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270章

作者:殆火

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自己的“良将”,不过却不是大众向的良将,两次大败,两次中伏,真的很不符合他的水平。

关内的百姓还不知道大败一场,仍是祥和一片。

几个在街上玩闹的孩童见到邓秀被责骂,神情萎靡,也不惧怕军队,上前糯着声道:“秀哥哥,不要不开心了,快点过来一下!”

邓秀勉强笑了一下,望向邓九公。

邓九公给他一个眼神,邓秀便去了。

大军新败,百姓恐怕会内心惶恐不安,这时候需要亲和力强的人去安抚百姓。

邓秀就是这个绝佳人选,往日里他负责与百姓接洽,无论是当年的大疫,还是前不久的于越王入关,都有他活跃的身影。

他在三山关百姓以及三军将士之中,颇有威信。

可正是如此,更让人失望。

邓秀走到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的脚下是一块长木板,木板中段的底部以一块小石子顶起,木板末端则是一块泥巴,形成了一个类似跷跷板的东西。

这是个很孩童式的陷阱,只要踩在木板前段,末端的泥巴就会砸到身上。

“你们又在弄这些小把戏了,我怎可能会……”邓秀哑然失笑,说着说着,脚就不自觉踏到了木板前段,等他意识到的时候,泥巴已经打在了身上。

孩子们笑着四散跑开,边跑还便说道:“秀哥哥又中陷阱了!”

子受有些明白邓秀是怎么输的。

不过他没想明白的是,自己也直楞楞地领军追过穷寇,鄂顺都被从高粱河一路追到鄂城了,结果呢?

没有什么埋伏,倒是一路添加了不少战果,最后还把人家大本营给赚了。

邓秀随手擦了擦泥巴,回到军中。

邓九公叹息一声,向闻仲拱手道:“此子不通战阵,还望闻太师能够指点一二。”

子受眼前一亮,这是个好办法啊!

本来他打算立即找个借口回朝歌,现在想来,还不急。

邓秀新败,听听败仗经验岂不美哉?

虽然历史上有无数败仗,信手拈来,但终究是历史上的。

不说历史上没有仙人,恐怕地形都和现在的大商不同,完全生搬硬套,反而会弄拙成巧。

高粱河车神变战神就是最好的翻车之鉴。

反倒是当今将军们的败仗经验可以吸收转化,邓秀两次中伏大败,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完全可以让他畅谈失败的方法。

闻仲历经三朝,这么多年,难道就没打过败仗吗?

邓九公,太鸾……

子受就不信他们全是百战百胜的战将。

想到就做,子受提议道:“邓总兵的提议不错,我军新败,即使是邓秀领军误中埋伏,朕也不能免责,过错并不是某一个人,还请邓总兵寻一处地方,让众将讨论一番兵法战阵。”

子受尽力背锅,不过邓秀的锅太大,而且这次他真的没有从旁插手,在万方有罪罪在万方的大条件下,背不上。

三日后,子受特意早起,去了军营,准备接受众将的败仗经验。

闻仲手上拿着舆图,正好借着总结经验的机会,顺便商议如何南征。

子受手中则拿着一沓黄纸和笔,身边跟着个文职官员。

他觉得以自己的军事水平,单凭听一次多半听不懂,得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记笔记的是身边那个文官的事,子受懒得记。

闻仲初时一懵,随即便让人拿来纸笔,以往军中也有类似的将领交流,但鲜少有记录,一则是太麻烦,二则是书写速度太慢。

可现在有黄纸,简单便捷,书写速度大幅提升。

邓九公暗赞不已,可见陛下就是陛下,这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战事经验总结。

子受当然也很高兴,既然你们都要跟我一起学如何打败仗,那我也不好拒绝啊!

可子受高兴了还没一会儿,笑容就渐渐消失。

“鄂城之战大胜,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无可挑剔,战争并不仅仅是两军交战,还有……”

子受嘴角微微抽动。

老大爷怎么把鄂城之战拿出来讲啊!

败仗,懂吗?败仗经验!

何况鄂城之战怎么赢的,我自己都不知道!

还什么战前布置,什么算计人心,我特么全都没有啊!

子受轻咳两声,打断了闻仲。

“太师,想要打胜仗,就得先懂得怎么败,大军新败,太师为何不从三日前的败仗开始分析?诸位将军,大多都参与过其中,想必体悟更加深刻。”

帐中将领大多面色不自然,除了没有亲自出战的邓九公,三山关的将军基本都出战吃了场大败。

任谁都不愿提起,要是谁提了,必然换来一顿白眼。

但提及的人是纣王。

闻仲想了想,还没说话,邓九公便出声道:“陛下说的是,如果连一场败仗都无法正视,又如何去打胜仗呢?”

