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938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但是,亩税改革,折中了这种坏处。

甚至于折中之后,哪怕资本下乡、粮价压低,也让很多自耕农直观地感觉到,日子比以前好过了。

以前,税、赋、加派、按县纳税、乡绅避税、劳役、漕米、损耗、火耗,一圈一圈又一圈。

现在,真正的一条鞭了,统一征收固定土地税。

一正一反,加上刘钰引导的资本织布机下乡,使得这场对小农经济的瓦解,单单就苏南地区来说,还真不酸痛。

当然,从正月份到四月,上海城中,几乎每天都有饿死的、或者冻死的人。

而码头工作的时间周期性,又使得械斗经常、死人确实不少。

也当然,从废运河开始,再到扬州、淮安衰败,死的人几万是有了。

起义、反抗、镇压、屠杀、流放、遣送,这都是有数可查的。

而那些因为城市衰败而默默死去的人,不知凡几。

号称八十万人口的淮安,从废运河开始,再到盐政改革完成,十年时间,人口激降到了七万人。

任何一个城市,忽然之间急速的人口暴跌,都意味着无数的苦难。

值得高兴的,便是从去年开始,剧烈的动荡结束了。

在刘钰的残酷镇压;以及先织后纺的政策引导;还有就是靠着东北、朝鲜、日本、南洋、欧洲的市场和经济附庸;以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的盐业利润的帮助下,挺过来了。

二十余年的准备,外加东北南洋这两大泄压阀,以及前朝留下的淮南盐不聊生的遗产,两场至关重要的对外战争,外加军改之后的军事镇压,总算是堪堪让江苏半省的转型,没有痛入骨髓。

孟松麓即便看不透这么多,但也知道,从去年开始,混乱渐渐平息了,这确实是能亲身感受到的。

至于生活水平,以自耕农来看,生活水平肯定是比之前提升的了。

廉价的豆饼,至少让苏南百姓吃的鱼、吃的肉的数量增加了。

让孟松麓评价整场改革,肯定是不好评价。

但对权哲身提出的对大兴土木、大干工程的看法,孟松麓还是很容易给出了答案。

而他给出的答案,恰恰是权哲身不能理解的。

朝鲜国的人,自以为自己是小中华。

但真正的中华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这个自以为“小中华”的国家,截然不同。

整场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徭役”部分,改革的基础,恰恰是商品经济发展,旧体系的瓦解。

而权哲身的老师李星湖那么痛苦、开创实学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李星湖在汉城周边亲眼目睹了旧土地制度的瓦解、土地买卖、商品经济的出现。

就以明初的苏南手工业发展为例。

因为明初的税收制度征收实物税,使得一些地方用东西,来苏南换取棉布、丝绸。

这促进了苏南官营手工业的瓦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最终经过明末织工一波又一波的起义和反抗,到大顺这已经基本实行了包买制。

除了一些特殊的衣服,比如龙袍之类的玩意,仍旧还需要专业的官营工匠。

此之外,经过前朝末年的织工抗争,官营手工业和匠户制已经全部瓦解。

朝鲜国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处在一个类似于明初到明中期的阶段,甚至还不如。在土地制度上,甚至可能要倒退回唐中期。

税收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朝鲜国的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又催生了土地买卖;土地买卖,导致了贫富快速分化,自耕农阶层全面佃农化。

才堪堪走到这一步,而且也完全没有明中期开始的白银疯狂内流的情形——倒是原本有一点机会,做中日之间的二道贩子。然而刘钰伐日伤害最大的不是日本,而是朝鲜,使得朝鲜的贵金属直接空了,货币全面被大顺纸币占领。

这是朝鲜国此时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李瀷、权哲身等人,就算使劲儿往前跑、思想比别人都快,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多也就想到明晚期全面反动回明初的那一步而已。

经济基础在这摆着,人的思想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想着往回退,才是脑子有问题的。

所以历史上星湖左派最终选择了拥抱基督教,试图全面倒退,因为他们最处在最痛苦的“苦于旧制度瓦解、但旧制度又瓦解的不够”的阶段。

这个阶段才是思想界最难受的时候,而且几乎全世界在这个阶段,都会让“往回退”的想法成为主流。

而且应该说,在这个阶段,经济学意义上最反动的一群人恰恰是真心最爱惜百姓、同情百姓疾苦的一群好人。

大顺则是继承了明晚期的经济基础、又往前正常走了八十年、又被刘钰拽着大步跃进了二十余年。

同时大顺也继承了明末思想家的诸多想法,是在那些思潮的基础上展开且发展的。

两国的经济基础,从正常时间线上,差了三百年呢。

三百年前,刘钰的改革,必然失败;一百年前,明末的主流思潮都是经济反动回明初,反对白银货币、反对一条鞭法、反对税收货币化,那时候搞刘钰这样的改革,死得更快。

苏南官营手工业开始瓦解、私营手工业发展、土地私有制重新成为主流压倒官田的时候,土木堡才开打。

朝鲜国现在才走到这一步,反动回溯的思潮占主流,几乎是必然的。

不出现贫富差距、不出现土地兼并、不出现工商业发展,募役法有个卵用?没有那么多“穷且自由”的劳动力,修运河不征劳役怎么修?

