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124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鱼身上出水的时候带着的水这时已经被寒冷的空气冻成了冰凌附着在鱼身上,往冰面上一放,便像是冻在了上边一般,也省了杨怀仁不少固定鱼儿的力气。

他熟练的从鱼尾开始逆向去鳞,手法非常熟练,霎时间鱼鳞飞了一地,但鱼皮却没有被破坏。

去晚了鱼鳞,杨怀仁又刨开了鱼腹,只用餐刀在鱼腹里绕了一圈,鱼腹之中的内脏和渍物便全部顺着刀刃滑出了鱼腹,不但鱼腹内干干净净,杨怀仁手上一点脏都没沾到。

这让一旁看着他去鳞的老汉也啧啧称奇,忍不住感慨道:“小子,你到底是干什么的啊,你这刀工可真比太白楼里的大厨可厉害多了。”

杨怀仁和老汉萍水相逢,其实谈不上交情,只不过一同在同一个地方钓鱼,算是有些缘分,加上言谈之间,有些投脾气而已,至今连这老汉的姓氏都没打听过。

所以杨怀仁也不想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随口说了句,“小子只不过略通一点微末的厨艺罢了,算不得什么。”

老汉也听出了话中意味,也不再追根问底,淡淡了笑了笑,继续专心的看着他处理剩余的三条鱼。

不大会工夫,四条一尺来长的鱼儿都处理好了,看样子可以直接用干净的树枝直接穿起来烤了。

虽然冷水中钓上的鲜鱼腥味不大,不过淡水鱼自身也并没有多少咸味,没有了盐,就无法激发出鲜鱼那种真正的鲜味,那烤出来的味道也会差一些。

杨怀仁抬起头来伸长了脖子四周围看了看,忽然站起来说道:“老伯请稍后,我去那边那些鱼贩子那里瞧瞧,看人家是否随身带了咸盐。”

老汉点点头,“嗯,不错,还知道没有盐会影响鲜鱼的鲜味。”

杨怀仁运气也不错,鱼贩子不少人都带着小包的粗盐,他只花了些铜钱便带回一小包来。

杨怀仁把这些盐混合了冰块砧板上的冰凌子,然后均匀抹在了四条处理干净的鲜鱼身上和鱼腹中,探后他打开酒壶的瓶口,同样又在鲜鱼全身用白酒涂抹了一遍。

老汉以为他处理完了的时候,杨怀仁却并没有停下来,又跑去了有不少采冰人的另一边。

冬季里的荷花,水面上的部分都已经枯萎,可不少水面下的荷叶,因为气温骤降并没有枯萎便被冻在了冰层里。

这些冰层里冻着还是绿色荷叶的冰块采冰的人是不要的,随手就丢弃在湖边,让杨怀仁捞了一块过来,摔在地上把冰摔碎,取了几张还算完整的荷叶,又跑了回来。

他把简单腌制好的四条鱼用这些荷叶包裹了起来,又从湖边挖了不少湿泥,把包着鱼的荷叶又用泥巴包了一层。

老汉有些看不懂了,难道烤鱼不是拿树枝把鱼儿穿起来然后点燃火堆,直接加在上边烤熟就行了吗?这小子废了半天功夫又弄荷叶又弄泥巴的,这是要干啥?

这时天霸弟弟也回来了,大明湖畔周围不少各色的植物,冬季里凋零之后可以寻得不少枯枝,天霸弟弟便抱了一大捆回来。

杨怀仁在一块没有被雪覆盖的干燥空地上用粗一些的树枝挖了个小坑,然后把包了鱼的泥巴蛋放在里边,稍微覆盖一些泥土,然后直接在上边点燃了堆成小山状的枯枝。

天霸弟弟猜到了那泥巴蛋里边包裹的是刚才杨怀仁钓上来的鱼,只不过他也没有明白杨怀仁为什么要这样做,跟老汉一样表情疑惑,同时又感到新奇,反而更对这种烤制方法烤出来的鲜鱼的味道充满了期待。

等了大概一刻钟的样子,那一堆干柴才烧完,等浓烟散去,杨怀仁才重新用树枝把燃尽的柴灰拨到一边,重新把埋在火堆下边的泥巴蛋挖了出来。

杨怀仁把那个还冒着蒸汽,已经烤得黑乎乎硬邦邦的泥巴蛋像球一样踢了回来,笑呵呵的说道:“烤鱼完成了,可以开饭了!”

