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581章

作者:玩蛇怪

  其中一个人恶狠狠地盯着他道:“老大,果然是你报的信,当初我们就应该把你也一起宰了。”

  “带走!”

  黄三郎敏锐地察觉到这里面有事,立即右手一挥。

  诸多衙役一拥而上,把刘家三兄弟抓住。

  其余宾客吓了一跳,本想一哄而散,但屋外全是衙役,把宅邸都包围了起来。

  整个村子都跑不掉。

  而外面直到此时赵骏的车队才徐徐靠近到了村庄边上,一直在旁边停着。

  北面临城方向,几个农民打扮的中年汉子正急匆匆而来,前面的两面衙役带着他们到了外面,但赵骏还未召见,只能先在外面等着。

  过了一会儿黄三郎就回来了,快步跑到赵骏面前道:“知院,都招了。”

  “前因后果是什么?”

  “这刘家有四兄弟,老大老实正直勤恳种地,老二爱赌,老四在村里就是个痞赖,唯独这老三还算聪明,十二岁就去了县城做工,干到如今有了几家铺子,小有家财。”

  黄三郎说道:“这些年老二和老四没少在他那借钱,一直没还过。老三非常不高兴,等父母死后,就与他们分家断绝往来。前段时间这老二又欠了不少赌债,找老三借钱无果之后就起了歪心思,与老四一起合谋害死了老三,霸占了老三的家产,只是半夜谋害的时候被刘老大撞见了。”

  “哦?”

  赵骏皱眉道:“这老大既然老实正直,为何不报官?”

  “因这老三早年一直忙于生意应酬,没有结婚生子,等三十来岁才婚配,婚后只生了两个女儿,这老二和老四就以老三没有子嗣为由,哄骗老大。”

  黄三郎说道:“说什么等老三死了,两个女儿嫁出去,他们刘家的钱就被外人夺走了,还不如他们三兄弟分了。”

  “真是人心不古,人性难测啊。”

  赵骏长叹,为这刘家老三的遭遇而感到惋惜。

  说到底还是封建思想害人。

  如果不是这种女儿不算传后人的思想作祟,想来刘老大应该会报官的吧。

  “黄安文。”

  “知院。”

  黄安文急忙过来。

  赵骏眼眸中闪烁寒光道:“此杀兄弟夺财产之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知道了吗?”

  “是!”

  黄安文当即应下。

  “把农会的人叫过来。”

  赵骏又道。

  他目光扫向远处,那几个农民打扮的人正畏畏缩缩地看着这边。

  虽然农会是朝廷组建的民间机构,而且都是地方官府支持,有半官方机构的背景。

  但也只是半官方机构,而且还是最下面的基层机构,连官吏都不算,只能算是农村农民互助机构。

  他们平日里见个县令就是最大的官了,更别说赵骏这个知院。

  因而此刻都一个个紧张不已。

  唯有赵骏认真地看着那些人,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动基层,肃清民间那些歪风邪气,或许就要倚仗他们!

第437章 树立正确信仰,扫除牛鬼蛇神

  “草民见过知院。”

  几个农会的人大约四十来岁,畏畏缩缩过来。

  农会的宗旨是互帮互助,因此选的人往往都是当地壮年有威望者。

  而且入会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拥有大量田地的地主是不允许进入的,只有二十亩土地以下的中农、贫农以及雇农参与。

  刚开始赵骏是把农会当作乡政府来看待,希望给予农会一定的治理能力,配合县衙官府共同管理地方。

  如此一来,县衙通过农会治理基层,不再需要乡贤和宗族,将大大削弱士绅权力。

  但范仲淹却强烈反对,认为如果基层出现一个这么大权力的机构,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农会的会长以权谋私,或者在乡野欺上瞒下,称王称霸。

  赵骏觉得有道理。

  虽然他也明白,范仲淹这样做是基于封建王朝的统治。

  在乡贤宗族制度的时代,乡贤宗族往往站在朝廷那一边,帮助朝廷管理和控制基层民众。

  而出现农会就不一样了,农民组织力度加强的话,可能会让原本一盘散沙的百姓力量做大,从而出现造反起义的情况。

  这也是大宋连年多次起义朝廷被搞怕了。

  不过范仲淹说的问题也不无道理,在一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农会如果成为基层权力机构的话,很容易让他们的权力不断膨胀。

  特别是古代百姓与县衙的沟通较少,农会的控制力太强,很可能直接取代掉县衙的作用,这就有点得不偿失。

  因此如今的农会基层权力不大,规模也一般,一个县数万到十余万百姓不等,根据乡镇划分出数個农会,一个农会直接参与管理约数千至万人左右。

  他们没有调查、执法、审问等权力,只能配合县衙做协助工作。

  比如村庄与村庄之间有矛盾,或者生产资料分配、官府分发田地、官田的租赁、争夺水源、村寨械斗等等,由农会与官府进行统一协调。

  这就意味着目前农会以辅助为主,赵骏突然召见,又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一时间心中有些惶恐,不明所以惴惴不安。

  赵骏看到他们,并没有生气,毕竟这事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和颜悦色地说道:“无需多礼,你们是本地农会的成员吗?”

