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皇 第117章

作者:星辰玖

看样子,这传闻是真的,这么冷的天,还真有可能把人给冻死在号棚里面。

泰昌站在号棚跟前感叹了一番,这才对顾秉谦道:“多备些木炭,尽量让所有考生火盆里的炭火一直燃着。”

顾秉谦闻言,不由暗自叫苦。

皇上,你知道一个火盆烧一天要多少木炭吗?

九天不停火,那不得搬几座山那么大的木炭进来啊!

当然,他只敢在心里发发牢骚,顶撞皇上,他是万万不敢的。

泰昌也没管这么多,他也就是带着这帮人在贡院里逛了逛,然后便回宫去了。

他这么搞,多少有点让一众阉党大佬莫名其妙。

皇上这什么意思?

你说你重视这次会试,也不用把我们全拉过来陪着你在这瞎转悠吧?

这考场有什么好检查的,不就是一排排的号房吗?

泰昌其实是在麻痹这些人,他之所以天天强调会试,就是让这些人以为他的注意力都在会试上。

这些人哪里能想得到,会试的事他都丢给徐光启和毕懋康去准备了,而他则在准备动手收拾这帮家伙呢。

殿试过后就动手!

这日子着实是过得飞快,正月二十各衙门开始正式办事,到二月初九也就不到二十天时间,泰昌把这帮阉党大佬折腾了半个月,会试也就快开始了。

而这时候,神武营三万步卒也回京了。

泰昌专门还在早朝的时候解释了一下,这些神武营步卒是招回来当号军的,也就是轮流在考场值守,为所有考生送茶水,热饭菜的。

这的确需要很多人手,硕大的贡院,将近四千考生,哪怕一天两班轮值最少都需要上万号军。

阉党也没往动手这方面想,他们只以为皇上是真的特别重视这场会试。

泰昌带着大家风风火火准备了将近二十天,这会试终于是开始了。

接下来,就是作弊了。

至于怎么作弊,其实很简单,他只需派副主考徐光启和毕懋康去号房里巡视一番便可以了。

刘宗祥、孙元化、宋应星、宋应昇、程苑丹这些,需要“特别关照”的,徐光启都会走过去看看,假意巡视,其实就是记住他们试卷上写的些什么。

这样一来,就算封住名字然后再由誉录手抄录一遍,他也能轻易把这些人的试卷给认出来。

毕懋康关照的则是那些需要收拾的,比如吴孔嘉、张斗耀等,又比如一些阉党的亲朋好友。

这些家伙竟然在会试之前就跑去找魏忠贤了,当朕不知道啊?

还没进入朝堂呢,就想当阉党了,但凡这种人,一个都别想金榜题名!

第158章 料有问题

科举考试真有人作弊吗?

那自然是有的,而且多如牛毛,数都数不清。

作弊的人如果运气好没被发现,又或者后台硬别人不敢发现,那根本就不会有事。

不过,如果没后台,被发现了或者说被抖出来了,那就惨了。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唐伯虎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他就属于那种没后台会很惨的那种。

他其实没作弊,不过,跟他一同赴京赶考的徐经被人检举作弊,而这位徐经正是徐霞客的高祖。

结果唐寅这位乡试第一名被徐经牵连,不但没有金榜题名,还直接革掉了举人功名,剥夺了考科举的资格,从而郁郁寡欢,借酒浇愁,愤懑而终。

当然,泰昌这个当皇帝的想作弊,那自然是一点事都不会有,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魏忠贤同样也这么认为,他可是朝堂之上大多数高官的爹甚至是爷爷,帮人作弊,又怎么滴?

好巧不巧,他用的方法都跟当皇帝的泰昌差不多,那就是派人去记考生的卷子。

毕竟,会试除了主考和副主考还有考官,而且每间号房都需要配一个考官监考,阅卷的时候也需要这些考官充任阅卷官对试卷进行初选。

将近四千考生,那就是将近四十个考官。

而这些考官不是翰林院里的官员便是礼部的官员,这里面阉党简直不要太多。

所以,魏忠贤认为,他也能用这种方式不着痕迹的操控会试结果。

岂不知,他这就是在班门弄斧!