第286章 被泥土锁住的美味

泥巴蛋现在已经被烤成了一个大泥块,杨怀仁举起手里酒壶先向老汉敬了一杯。

老汉笑着也举起了手里酒壶,“今日老汉我就多谢你的款待了,请!”

老汉方才专注于杨怀仁制作烤鱼的手法,竟没有注意手里这壶酒的浓郁香味,这一打开酒壶,一股扑鼻的酒香让他未饮先醉。

他先慢慢的向上扬起酒壶底,倒了一点儿酒到了嘴里,砸吧了几下嘴巴,眼前一亮,忍不住称赞道:“小子这是从哪里买的好酒?这味道,老汉敢说如果是天下第二,再也没有别的酒能是天下第一了。”

杨怀仁心道,看来自家这随园春是时候扩大生产规模了,随园春价格虽然高,但也只在东京城里能买到,虽说也有些外地的客商来进货,却也是往江南富庶之地贩售,齐州城里看来是还没有酒家销售。

杨怀仁若是说他从京城带来的,容易露了自己身份,于是推说道,“这是一个朋友从京城带回来一种美酒,据说在京城也才刚刚流行,所以在齐州还买不到。”

老汉听了直叹气,“可惜可惜,这么好的酒只有这一小壶,喝完了不知道老汉有生之年还能否喝到如此的琼浆玉液了。”

老汉说这话偷偷瞄了杨怀仁一眼,杨怀仁猜到了老汉的意思,心里偷笑道,这老头是想问我家里还有没有这美酒,却又不好意思厚着脸皮直接开口,竟把“有生之年”这样的词语都说出来了,真是有趣。

“小子家里还有几坛,不如老伯给个地址,小子明日遍吩咐人给老伯送两坛过去。”

“哎呦,这可如何使得?”

老汉客气道,“今日小哥教了老汉钓鱼,又请老汉吃酒吃烤鱼,若是再白拿了你两坛好酒,这让老汉的脸面往哪里放啊?

不如这样,老汉出钱买你两坛酒,明日还是这个时辰,咱们还在这里见面,不知这美酒要多少钱一坛呢?”

杨怀仁这就为难了,看老汉这一身打扮,也不像是个富家翁的模样,虽然说是跟杨怀仁撞衫了,可杨怀仁这一身棉褂可是从西域商人那里买的高昌棉填的袄里,和老汉身上那身普通橦花棉的棉袄价格相差何之十倍。

两坛随园春美酒,在东京城里的价格是十贯钱,对杨怀仁来说十贯钱现在真是跟毛毛雨一样,自家的买卖加上餐饮连锁的分红,日入几千贯和玩儿一样。

可对于一个普通百姓就不一样了,便是手艺熟练的能工巧匠,这十贯钱也是小半年的收入了,杨怀仁真要说出这两坛酒的价格来,怕是要吓着这位老伯。

“老伯,这酒虽好,其实值不了几个钱,只不过眼下齐州城里还没有卖的,所以显得珍贵罢了。

再说了,咱爷俩能在这大明湖边一起钓鱼,也是缘分,谈钱伤感情了不是?这钱我是不可能要的。”

老汉抚须大笑,“好,好,好!你这人情算是我老汉欠下了。”

两人聊得高兴,天霸弟弟可没有兴趣,他连随园春都不怎么感兴趣,只对那个热乎乎冒着喷香的蒸汽的泥疙瘩里边的烤鱼十分感兴趣。

他好几次都想抓起那块包了烤鱼的泥疙瘩掰开,可实在是太烫手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杨怀仁看他着急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递了着急的餐刀给他,“你直接下手多烫得慌啊,拿刀戳个窟窿,让热气冒一冒不凉的快嘛!”