没有低价到伤农地步的粮食,又怎么让这些穷且自由的劳动力不至饿死揭竿而起?

低价到伤农地步的粮食,又怎么可能不让农村原本的经济体系瓦解,大量的佃农跑路城市,成为“穷且自由”的劳动力?

所以,简单的修运河。

两边完全是鸡同鸭讲。

在默认各自的经济基础为基本的条件下,孟松麓是根本无法和权哲身讲明白这些运河到底是怎么修的、又为什么会不伤百姓。

权哲身理解不了,因为孟松麓默认权哲身明白此时江苏的经济基础、土地制度、税收制度。

第796章 工业革命(十三)

如果朝鲜国是自发走到这一步的,其实权哲身和孟松麓倒也不至于弄成鸡同鸭讲,根本讲不通的程度。

大顺这边的改革派,或者叫托古改制的复古派儒生,对正常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痕迹去理解的。

也就是说,即便孟松麓说的东西,权哲身不懂;但权哲身苦闷的思索,孟松麓能懂,因为曾经经历过,至少也能从天朝这边的史书上读到。

可偏偏,大顺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工业革命,摧毁了朝鲜国正常的、自发的历史进程。

朝鲜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尤其是苏南纺织业革命和仁川开埠之后,对朝鲜国士大夫聚集区汉城周边农村的冲击,是被外部力量催动的。

这些东西,孟松麓是无法切身感受的,也是不可能从史书中找到类似案例的。

他就算翻遍史书,也在过去找不到“本国手工业被外部力量冲击”的故事啊。

和东北的情况看着有些像,但又完全不一样。

大顺对东北的开发过程,是资本直接从零开始的塑造。东北之前即便有移民,但因为气候、环境、土地等因素,男耕女织小农经济都脆弱无比,资本一冲即破。

朝鲜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旧制度很坚固,从李成桂到现在已经数百年了。

东北算是平地起高楼;朝鲜国则属于是城中村改造。

以朝鲜的实物税来做例子,就可以很明显地理解朝鲜国和大顺之间的巨大不同。

比如朝鲜国的军布,其实就是一种实物税。

农兵合一制,转为常备军制,肯定得加税。

要养兵。

养兵得穿衣。

穿衣得用布。

布得靠交税。

不服兵役就交税、纳布。

根据黄宗羲定律可知,因为这玩意儿是按照人头收的,必然导致大量的底层选择投效贵族士大夫去逃税;以及贵族士大夫必然隐匿人口。和明朝的投效、诡寄问题都一个道理,然后这些税都压在了社会中坚力量的良丁头上。

然后,必然社会矛盾激增。

再然后,旁边就是个宗主国庞然大物,农民起义推翻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只能是自发尝试改革。

改革嘛,经济情况就是这样,改来改去无非就那几样。

摊丁入亩。

摊亩入丁。

士绅贵族优免。

士绅一体纳粮。

基本上就是这四种玩意儿,排列组合、拆分重构。

和明末的思想家类似,朝鲜那边的儒生,也是针对这四种排列组合,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有把税按照人头均摊在每个人头上的口钱法。

有要求“士绅”一体纳粮的户布法。

有摊丁入亩的结布法。

还有诸多类似的这种排列拆分组合的设想。

改来改去,也就那么回事。

如果,没有大顺入场、没有釜山租借、仁川开埠、苏南轻工业革命自织机下乡,之后的演化路线是非常容易推理的。

大家都要缴纳军布。

必然催生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我善于织布,我就织布,然后大家都需要缴纳布匹作为税赋,肯定会有人拿东西来和我的布进行交换。

交换的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

这里面,即便没有金银货币,也不是说就完全不行。本质上和刘钰在苏南进行的全面税收货币化改革是一样的——朝廷不收粮食,所以才会逼着每个人把粮食卖了换成货币,这是最快的推广货币的办法,只要底层还没有抗税起义的能力。

朝鲜的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货币和商品两种属性。

如同大明的白银,从商品变为货币一样。

商品、交换、市场的发展。

下一步就是农村旧制度瓦解、贫富分化、土地兼并、货物商品化。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