会试开始,貌似一切正常。

吴孔嘉所在的宙字号考房的监考官“凑巧”正是阉党一员,而且,这会考官还相当的“负责”,时不时便会在所有考棚前转一圈,甚至还盯着某些考生看一会儿,貌似是在看人家有没有作弊。

当然,这家伙主要是来记吴孔嘉答卷内容的。

没想到,副主考毕懋康貌似也对这位吴孔嘉特别感兴趣,每天都会跑过来看几趟。

吴孔嘉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他还以为他魏爷爷特别关照他呢,专门安排了两个考官来给他保驾护航。

所以,考完第一场之后,他便高兴的不行了,认为自己铁定会金榜题名。

毕竟,他可是乡试第三名,真本事是有那么一点的,再加上两个考官保驾护航,他不金榜题名都难啊!

那位真正给吴孔嘉保驾护航的监考官却是有点莫名其妙了。

毕懋康是谁他当然知道,这家伙是皇党啊!

为什么这家伙老是跑过来看吴孔嘉的试卷呢?

其实,毕懋康也不知道这些考官有问题,因为他实在是太忙了。

这次偷偷跑去投效魏忠贤的考生就不下十个,这些人写了些什么他都得记下来啊,他的工作量简直比徐光启大了一倍都不止!

他一天光是跑号房都跑得累的不行了,又哪里有空去关注每个号房的考官。

这一切也唯有泰昌心知肚明。

因为他早就知道哪些人拜在魏忠贤门下了,而且每个人的位置他也知道。

他这主考官一天闲来无事就在贡院中间的明远楼上拿着望远镜瞄这些人呢。

这明远楼共有三层,高达五六丈,乃是贡院的最高处,站在顶楼,整个考场尽收眼底,那些考官的古怪行径他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嘿嘿,魏忠贤,你竟然跟朕玩一样的招数,有意思,朕看你怎么玩!

第一场考完,考生好觉着很正常,除了有点冷,其他都没什么。

这第二场考试贡院里的气氛就有点不对劲了,因为考题中多了一道加了料的题。

试论一道的考题竟然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何为富贵,何为贫贱;如何富贵,为何贫贱。

这题出的不对啊!

考生们自然都知道这句话出于《礼记.中庸》,问题,原文不是这样的啊。

原文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这原文的意思就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啊!

如果按原文出题,大家都知道怎么答。

问题,这加了料之后就不是中庸之道了啊!

这题让人怎么答?

很多考生都皱起了眉头,捏着笔在那里发呆。

泰昌见状,心中不由冷冷一笑。

哼,这些书呆子,这么简单个题就开始发呆了,读书读傻了吧!

这道题的确难住了很多人,不过,也有人只是皱眉想了想便开始刷刷写起来。

第二场考试倒是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毕竟,就是一道题有点不对劲而已,大家也知道有加料题很正常,只是这次的料加的有点不正常而已。

第三场考试一开始,很多考生就快考哭了!

五道时务策竟然有两道加了料,而且这料加得更不正常。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所备为何?钱呼,粮呼,兵呼,器呼?然则,钱粮何备,兵器又何备?

我的天,什么钱啊,粮啊,兵啊,器啊!

《春秋.左传》的原文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好不好?

为什么后面要加这么一长串乱七八糟的东西!

《四书五经》里面没有这些东西的论述好不好,这叫人怎么答?

还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不通兵法,不懂策略,如何报国?

不带这么加料的好不?

《论语》里的原文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好不好?

你后面加这一句有意思吗?

我们考的是文举,又不是武举,什么兵法,什么策略啊?

这年头考科举的人大多一门心思研读《四书五经》,不会去读什么兵法策略。

因为考科举考的就是《四书五经》啊,一心博取功名那自然要一心研读《四书五经》!

当然,也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这么急功近利。

那些立志报国的学子还是会去读读兵法,研究研究策略的。

比如,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等,这些都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他们对兵法和策略那也是颇有研究的。

这种人才是真正立志报国的人。

而泰昌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至于那些急功近利,一门心思逮着《四书五经》往死里读的,大多都跟齐楚浙党、东林和阉党差不多,考取功名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争权夺利!

这样的人到了朝堂之上肯定会拉帮结派,内斗不休,因为大明朝堂党争都成为习惯了。

所以,但凡这种人,这次泰昌是一个都不打算要!

他出这些考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同时也是为了淘汰这些急功近利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