天霸弟弟呵呵笑着接了厨刀过去,找了泥疙瘩上一条冒气的缝隙戳了进去,然后左右晃了晃,便戳出了一个窟窿出来。

烤鱼的鲜香随着蒸汽冒了出来,让三人闻到了便觉得胃口大开。等热气冒了差不多的时候,天霸弟弟才把包了烤鱼的泥疙瘩搬到他抱来的那块大冰块上,留着口水一层一层慢慢扒开。

里边的荷叶已经烤干,黏连着外边的泥巴层被剥落之后,露出了四条犹在滋滋冒着鱼油的烤鱼来。

新鲜钓上来被处理好的鱼被包裹在荷叶和湖泥之中,在火堆里焙熟,鱼的表皮像是经过火烤一样也已经表面金黄,只不过没有直接和火接触,反而受热均匀,只是被焙干,却没有任何烤糊的地方。

而鱼肉里却保留了原来的大量水分,又保留了一种蒸熟的鲜嫩,正是这样才有了外酥里嫩的上乘口感。

这样的烤制方法,不但锁住了鲜鱼原有的鲜味没有流失,而且在外边的泥巴和荷叶的清香也渗入到鱼肉里,又增添了许多荷香。

眼下没有筷子,杨怀仁早就用剩余的几根比较直的木柴用小刀削去了外皮,做成了简易的筷子分发了给老汉和陈天霸。

冬天的鲜鱼没有夏秋里的鱼儿那样的软滑,紧实的鱼肉却富有韧性,经过了这种特殊的烤制之后,除了外酥里嫩之外,竟有了一种弹牙的口感。

杨怀仁尝了一口,觉得跟他当年小时候父亲做的烤鱼味道差不多,记忆里父亲的面容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天霸弟弟吃了一口整个人都精神焕发了,只恨眼前没有二十大碗米饭能让他就着吃饱。

老汉夹了一筷子,端详了一下才放入口中,那味道让他感觉似乎重回十八岁的好时光,身子都轻飘飘的,似是要飞了起来一般。

他闭起眼睛享受着这看似普通,却十分难得的美味,满脸都是满足不已的表情,脑袋不断点着,身体也有节奏的晃动起来,嘴巴里不停的“嗯嗯嗯”的说着好吃,又像是变成了个不倒翁。

老汉觉得神清气爽,吃上一口鱼,再喝上小酒壶里的一口美酒,身体从胃里开始到整个身体,都开始觉得暖和起来。

一条鱼吃完,一壶酒饮尽,老汉觉得自己四体通泰,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只可惜刚才只钓了四条鱼,没过够了瘾,冰块上已经只剩下四副干净的鱼骨。

百步之外,不论是采冰的工人,还是另一边钓鱼的鱼贩子们,都似乎闻到了一种从来都没有闻过的鱼香之味,连树丛里也飞出了一群燕雀,不顾忌人的飞来落到那块冰块上,啄食着剩余在鱼骨缝隙里的美味。

第287章 梁山上的神秘人

三人吃完了烤鱼,又闲扯了些齐州城里的逸闻趣事,杨怀仁见午时已过,这才起身告辞。

老汉起身说道:“今日能与小哥结识,老汉真是三生有幸,不知何时再能相见,你我再在这大明湖畔烤鱼饮酒呢?”

杨怀仁谦虚地说道:“老伯言重了,小子能遇见老伯,才是真的有幸。其实小子也是最近才回到齐州老家,近来闲暇也多,会时常来大明湖边钓鱼打些时光,若是老伯不嫌弃,咱们还在这里相见,小子告辞了。”

老汉微笑着点点头,然后也抱拳相送,目送着杨怀仁的背影走远了,才自言自语道:“嗯,嗯,不错,这小子或许就是将来撑起大宋的脊梁……”

杨怀仁边走边回味着刚才的事情,忍不住心头一热。他跟这个钓鱼的老汉素味平生,却第一次见面就有非常熟悉又亲切的感觉。

知己,或许就是对方一句最平实的话语,一个最清澈的眼神,也就足够了,甚至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姓氏和名字,也不需要知道对方的身份地位,更不需要猜透对方心里想了什么。

当你在一个人面前完全没有心理防备的时候,那这个人就是你的知己了。

杨怀仁回到家中,大堂里早有人等候多时,杨怀仁抬眼一看,是他早先派去查探梁上的一个内卫回来了。

询问了一番之后,杨怀仁便了解了个大概。梁山方圆十里,原本只是梁山泊的一个湖心岛,岛上有座山,山上植被茂盛,但因为土地稀少,不能长期耕种,所以并没有人长期居住在这里。

