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39章

作者:殆火

土墙拦不住人,蹬腿就能蹦过来,随便过,但马爬不了墙。

大家都没马,谁怕谁?

破坏土墙也是个办法,但有纣王英明神武早就搭建成片的烽火台,破坏土墙的功夫烽火就通知传到各地,哪怕守军赶不过来,也能坚壁清野让你啥都抢不到。

大王圣明啊!

闻仲山呼,然后武将们拜倒一片。

不通战事的文臣反应虽慢,但这么简单的事情,随便想想就能明白,这是要彻底绝了北方之患!

唰唰唰,文臣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拜倒。

子受看着下首一个个大商忠臣,心里冷笑,等着,等长城正式开工,你们就该骂我昏君了!

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即使前期只建土墙也是个不小的工程,若是能看见成效,那还好,可如果看不到呢?

子受可比谁都清楚,演义里只有商周大战,根本没提到什么鬼方、土方、羌方!

这些游牧民族早被武丁打怕了!

根本不敢南下!

也就是说,二十多年内,都不可能有外族入侵!

大费周章建的长城,就是个摆设!

鬼方就是最好的证明,北海都乱成那样了,西北都护府就一个黄飞虎,他们也只是蠢蠢欲动,连试探性进攻都不敢,怂的一比!

想到这里,子受险些忍不住笑出来,不仅如此,修建长城还能帮他处理一大堆能臣猛将。

“冀州侯之子苏全忠勤王有功,封为戍边将军,自领一军,游戈于长城,以防边患。”

子受之前在平叛的时候留意了这个看起来话不多又有些憨的傻大个,智商可能有硬伤,但武艺不俗,力气只比自己稍弱,和会法术的黄花山四兄弟对阵都不落下风,只此一战起码就有数百人死在他的方天画戟之下,当之无愧的万人敌。

这种猛人当然得扔去边疆吃土。

苏全忠没有官职,苏护替他谢恩,心里一块巨石总算放下,傻儿子有前途了!

直接提拔为将军,而且还是极为重要戍守边疆的将军!只有足够忠诚的将军,才能前往边疆,这是无上荣誉!

黄飞虎他爹就曾做过边疆守将,也因此有了世代忠良的美名。

苏护决定回去叮嘱苏全忠,到任后少说话,多做事,好好守卫边疆,协助建立长城,这可是万世基业。

其他将军也多有封赏,其中崇应彪被调为近卫。

子受已经看出了这家伙是个十足的酒囊饭袋,简直毫无能力可言,他还听黄贵妃说崇应彪带着几个人去南门想夺回北伯侯兵权,结果都要被吓哭了。

除了吃喝玩乐啥都不会,更是北伯侯之子,后台硬底气足,擅长鱼肉乡里强抢民女。

这才是他真正的人才啊!

这种人才,当然要留在身边。

崇侯虎都快乐疯了,不仅没有因为兵权被夺而遭到惩罚,儿子还得到了重用。

他清楚自己儿子是个什么货色,能得到纣王重用,还不都是因为他猜出了纣王计策,与苏护共同立下大功吗?!

而且,这也是对崇应彪的一种保护,苏护前来勤王,流言不攻自破,真正强抢妲己的人,自然而然浮出水面,而这个时候,崇应彪却成了纣王身边的近卫,这是多大的恩德啊!

子受不知道这些臣子内心乱七八糟的想法,在殷破败等卸甲近卫的身上犯了难。

该怎么奖赏他们呢?

这群人完全不按照他的想法做事,好好的鱼肉乡里横行霸道成了民兵队警察局,大肆收割民心,可又没理由把他们调走,调走估计也得整成乡村包围城市,让一村一镇感恩戴德。

没办法,只能问问他们自己要什么奖励。

殷破败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极有默契的齐声道:“我等不要任何奖赏,只愿重归大王近卫之列!”

“只愿重归大王近卫之列!”

胖子肺活量大,中气足,三十多个胖子一喊,震耳欲聋,险些把几个胆小的文臣给吓坏了,尤浑都被吓得快要坐到地上。

子受想了想,也好,不能让他们继续收买民心了,留在身边让崇应彪好好教教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跋扈,一定得把乐于助人的好习惯给改掉。

一切完毕,子受最后道:“按孤诏命,调战俘、奴隶前往北疆,修筑长城。”

“奴隶?”闻仲本来拱手称是,听到除了战俘外还要动用奴隶,却是愣了愣。

“长城乃利在千秋的万世基业,战俘不过万人,数量不足,又不宜征调过多民夫,当以奴隶来补足人手。”

子受理所应当的道,武王伐纣陈列的纣王六大罪,其中之一“不敬鬼神,不重祭祀”被他以天命之论完成,正在渐渐发酵,现在他要同时完成“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与“不用贵戚,重用奴隶”。

长城对应前者,征调奴隶则对应后者。

奴隶修长城有功,提拔几个当官没问题吧?