  “是的,知院。”

  为首汉子又拱拱手道:“草民是临城干言乡农会会长,草民叫郑勇,他们是农会几个主事。”

  “嗯,郑勇,我来问你,你家有几亩地。”

  赵骏和蔼问道。

  “二十亩。”

  “有池塘和桑田吗?”

  “有。”

  郑勇说道:“合计三十六亩,其中十八亩是租的朝廷官田。”

  “哦?”

  赵骏诧异道:“这么说以前你们家也有十八亩地?”

  郑勇苦笑道:“父母走后俺与兄弟分家,大半都给了兄弟,草民家只留了五亩,要去县城做工才能养活,是前几年周大官人抛售土地,趁着价低草民把积攒了二十年的积蓄拿出来,买了十三亩回来。”

  宋代一亩地大概在后世0.974-0.865之间,有609平方的,也有591平方的,比汉代的一亩地多不少。

  在汉代一家五口需要至少30亩地才能生存,也就是6亩养一个人。

  但到了宋代大大减少。

  农具、沤肥技术、水利设施、占城稻等生产资料的提升,带动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宋代平均一亩半就能养活一个人。

  所以一家五口有个8亩左右田地就能吃饱饭,如果有个20亩地,那就妥妥的中农阶级。

  “看来你的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赵骏笑道。

  郑勇也笑道:“都是现在官府在四处募人修渠修田,又征收富户的田亩,然后低价卖给俺们,若非如此,俺们哪能买得起地?平日里遇到灾年,不卖地就算不错了。”

  赵骏扭过头看了眼黄安文,见他擦了擦额头的汗,便笑道:“这说明县里的工作还是做得很到位,没有对朝廷的政令置若罔闻。”

  黄安文忙道:“朝廷要求我们多开垦土地,多修建水渠,把开垦出来和购置的田亩低价卖给百姓,这是惠及百姓的事情,下官自然要全力以赴。”

  “做得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

  庆历新政下,全国大基建,就是从地主手里抢人,同时修水渠、建农田,把田亩搞得多多的,把地主手里的田地价格打下来。

  击败辽国和西夏之后,军费大幅度下降,加上外贸收入,可以说是朝廷每年要拿出数千万贯补贴农业。

  运气不错的是由于小冰河时期结束,最近几年天下都没有发生过波及太大的天灾。

  即便有旱灾、洪涝,也都维持在小范围内。

  另外就是虫灾,庆历年间记载的洪涝旱灾比较少,唯独蝗灾很多。

  庆历四年余靖等人就上书过,说天下蝗灾频繁,希望赵祯能重视天意,对于朝廷的人事和政策做出调整,尽快让天灾消失,百姓恢复平静的生活。

  面对这种情况,赵骏下令地方一旦发现蝗灾,就立即组织人手扑灭,并且散播谣言,说蝗虫并不是上天的惩罚,而是上天的馈赠,因为吃蝗虫可以滋阴补阳、延年益寿。

  要知道古代从官方到民间对蝗虫都颇为敬畏,认为这是老天爷的使者,因此别说扑灭,就算是看着满天虫灾吃自己的稻谷,也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

  但现在赵骏不仅打破这种传统封建思想,还在这个思想上赋予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意义,加之又是官方散播的谣言,可信度自然增加。

  一时间各地蝗虫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灾害减轻了许多。

  几种因素叠加之下,大宋各地的田亩数量大大增加,又有花生、红薯、土豆作为补充,百姓对地主手里的土地需求大幅度下降,地价自然也应声而跌。

  可以说朝廷算是半买半强迫地主把手里的土地交出来,并且对从官府手里买地的人进行限制,极大惠及了下层百姓。

  虽然不乏有贪官污吏,联合地主将朝廷开垦的田地中饱私囊,但这样的人下场一般.

  所以可以说现在大宋的政策就是把大量土地从地主转移到农民手里,完成一次不需要王朝变革,就能够解决土地兼并的变革。

  正常情况下王朝想达成这一点难如登天。

  但宋朝一是本身对地主非常严苛,不存在什么举人、进士免税一说,就难以形成明清时期那种江南士绅集团。

  二是通过击败西夏、辽国的大胜,加上推动商品经济和外贸发展,地主阶级的重要性就进一步下降。

  简单来说就是明清时期的地主是和官员绑定在一起,因而皇帝想要推动改革应该说难如登天。

  而宋朝官员和地主只是可能有利益纠葛,却不是完全绑定在一起,失去了官方层面的庇护,地主阶级面对国家机器,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听到临城普惠百姓的政策非常得力,赵骏还是很高兴,又问郑勇道:“现在县里还有多少没有田地的佃农?”    “县里不知道,俺们乡的话,总共有一千七百二十四六户,丁口是一万一千三百三十二人,无地佃户去年有五百多户,到今年就只有四百多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