梁山泊周边的渔民,有时只把梁山作为暂时歇脚之地,大约五十年前,梁山上突然来了一拨人,并占了山头长期住了下来。

起先这些人人数并不多,也只有三四十人而已,而且这些人并不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山贼,只不过的住在山上,临湖打鱼为生而已。

奇怪的是这些人很少和周边的百姓和渔民接触,而且山上从来不缺粮食等生活物资,想是有专门的人从郓城县往山上运送这些东西。

后来慢慢的山上的人多了起来,从最初的三四十人,逐渐增加到三四百人,展到最初上山人数的足足十倍。

而且最近几年,山上住着的人也不再是默默无闻,行事作风也越来越霸道,他们砍了山上树木,打造了许多船只,昼伏夜出,打劫梁山泊西边官道上来往的行人和客商。

后来这些山贼的行为越来越没有约束,占了梁山做山头还不满足,开始不让周围的渔民去梁山周边几十里范围内的水域打鱼,于是便有了后来欺压渔民的那些事情。

渔民被这些人断了生路,也曾经去官府举报,可官府也只是象征性的派一些捕快去官道上巡视而已,并没有组织有效的力量对梁山贼寇进行清剿。

至于山上的情况,由于无法靠近山寨,所以内卫也没有查探到什么更进一步的消息,只是知道梁山上现任的债主,是一位姓李的江湖好汉。

这一名内卫只是先回来汇报这些日子查探到的情报,目前仍然有十来名内卫仍然留在梁山泊周边进行进一步的蹲守和查访。

杨怀仁也没指望短短半月的工夫,他们能把梁山查探的一清二楚,于是先让他下去休息。

他独自留在堂中踱着步子思考,只不过想了许久,凭借他的历史知识,还有他读过的演义小说里边的故事内容,实在是无法推断宋江上山之前的二十多年前是谁在梁山上落草。

姓李的寨主?没听说过,他又是谁?几十年来梁山上最初上山的三四十人并不是贼寇,或许当初只是一伙流民,把梁山这块宁静的地方作为栖息之地而已。

可又是谁会专门给这些人运送钱粮支持他们生存?这样的事情想来想去都没有道理。

安安静静过了四十余年之后,为什么后来梁上山的人口突然暴涨?自然生育繁衍是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让人数暴增十倍的,所以新增的人口,十有是后来上山的,可这后来的一拨人,又为什么突然上了梁山?

最可怕的是,这后来上去的一大拨人,从他们的行为方式来看,一定不是什么善类,梁山也真正变成了一个贼寇聚集的山贼窝。

打劫梁山泊西面官道上的客商,这件事很容易理解,既然成了山贼,那么打家劫舍本来就是山贼的生存方式,可他们又封湖是什么意思?

如果只是简单的占有梁山泊的渔业资源,那是完全没有必要费那么多力气,还要对周边无辜的渔民做出那么极端的事情来的。

山上只不过三四百人,就算一天三顿吃鱼,梁山泊的渔业产出,他们连一成也吃不完,那这样的行为,是完全不符合正常山贼的逻辑的。

也就是说,他们封湖,肯定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愿意让周边的渔民看到或者打扰,那他们在梁山泊的水域里进行了什么秘密的勾当?

后来宋江他们那一拨人上梁山落草的时候,官府也是清剿过的,虽然这清剿也不怎么给力,但也是派出了像样的军队,为什么眼下梁山上的贼寇做了更过分的事情,官府却只是象征性的派一些捕快迅官道就算应付公事?

难道郓城官府和这些梁山上的贼寇之间,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结合前后的事情综合一想,杨怀仁忽然心中一凛,虽然暂时还想不明白这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但是他现梁山上现在这伙贼寇,绝对不是百姓眼里占山为王的普通山贼那么简单。

这背后,一定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控制着这一切,不知道要在梁山上做些什么,但一旦做出来的时候,就一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杨怀仁当初路过大野坡的时候,原本对梁山上的人有一种好奇,只想着为了梁山泊周边的贫苦渔民着想,凭借自己现在的力量,能够轻松剿灭一伙贼寇,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可现在,事情变得复杂了起来。

第288章 嘉王来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