朝臣们纠结一阵,便同意了,他们还没看出子受重用奴隶的意图,只是做工修长城,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而且那些拥有大量奴隶的王公贵族,也不一定愿意贡献出自家奴隶去建长城。

……

第52章 两条诏令

“自古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伊尹为奴,耕于莘野却可为相,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成汤何以治天下!今天下得无为奴而近于庖厨者乎?又得无有为隶而忧心社稷者乎?”

“唯才是举,大商得而用之!”

数十个膀大腰圆的近卫在朝歌城里转悠,大喊着纣王所颁布的唯才是举令与长城奴隶征调令。

唯才是举令好理解,纣王举出先贤伊尹的例子,说明小臣奴隶也能为官治天下,只要有才能,管你是厨子、农民还是卖菜小贩,都可入朝为官。

这些早在纣王与云中子在朝中辩论的时候就有苗头,那时纣王就曾说不问跟脚出身,要论才能心迹。

而征调奴隶修建长城,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首先是强行征调,每个有奴隶的贵族家里,十取一,调去边疆修长城。

再次则是逃奴,奴隶受到压迫就会逃亡,每天都有逃奴出现,这些逃奴一旦被抓,难逃一死,而且还是遭到百般虐待后而死。

而征调令却说,哪怕是逃奴,只要愿意去北方修长城,就可免去一死。

姬昌也听到了,先是心中一紧。

他也是通宵战事的人,只一想,就想通了长城妙用,纣王竟能未卜先知,料到自己正在交好北域各部族,想以长城来抵御侵略。

随后细细一想,又不由得笑起来。

北边那地方,又冷又贫瘠,修筑长城风险极高,只怕十不存一。

纣王为了减少民怨,特意用了战俘、奴隶,这些人虽然没有人权,但如果这些人死完了呢?

肯定要征调民夫,那便是天怒人怨之时。

而且奴隶、战俘又会甘心死在北疆吗?一个个心生怨言,只需有心人撩拨,大商北疆就多了一支可以长驱直下的叛军。

何况强行征调奴隶,是在挑衅各路诸侯!

奴隶是贵族私产,凭什么拿自己的东西来修大商的长城?

调用逃奴倒是没什么,反正这些人在哪里都是死。

姬昌心生一计,他不仅不会放弃与北方部族联系,还要加速建交,让他们快点南下劫掠大商,如此一来,纣王必会更加紧迫,加速长城修建,不得不征调百姓或是向诸侯索取更多奴隶,矛盾日益激化。

除此之外,姬昌还有更多对策,东边没有长城,东夷可用,南边没有长城,百越亦可用,大商连连征战之下又丧失民心,西岐只需振臂一呼,大事可成。

……

比干也听到了这两条诏令。

原本他是七窍玲珑心,很聪明,现在剖了心,胸口空洞,七窍归一返璞归真,就更聪明了。

顷刻间,便想明白了纣王的用意。

两条诏令不能分开看,要合起来。

奴隶修长城,虽然会死,但也会立功。

再根据唯才是举令,不问出身,奴隶只要立了功,证明自己有能力,肯定可以除奴籍,获得官职。

这是纣王要重用奴隶的信号!

一开始比干是拒绝的,重用奴隶等于与诸侯贵族为敌。

但他做不到。

纣王实在太宽厚了,自己犯了谋逆大罪,至今却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人们仍以为他还是那个德高望重的老王叔,亚相比干。

所以,哪怕明知道纣王是错的,是与大势相逆的,他也要鼎力相助,子启没有让纣王醒悟过来,他也只能跟着将错就错。

既然纣王决意改革,要与诸侯贵族站在对立面,就要拉拢奴隶与平民阶级来抗衡。

唯才是举重用奴隶,迫在眉睫!

比干当即赶回了庄子,他是大商最大奴隶主,庄里的奴隶比北伯侯、东伯侯都多得多。

他二话不说分出了三分之二身强力壮的奴隶,分批前往招贤馆。

招贤馆是唯才是举令搜罗人才的地方,由费仲负责,同时也是征调奴隶、运输奴隶的中转站。

花了三天时间,比干才把奴隶分完批次,可见奴隶之多。

这之后,比干陷入了沉思。

除了奴隶外,还有什么可以帮到纣王呢?

想到近卫们的叫喊声,他悟了。

七窍合一的智慧,让他醒悟到,现在大商所需要的,是能承载文字的东西。

比竹简轻便,比龟甲易得,比丝绸造价低廉。

如此一来,便能快速传信,也不须近卫呐喊,只需将此一物传给识字小吏,便能传遍天下。

纣王想赢得百姓支持,这一物是必须的,百姓是最容易听信传言的群体。

……

邬文化是个逃奴。

从主人家逃出来的时候,身高只有一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