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98章

作者:星辰玖

这或许就是几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打仗,什么事都没有,一打仗,很快就没钱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个王朝就灭亡了,下一个王朝继续!

朕需要钱来打仗啊,朕需要钱来发展军工啊!

什么重农轻商?

难道,朕就要为了墨守这个成规而眼睁睁的看着国破家亡!

开什么玩笑?

这个想法一定要扭转过来,不然,大明王朝也会跟历代其他王朝一样,打着打着就亡了。

他想了想,随即郑重的问道:“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应该重农轻商,经商致富有什么不好吗,你们好好给朕说说。”

徐光启闻言,不假思索道:“皇上,经商说白了就是买卖,买了一地的特产转卖到稀缺之地谋利,根本就没生产任何新的东西。而且,商人逐利,经过买卖之后,东西的价格那是翻了倍的涨,这种行为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还会让他们认为自己辛勤劳作不如什么活都不干的商人啊!”

哦,原来是这么意思。

泰昌终于明白了,这年头之所以重农轻商,是害怕大家都学那些商贩,好吃懒做,然后就没人从事生产了,大家都得饿死!

这什么逻辑?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着实奇葩的很,谁说商人好吃懒做了?

这些人还把这会儿当原始社会呢。

原始社会的确是吃饱就行,问题,这会儿不是吃饱就行啊,很多事情,没有足够的财力根本就办不成!

洪武朝就有个很明显的例子,当时金陵城需要修建城墙没钱,上百万大军需要犒赏也没钱,富商沈万三一个人就捐了修建城墙三分之一的费用,而且还捐出大把的银子来犒劳大军。

他老祖宗朱元璋倒好,重农轻商,翻脸就不认人,事办完了,莫名其妙就把人家发配到边疆充军去了!

这都什么事啊!

泰昌皱眉沉思了一阵,随即举例道:“商圣范蠡你们都听说过吧,如果没有他的经商头脑,使得越国经济发展起来,财富远超其他诸侯,要什么有什么,小小一个越国又怎么可能灭掉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呢?”

呃,这个。

徐光启想了想,随即猜测道:“商圣范蠡能让越国经济远超其他诸侯,应该是通过倒买倒卖,损其他诸侯而肥越国。”

这样不就对了!

泰昌顺势道:“你们想想,这世上就只有我们大明一国吗?不是啊,还有东瀛,还有南洋诸国,还有西洋蛮夷。现在的西洋蛮夷就在损人而肥己,你想想,如果让他们远超其他国家,乃至超过大明,结果会怎么样?结果还用想吗,人家成了霸主,我们就要被欺负啊!”

这个是铁铮铮的史实,虽然还没发生,却是能够预计的。

这个时代的人之所以没有想到这些,主要还是一个眼界问题,因为大家的眼光都拘泥于内部,从来不去关注什么东瀛、南洋和西洋蛮夷的发展。

结果好了,闭关锁国,直接把自己锁废了,然后被发展起来的列强摁在地上摩擦!

这种事是没人去想,只要仔细去想想就不难发现,最终结果肯定是这样的。

徐光启等人仔细一想,皆是满脸凝重的点头道:“皇上英明。”

第135章 何谓离经叛道

这鼓励经商的好处徐光启等人是理解了,只要他们理解了就差不多了,因为以后帮助他治国的是这些亲信,而不是阉党和东林。

接下来就是科举考题的问题了。

这科举考题到底怎么出呢?

说实话,《四书五经》里面还真找不出鼓励经商的句子来,要《四书五经》里有这样的话,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就不会一直重农轻商了。

泰昌想了想,干脆直接问道:“你们既然已经明白了鼓励经商的好处,这个就不说了,你们就说说,怎么把这科举考题出得符合朕的要求。”

徐光启思索了一阵,突然问道:“皇上,您可曾看过《四书章句集注》?”

朕又不考科举,读那玩意干嘛?

要知道,光是《四书五经》就是二十多本,学出点名堂来都不容易,《四书章句集注》比《四书五经》还多,谁有空去学啊!

泰昌虽然没学过,却是知道《四书章句集注》对读书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四书章句集注》乃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或者说标准答题套路。

也就是说,你哪怕对《四书五经》理解的不够透彻,看到个题目不知道怎么回答,就按《四书章句集注》上的来,稍微发挥一下,改成好像自己写的,考个秀才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如果照搬《四书章句集注》上的话,考举人和进士还是有点难度的,毕竟秀才只是个最初级的功名,没什么用,举人和进士就不一样了,那都可以当官了,靠死记硬背那肯定是考不上的。

这个时候就要看个人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了,或者说对于主政者出题目的的理解。

不过,这个理解也不能乱理解,还是必须按《四书章句集注》的标准模式来理解,就算你能写出深层次的东西来,天马行空,一顿乱写也是不行的。

总之,《四书章句集注》自元朝开始就被统治者所重视,到了明清,那更是各种学堂、书院的标准教程,读书人如果想考功名,那是必学的。

泰昌无需考功名,所以没怎么学,他颇为尴尬道:“怎么,《四书章句集注》上有鼓励经商又或者鼓励人钻研奇淫技巧的话?”

