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131章

作者:星辰玖

一甲第三名,黄道周。

二甲第一名,刘理顺。

二甲第二名,王铎!

这着实有点让人目瞪口呆。

接下来,更让人目瞪口呆的还在后面呢。

那些锦衣卫贴完皇榜之后竟然又在下面贴了个小告示。

告示上竟然写着,所有考生看完皇榜便去吏部衙门报到!

这意思,刚金榜题名便直接当官吗?

琼林宴呢?

还有状元游街呢?

这些都没了吗?

文震孟等人跑吏部衙门口一报名字,一个衙役竟然直接把他们领到了吏部尚书王象春的值房!

等等,这吏部尚书不是王绍徽吗?

王象春把他们客客气气的引进书房之后,便忍不住羡慕道:“恭喜啊,诸位大人。”

呃,这个。

您可是尚书大人,恭喜一声也就罢了,竟然还叫我们大人,这是什么个意思啊?

王象春立马拿出一叠公文,继续羡慕道:“以后你们可就是内阁学士了。”

内阁学士!

文震孟等人闻言,差点没把下巴惊掉。

不可能吧?

刚步入官场,直接进内阁!

一步登天都没这么快啊!

五人目瞪口呆的接过公文一看,顿时又是满脸的懵逼。

原来,他们听错了。

他们接到的任命是内阁学士,不是内阁大学士,而且只有正六品,没有正五品。

本来一甲前三和二甲前几名就可能破格提拔为正六品,一甲第一状元郎更是铁定的正六品,这个品级倒是没什么好惊奇的。

问题,这内阁学士又是什么意思呢?

王象春见状,微笑着解释道:“这是皇上改的新政,以后,内阁就一个首辅,一个次辅,五个内阁学士,你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帮首辅和次辅写票拟。你们的运气可真好啊,本来这内阁学士也就状元郎一人能提上去,这会儿因为朝廷缺人,皇上干脆就把你们五个全提上去了。”

缺人!

不可能吧?

朝堂之上不一直满满当当的吗,以前光内阁大学士就是五个,一个都不缺啊!

文震孟想了想,随即小心的问道:“王大人,下官冒昧问一句,朝廷为何会如此缺人呢?”

王象春闻言,不由诧异道:“你们还不知道?告示都贴出去了啊!”

告示?

文震孟同样诧异道:“什么告示,我们没看到啊!”

看样子这些人都来得太早了,阉党的罪状还没贴出去,这些人估计就站张贴皇榜的地方等着了。

那里是要贴皇榜的,自然不可能事先把其他告示贴上去,所以,这些人都没看见。

想到这里,王象春略带激动的解释道:“皇上已经令人贴出阉党的罪状了,京城到处都有,今天早朝,皇上就会动手清理阉党,这会儿估计都清理的差不多了。”

原来是皇上要动手清理阉党。

太好了!

他们着实没想到,皇上动手的速度会如此之快,前几天才跟他们提到,今天竟然就动手了。

阉党一除这朝堂之上就干净多了,百姓有福了啊!

文震孟亦是忍不住激动道:“王大人,这意思,我们现在就可以去内阁报到了吗?”

王象春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是啊,你们现在就可以去了,知道路吗,要不本官派人引你们去?”

这点路他们还是知道的,因为他们已经进过几次皇宫了,内阁值房就在皇宫东南角,这点他们相当清楚。

五人连忙拱手告辞,欢天喜地的往外走去。

这刚走到外面,正阳门方向便出来一阵欢呼声。

原来,王承恩已经把魏忠贤押出来了,正要在外面斩首示众呢,京城的老百姓是疯狂的往那边涌啊。

可惜,五人都要去内阁报到,要不,他们也想跑去看看。

不过,他们走到承天门外的时候,却是看到了比正阳门外还要那个的场景。

这场景,怎么说呢,着实有点惨,连好热闹的老百姓都不怎么敢看。

五人也只是匆匆瞥了一眼便疾步往右长安门走去。

内阁值房本就离吏部衙门不远,出了吏部衙门走个几十步便是右长安门,进了右长安门再走几十步便是右掖门,进了右掖门再走个几十步便到内阁值房了。

五人拿着任命的公文自然是畅通无阻,不过,走到右掖门的时候,他们又吓了一跳。

这场景……。

看样子,京城里的阉党应该是全被皇上给砍光了!

