不称职,实在是二丫头性情刚猛,已经在女汉子的路上越走越远,早就回不了头了。

啰嗦了小半个时辰,拜完了神仙杨母才开始安排院子和房间让大家入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