这个,自然是没有的。

徐光启忍不住叹息道:“皇上,请恕微臣冒犯了,说实话,您的想法有点离经叛道啊,不管是《四书五经》还是《四书章句集注》都不可能有这种离经叛道的话的!”

何谓离经叛道?

泰昌想了想,随即直言道:“子先,你们要搞清楚,朕的责任是带领大明王朝走向太平盛世,你们的责任是为国为民出力,帮朕管理好这个国家。至于什么经什么道,我们又不是掉书袋子里的腐儒,管那些干嘛?你们可别被什么离经叛道给束缚了,那些腐儒说别人离经叛道的时候内心里想的其实维护自己的权力,什么离经叛道,他们就是想借这个争权夺利!”

呃,好吧。

皇上说的对,咱得想办法支持!

徐光启想了想,随即果断道:“皇上,《四书章句集注》上也没这些东西,不过,微臣曾钻研过历代的考题,从而发现个窍门,或许,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窍门来出题。”

什么窍门?

你倒是说啊!

泰昌忍不住催促道:“子先,你怎么也卖起关子来了,到底什么窍门,你快说啊!”

唉,那些腐儒如果知道是我出的馊主意,非骂死我不可!

徐光启再次暗叹一声,随即咬牙道:“微臣发现,自本朝开科取士以来,不但要求考生按《四书章句集注》的标准来答题,这考题里面也慢慢带些《四书章句集注》的味道了。”

《四书章句集注》的味道?

什么味道?

朕没读过《四书章句集注》啊!

泰昌不由尴尬道:“你举个例子。”

徐光启稍微想了想,随即举例道:“比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话出自《春秋.左传》,以前出题也就这么一句话,不会加什么其他的注解。如果以此为题,那解题主要就在一个备字。如果按《四书章句集注》的味道来出题,则题目可以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所备为何?解题的重点还在一个备字,不过,能论述的东西就多了。”

这句泰昌倒是记得,他微微点头道:“嗯,这样出题的话,备字的意思的确广了许多。你的意思,我们就这样加自己想要的内容?”

唉,真要被那些腐儒骂死了!

徐光启咬牙点头道:“是的,皇上,我们可以改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所备为何?钱呼,粮呼,兵呼,器呼?然则,钱粮何备,兵器又何备?”

不得不说,有时候读书人就是歪点子多,而且,他们还能把歪的说成直的。

泰昌闻言,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好,子先,就这么出!”

毕懋康和王徵闻言,却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这考题如果这么出,不被人骂死啊!

泰昌一见他俩这样子,又忍不住问道:“怎么,考题不能这么出吗?”

这个。

毕懋康和王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毕懋康拱手道:“皇上,这么出题也不是不行,不过,那些读死书的书呆子如果没考中,估计会借题发挥,毕竟,这么出题已经有点脱离《四书五经》的原意了。”

哼,朕要那些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有何用?

答不出来,那就证明是废物!

这些废物,除了在朝堂上斗嘴,还能干什么?

泰昌颇有些不屑道:“借题发挥?一帮废物而已,他们想干什么?他们又能干什么!”

这个可说不好。

毕懋康小心的提醒道:“皇上,您可记得先帝洪武时期的南北榜案?”

呃,这个。

泰昌闻言,不由眉头一皱。

这帮读书人闹起来的确挺烦人的,就连先祖洪武大帝都不得不选择哄,而不是压。

他仔细想了想,随即问道:“会试好像分三场吧,每场具体是些什么题?”

徐光启不假思索道:“是的,皇上,会试分三场,头三天《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中间三天试论一道律判五道,后三天经史时务策五道。”

这么多题就好办了。

泰昌毫不犹豫道:“那我们就少出点这样加了料的题,头三天什么经义就按正常的出,中间三天什么论判塞进去一道加了料的,后三天的时务策再塞进去一两道加了料的。反正我们自己清楚要选什么样的人才,有两三道加了料的题足以判断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人了。”

这样倒是好多了。

毕竟,这些年来,每界科举都不是一道加了料的题都没有,这种加了料的题徐光启、毕懋康和王徵都遇到过。

不过,人家加料也是按《四书五经》的原意加的,不像皇上这样,加的就是《四书五经》里没有的。

三人仔细琢磨了一阵,还是无奈的点了点头。

皇上要加,那就加吧!

他们这一点头,可把这届考生给整惨了,因为以前没人遇到过这样胡乱加料的题啊,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答!

这一届的考题,也被有史以来最难的一次,很多人看到加了料的考题都差点当场吐血。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就略过不表了。

泰昌一看三人都点头了,当即顺势道:“子先,孟侯,考题就由你们来出吧,到时候你俩就是副考官。”

好吧,恶人当到底,送佛送到西,这考题都变成他们出了!

不过,这副考官倒是个好差事。

毕竟,主考官是皇上,这些考生名义上就是天子门生,真要拜皇上为师,那是不可能的。

这些考生如果想拜师,那也只能拜他们门下。

第136章 怕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