内阁值房里面,首辅徐光启和次辅毕自肃早就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而且,这天的奏折都堆积在那里等着他们写票拟了。

这写票拟其实不难,也就是按律把处理意见写一张纸上,再往奏折上一贴就行了。

如果有什么重大事务,或者律法上都没有相关规定的,他们不能做主,去请示一下首辅或次辅便成。

他们其实也就是内阁首辅和次辅写票拟的文秘,没有什么决断的权力,纯属锻炼新人,学习政务的性质。

文震孟等五人是很快便开始在徐光启和毕自肃的指导下写票拟了,各大衙门补充了新科进士和文理院出来的新人之后,也开始正常运转了,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个时候京城里的人才知道,原来的南京六部和都察院官员基本都调到京城来了,而京城六部、都察院和内阁的高层也差不多全换了。

内阁首辅换成了原工部尚书徐光启。

内阁次辅换成了原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毕自肃。

都察院左都御史换成原詹事府少詹事曹于汴。

礼部尚书换成了原詹事府右春坊学士邹维琏。

吏部尚书换成了原南京吏部尚书王象春。

户部尚书换成了原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

兵部尚书换成了原南京工部尚书卢象升。

工部尚书换成了原詹事府詹事毕懋康。

刑部尚书换成了原南京刑部尚书熊明遇。

还有六部侍郎和郎中,都察院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五寺正卿和少卿等等,几乎全部换成了原南京官员。

泰昌直接来了个两京合一,用南京六部和都察院高层填补了京城六部、五寺、都察院等等衙门所有中上层。

这样一来,就不会存在因为不熟悉相关事务而造成各种失误的可能性了,毕竟,南京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从京城退下去的,而且南京六部从职责上来说和京城六部差不多,只是权力没京城六部大而已。

当然,这么换也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南京官员年纪基本偏大,差不多都要到致仕的年纪了。

不过,也没多大关系,只要他们再撑个几年,把从政的经验交给新科进士和文理院出来的举人,他们就可以退了。

第175章 昭告天下

泰昌自登基以来第一次昭告天下,整个大明都为之沸腾了。

因为他诏书的第一条就是清理阉党,不管京城还是地方,凡是阉党官员一律革职查办,按罪量行。

说实话,阉党在京城还算是老实的,毕竟,有他这个皇帝压着,阉党还不敢在京城太过肆无忌惮的乱来。

地方上就不一样了,山高皇帝远的,又有人在朝堂遮掩,所以,凡是派到地方上的阉党官员那都是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就比如郧阳抚治薛贞,那就是直接把商州、西安府和汉中府的知府、知州、知县全换了,明目张胆的侵吞赈灾钱粮,而且还横征暴敛,强取豪夺,完全不管灾民死活。

这并不是个例,阉党官员所到之处基本都是这样。

没办法,从内阁大学士到六部尚书到都察院左都御史基本上都是巨贪啊,而且魏公公也喜欢钱,他们要想升官发财那就得使劲贪!

他们基本都是刮地三尺,敲骨吸髓,把老百姓吸干了,然后大把银子孝敬上去,换取升迁,然后再去其他地方继续刮地三尺,敲骨吸髓!

这种情况已经在整个大明开始蔓延,阉党官员那就如同蝗虫过境一般,到哪里都搞得民怨沸腾,沸反盈天!

现在,皇上昭告天下,要清除阉党,老百姓自然是一片欢腾。

不过,诏书中有些内容却不被读书人又或者某些利益集团里的官宦世家和地方豪强所喜。

比如,都察院实施新政,对地方上的官员层层监督,严防贪腐。

千里当官只为财,很多人当官那就是奔着钱去的。

皇上这么一搞,他们还贪个屁啊!

又比如,将两京合一,以后,南京不再设朝廷,而是由直隶总督直接统管,原南京礼部尚书石万程直接出任南直隶总督。

南京小朝廷虽小,涉及到的利益却一点都不少。

皇上这么一搞,他们不知道少了多少贪腐的机会啊!

还有什么商贸新政,鼓励经商,提高商户地位。

这简直就是断他们的财路啊,如果商户不能任他们欺压了,他们上哪抢那么多钱去!

总之,很多事都是这样的,有人欢喜有人愁。

泰昌这么一搞,老百姓是高兴了,但是,很多利益集团却是很不高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