“只一场败仗,你们就一个个如此颓丧,若是两场、三场,你们岂不是要自杀以报君恩?”

“谁没有败过?本将败过,太师也败过,一场战役之中,大大小小数十战,谁能保证战无不胜?”

闻仲这才点头,接应道:“陛下此意,便是要从新败之中吸取经验,夫战者,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子受:“……”

行吧,你说啥就是啥,不过听到邓九公、闻仲都吃过败仗,咱也就放心了。

第346章 未来总是光明的

闻仲开始分析三日前的大败,邓九公也时不时插几句。

两人在关上观摩了整场经过,又都是军中宿将,分析的很到位。

“以战局为重,其下分为战机、战将、战地、战役,战机可迟,战将可死,战地可弃,战役可败,战局不可失。”

“我军新败,但战局未失,一年、两年,兴许能再拖个三五年,百越却无法避免灭亡。”

闻仲一上来就是一针强心剂,邓秀等人很快便提起了精神。

“老夫有三点要说,其一知己知彼,三日前虽然小胜一阵,擒获两将,但那两将所展现的刀枪不入之能,以往可有人见识过?”

“战场之上,未知之事难以避免,行事便要多加慎重,侥幸应对,却又冒然追击,不知道邓小将军对南越的了解有几分?”

邓秀连连叹息,知己知彼,看似简朴,实则运用极其艰难,他也知道南越将士能力与以往不同,颇有诡异之处,但还是冒然追击,最后中了埋伏。

“其二,先胜后战,老夫入行伍三十年方才懂得此理,不胜便不战,战必胜;战无胜算,不如不战,战斗本是热血之事,大有刚勇血性之将,不论敌我,先战再说,若是恰巧胜一阵,愈加寡谋,倘若一时不利,便满想着以少胜多,进而……”

闻仲没有点明,颇有深意的看了邓秀一眼。

邓秀一阵脸红,这刚勇血性之将不就是在说自己吗?

虽然姜文焕比他更刚勇,但人家有这个资本。

闻仲继续道:“致人而不致于人,攻,能调动敌人不能防守;守,能牵掣敌人无处可攻;敌军士气高昂,能避其锐,攻其惰;敌众多,能分之而灭。”

“我军戍守三山关,敌军来攻,自然须以关卡之利谨守,而非主动出击。”

“总之,战争之事,非是胜得一阵两阵便可功成。”

“所谓步步为营,任何一步出现疏漏,都可能会造成大败,进而战局大失,便是一时胜利,也马虎不得。”

邓秀羞的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闻太师说的这三点,他全都犯了啊!

子受:“?”

任何一步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大败?

那我怎么全都赢了呢?

合着我就都考虑到了呗?

子受翻了个白眼,一通瞎操作,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知己知彼?我特么连鄂城里有多少人都不知道。

先胜后战?我都是抱着必败的决心。

致人而不致于人?我都背水扎营暴露弱点了!

邓九公深以为然,教训般的瞪了邓秀一眼,道:“陛下在鄂城的一战,便是最好的战例。”

“陛下在马嵬坡囤兵数月,虽然给了鄂顺反应时间,却也搜集到了足够多的情报,是为知己知彼。”

子受点头,是的,情报很多,但我一封奏疏都没看。

“陛下只在鄂城下挑衅,佯装攻城,却未有真正攻城之举,直到吸引鄂顺袭营,方才一战而定,是为先胜后战。”

子受摇头,当时我真的以为会败,驴车都准备好了,就差漂移。

“夺城的关键人物越王,一直都在陛下的掌控下,被陛下牵着鼻子走,是为致人而不致于人。”

子受默然无语,越王是自己凑上来的,你知道我看到他在城头迎商军入城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嘛?

邓九公显然准备了很久,毕竟他也希望邓秀能通过这次大败,有点长进。

一场失利是没怎么影响到战局,但次次失败就难说了。

虽然不知道对邓秀的效果怎么样,不过对子受的效果倒是挺不错。

被迫回忆起莫名其妙的胜利,子受觉得有点肝疼。

自己竟被拿去当做了正面例子。

好在只是一时,毕竟子受亲自领军以来,就这么一场拿得出手的战役。

后面都是邓九公、闻仲等将军的战败经验,这一点倒让他很满意。

收获颇丰,不仅收获了那些战败经验,闻仲、邓九公针对鄂城之战的战胜分析,也值得学习。

起码知道自己当时到底怎么赢的了,不然就凭他和费仲尤浑一个水平的军事能力,只怕明年都还搞不清楚。